宗舜法师是谁_宗舜法师简介

时间:2023-08-03

宗舜法师是谁_宗舜法师简介
宗舜法师

  宗舜法师,1967年出生,湖北武汉人。出家前长期从事教育、宣传工作。出家后一直负责佛教教育、弘法和研究工作。现任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研究部主任,西园寺副寺。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在研究所主要担任《菩提道次第论》、净土宗发展史等课程的教学。

  教学之余,主要从事敦煌文献、净土宗和菩提道次第论等方面的研究,撰写了三十余篇研究论文,在《世界宗教研究》、《敦煌研究》、《禅学研究》、《法音》、《法源》(中国佛学院学报)、《诗选刊》半月刊(西安)、《闽南佛学院学报》、《僧伽》(台湾)、《南洋佛教》(新加坡)、《居士林》(马来西亚)等刊物上发表。

推广“微慈善”

宗舜法师是谁_宗舜法师简介
宗舜法师

  2011年10月18日,第十届“觉群文化周”会在上海玉佛禅寺隆重举行。中国佛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宗舜法师在文化周期间发表题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论文,提出佛教慈善源于佛教的慈悲精神,因当下佛教的发展,佛教慈善也需宣传,这与社会上的所谓作秀毫不相关。并对未来中国佛教慈善发展给出了建议,倡导推广“微慈善”,法师也要与参与慈善的大众健康互动。论文摘要如下:

  佛教慈善出自佛教的慈悲精神,也属大乘佛教菩萨道的修行方法,无需作秀。然而出于宏观考虑,佛教慈善也可以面向社会进行宣传,由佛教的法师们在公众面前做出表率,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劝募,激发大众的慈悲心,使点滴之力汇聚成为相当可观的慈善力量,并且努力营造大家都乐于行善积德的健康氛围,这样的慈善行为及其宣传,既是救助困苦的实际行动,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与救赎,同时可以让全社会通过了解佛教界做出的大量善举,进一步理解佛教的积极作用。作为佛教徒,我们的做人和修行宜低调,而我们行善可以高调。

一、佛教慈善宣传的理念

  佛教的核心价值观是慈悲观,佛教徒修行成佛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救度众生,合格的佛子理应致力于给予众生安乐,拔除众生的痛苦。大乘佛教菩萨道的修行方法——六度四摄,即包含必不可少的布施。

  实际上佛教界的行为也正是如此。自古以来汉传佛教就有成立“悲田院”、“福田院”等帮助贫困人员和病人的各种措施,在历史上可谓开创过慈善风气之先,到了唐代,由佛教寺院组织的慈善已很发达。当今社会的佛教界也做了大量慈善之事。

  佛教界参与慈善事业可以说是一种本分,况且佛教出家人的修行建立在清心寡欲、放下世俗名利的基础上。既有这样的前提,佛教慈善当然无需作秀。

  然而,出于慈悲心,为了大众的利益,佛教界在做慈善事业的同时,可以进行合理的社会宣传,表达佛教慈善的名正言顺,如理如法。

二、佛教慈善宣传的作用

  1、以佛教法师的身份做出表率

  佛教徒属于社会上的特殊群体。从佛教界的形象来说,佛教的法师们更可以起到代表性的作用。

  佛教的僧团之所以受到尊重,是因为这个群体舍家弃欲,发心利益众生,在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上异于常人,堪为世俗人仰慕和学习的对象。

  因此,佛教法师参与慈善而为大众所知,可以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影响信众乃至社会大众伸出援手救济困苦,最好能把善举变成大家的生活习惯,促进社会的净化与和谐。

  2、推广“微慈善”,与参与慈善的大众健康互动

  佛教法师对于佛教慈善的宣传乃至劝募,可以和参与慈善的人群起到健康的互动作用,促进心灵的美善与升华。

  从具体事件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点。比如不久以前我国西南地区发生旱灾,笔者通过互联网进行了一嘲微博劝募”,呼吁大家帮助灾区,并通过结缘经书的方式,对伸出援手的人们表示了至诚的谢意。你捐出善心,我捐出感恩,超越了金钱与物质的交换,从而营造正常的、高尚的慈善环境。这种“微慈善”,应该是佛教慈善的将来一个发展方向。

  对于善行,我们可以大声鼓励:面对灾区或困苦的人,希望每位佛子都尽自己的本分,根据自己的情况和能力,或诵经,或念佛,或做法事,或捐款捐物……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才符合佛教徒的行为标准。

  这样的宣传和呼吁,可以促进人们发起慈悲心。哪怕个人只是发起了一点点慈悲心,涓滴也能汇聚成海。这既是对灾区的救助,也是对心灵的救赎。

  3、随缘地推广正信佛教的精神

  普通的财物布施,可以种下人天福报之因,而佛教慈悲布施精神的意义远超于此。在佛教慈善的宣传中,我们可以随缘推广正信佛教的精神,告诉大家行善是一种修心之法,使有缘人找到修行的入手处。

  另外,我们要看到,目前社会大众对佛教还是相当不了解的,甚至有许多误解。佛教界既然已经做了大量慈善之事,把这些善举宣传出去,也可以帮助大家了解佛教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三、佛教慈善宣传的风格

  有了这样的理念和目标,佛教慈善宣传的风格定位相当明确。佛教慈善宣传不是作秀,不是自我标榜,不是哗众取宠,应当尽力做到庄重、真诚、善巧。

  同时,既有如法的发心,佛教的法师也不必过于畏惧人言,以至于不敢将善举示人。

  作为出家人,我们随缘尽力,契理契机,做好自己的本分,将其他的事情交给因果即可!

