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玄奘传奇:升起西行之念,慧迁大师入灭
大总持寺与大庄严寺都是皇家寺院,规模相当,只有一墙之隔。
其住持慧迁大师自幼出家,师从隋初六大高僧之首的慧远,研习《十地经论》长达十二年,是地论学派的代表性人物。
此时,法常、僧辩、玄奘三人走近了大总持寺方丈,他们看到年近八旬的慧迁老僧满脸微笑,站立在方丈门前的台阶之上。他就像预先得到了通知,所以提前出来迎接玄奘他们的造访。
见礼寒暄一番之后,四人进入方丈之中的会客室,玄奘他们三人心中更是暗暗惊奇:室内正中茶桌上,已经氤氲着一炉檀香,四杯清茶分主客各就其位,早已知道了他们的到来?
主客落座,慧迁大师端起茶杯,淡淡一笑,颇有意味地说道:“请用茶。同一锅茶汤,看看你们各自能品出怎样的味道。”
天哪,难道这老人家连他们的心思、他们来访的目的,也知道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既然如此,玄奘也就不再犹豫,一股脑地将自己心中的疑惑通通倒了出来:
众生的佛性是始有还是本有?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妄是净?地论师与摄论师纷争百年,究竟谁是谁非……
没想到,慧迁大师总是笑而不答,一个劲儿请他们喝茶。
等三碗茶汤进肚,老人家说道:“老僧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登塔了。三位是不是有雅兴陪我登高一望?”
尽管满心的疑惑不解,玄奘他们还是客随主便,随着慧迁大师来到了大总持寺巍峨耸立的木塔下,开始登临这座高达三百三十尺的佛塔。慧迁老人已经七十九岁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矫健,登楼梯如履平地。
大总持寺塔,是一座阁楼重叠式木塔,四角飞檐凌空,层层回廊环绕,所以,登此塔可以将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且移步换景,高低不同。
慧迁老和尚指着塔外的景色说道:“最初,站立在高塔脚下的时候,我们的视野只能局限在大总持寺的范围之内。随着我们的步步登高,眼中所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宽阔,而现在,当我们到达了高高的佛塔绝顶,不但偌大的长安城尽收眼底,而且连渭、湄、泾三河交汇,终南的翠华山峰,西边的咸阳古道,东方的骊山之姿,都看得一清二楚。”
“同样的道理,对于佛教经典,我们每一个人戒、定、慧三学的修学程度不同,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玄奘恍然大悟:原来,老和尚不回答他们的提问,而让他们前来登塔,是为了让现实说法。
玄奘很有体会地说道:“是的是的,就是同一个人,随着自身学问的积累、修养的深厚、境界的提高、视野的开阔,也会产生新的体悟。”
慧迁老人淡淡一笑,没有再说话。
落日熔金,暮云合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于是,他们一行开始下塔。临到塔底,慧迁大师突然说道:“群盲摸象的故事,想来你们都耳熟能详吧?”
自从佛教传来,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曾听说过这个故事:
慧迁老和尚问:“你们想过没有,佛陀为什么要在佛典中反复讲述这个简单的故事?你们谁还记得那位国王最后所说的偈子?”
玄奘博学强记,所以随口诵出:“诸盲人群集,于此竞诤颂;象身本一体,异相生是非。”
慧迁大师点点头:“或许我们都觉得那些盲人可笑、可怜、可恨,其实,不管是在学习佛法上,还在社会生活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盲人。我们的知识是片面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就算你已经把一个方面的事物研究得十分透彻了,可是对于世界或宇宙而言,还是等同于’盲人摸象’。所以,我们永远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少得为足,不要以偏概全,不要以自己的管窥之见否定其他。”
僧辩法师不禁脸红了起来。他双手合十,向慧迁大师深深鞠躬,道:“老和尚教训得是,晚辈知错了。”
慧迁老人却说道:“你何错之有?不但你没有错,连那些盲人也没有错。”
“啊?”众人心里不由得惊叫一声。
老和尚莞尔一笑,接着说:“从他们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是对的。每一个人的认知虽然有局限,但经验与知识是可以积累的。若是将所有盲人心目中的‘大象’组合起来,他们也就‘看见’了真正的大象。因而,在修学佛法、追求解脱的路途上,我们必须谦虚,包容,不偏激,不固执己见,就能一枝一叶地掌握真理的大树,一锹一铲挖掘出隐藏的规律。”
众人频频颔首称是。
说话之间,他们已经下到了地面上。法常等人刚想告辞,慧迁老和尚说:“大家一定口渴了,还是到老衲的方丈歇息片刻吧。”
方丈之内,侍者已经备了茶。大总持寺塔高达三百多尺,一上一下,很是出了几身热汗,所以大家便畅饮起来。
然而,玄奘却手拿着茶杯发愣,心儿魂儿好像挂在了高高的塔尖上没有带回来。
慧迁老和尚慈祥地问道:“玄奘,你在想什么?”
玄奘一怔,不好意思地笑笑,然后说:“大师,南北两道的观点之所以产生差别,是不是与中国僧人不精通天竺文字,不能直接阅读佛典原文有关?”
慧迁老和尚郑重地点点头:“大有关系!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佛经翻译,大都以天竺或西域僧人为译主。因而,对于佛教义理的差异,中国僧人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同一部《十地经论》,勒那摩提与菩提流支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我们因为不能直接阅读原典,两眼一抹黑,只能人云亦云。”
“这就是说,如果精通梵文,就有可能从原典中找到南北二道的分歧渊源,并消而弭之,协调统一起来?那么,佛法的一味之旨,就不会产生歧义了!”玄奘的口吻很是有些兴奋。
慧迁老和尚不答反问:“玄奘法师是否有此志向?”
玄奘使劲点了一下头。
慧迁老和尚说:“佛教东渐六百多年来,虽然前辈们翻译了大量佛典,但依然缺失很多。尤其是新兴起的大乘佛教,更是缺乏系统、完整的引入。”
玄奘道:“若是能完整系统地将大乘瑜伽行派的著作翻译过来,大家能够得见全豹,自然而然就不会固执己见,各执一端了。地论、摄论也就能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统一起来了。”
慧迁老和尚欣慰地说道:“这就要靠你们年轻人发奋努力了。遗憾的是,老僧垂垂老矣,等不及了,无缘得见那番盛景了。”
说完,慧迁老和尚竟一一与大家告别,吩咐侍者为他准备一盆热水。老人家沐浴更衣,在佛像前焚香之后,双腿盘起,跏趺而坐,脸上洋溢着一种安详、怡然而又神秘的微笑……
静,无边的寂静。方丈之内,唯有一缕淡淡的香烟袅袅上升,飘逸而出,散向辽远高邈的天空……
慧迁大师入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