佛经名集

  散文及开示

长者子说 必须慎重对待佛化婚礼 《菩提道次第略论》第一卷科解
唐密简解 也说“悕望”与“希望” 圆瑛法师“儒佛会通”思想略述
佛教的和谐观 论印光大师评“会集本” 读竺摩法师《东西两法并行不悖》
菩萨戒四条浅说 湛然《授菩萨戒仪》初探 试论归依体的获得、破失及守护
略论禅宗与念佛 漫画《四十二章经》导读 敦煌写卷所揭“弥勒禅”之初探
“大唐三藏”说 略谈杨仁山居士评净土真宗 (jìn)两年来大陆佛教教育问题研究述评
会集本现象的反思 关于净土真宗的一封公开信 蕅益大师《灵峰宗论》删改问题初探
发菩提心报四重恩 《阿弥陀经》"脱文"考辨 略论禅宗与念佛--以四祖至六祖为中心
也说“1999大劫难 (jìn)两年来大陆佛教教育问题研 何炳仪居士“夏会本”研究论文两篇小引
与某某居士谈会集本 敦煌卷子S.343v号佛教文献考 “极端”思想从来不是正信宗教的合理内核
护持正法与说四众过 魏源辑《净土四经》校点说明 略辨“爱自己的敌人”与“慈悲六道众生”
“三风建设”谱新篇 《阿弥陀经》夏莲居会本商兑 李逸尘居士“《佛说无量寿经诠释》序”引言
《释氏疑年录》拾遗 浅释密宗的“即身成佛”理论 当前净土宗弘传中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释氏疑年录》续拾 佛教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 关于净土真宗(本愿法门)几个重要问题的讨论
题解《八大人觉经》 佛教的包容性与宗教对话的原则 略论道信及其禅宗思想

RECENT POSTS

一日禅:学会包容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一定要记住,恨别人,痛苦的永远是自己!...
2024-11-22
一日禅:学会包容

大安法师讲法「微开示」106 忆佛念佛

忆佛就是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慈悲,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的神通,忆念佛对我拯救的所有威神力量。讲忆,忆就是回忆,实际上忆里面包含着更深的意思。实际上无量劫以来,阿弥陀佛随形六...
2024-11-20
大安法师讲法「微开示」106 忆佛念佛

一日禅:解脱内心

放下世间诸相,解脱自己的心。缘起性空,不必执着,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心更珍贵。...
2024-11-18
一日禅:解脱内心

一日禅:最好的安排

生命中的一切,我们都无需拒绝,笑着面对,不去埋怨。遇到的人,善待,经历的事,尽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4-11-17
一日禅:最好的安排

一日禅:更好的自己

这一生,有荆棘、有鲜花,回过头,所有一切都是让你,一步步遇见更好的自己。这一生,有荆棘、有鲜花,回过头,所有一切都是让你,一步步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4-11-15
一日禅:更好的自己

龙门石窟为什么大多数没有佛头?

龙门石窟,这一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与旅人驻足。然而,在赞叹其巧夺天工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为何龙门石窟...
2024-11-14
龙门石窟为什么大多数没有佛头?

一日禅:何为幸福

口渴的人,有口水喝就是幸福;饥饿的人,有个馒头就是幸福。赤脚的人,有双鞋穿就是幸福;瘫痪的人,能够走路就是幸福。我们常常觉得不快乐,是因为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而一个...
2024-11-14
一日禅:何为幸福

五百盲人被人骗取钱财,佛陀说破前世因缘以解惑

在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众经撰杂譬喻》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当初,波罗奈国中有五百位盲人,他们到处乞食度日。正好有一年闹饥荒,他们乞讨很久都一无所获。他们就聚在一起讨论道...
2024-11-13
五百盲人被人骗取钱财,佛陀说破前世因缘以解惑

一日禅:生活是面镜子

生活是一面镜子,微笑是面对生活最好的样子。生活总是有苦有乐。爱笑的人并不是生活上万事如意,而是他们明白,能够战胜困难的永远不会是沮丧忧愁,而是乐观和微笑,因为笑容,总是能带...
2024-11-11
一日禅:生活是面镜子

忏悔之后,“恶业”会消除吗?

只有具足四对治力, 在佛菩萨面前 勇敢地发露自己的过失, 在悔恨的基础上, 下决心永不再犯。 并实际采取行动, 有针对性地以良善的言行 去对治自己身上的烦恼习气, 才能最有效地清...
2024-11-08
忏悔之后,“恶业”会消除吗?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