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玄奘传奇:《十地经论》的故事
鸿胪寺卿郑元璹一行离开大觉寺后,几乎所有的僧人都在为玄奘放弃入皇宫为帝后主法的机会而惋惜,他自己却淡淡一笑,飘然而去。
玄奘步出大觉寺,转向长安城最西南角的永阳坊。
永阳坊没有一户民居,却在长安一百零八坊中名声显赫,路人皆知。因为这里坐落着两座皇家寺院:大庄严寺与大总持寺。
玄奘走进规模宏伟的大庄严寺,这里,密竹翠松,径曲路折,形同迷宫。幸好玄奘来往多次,轻车熟路,直接走入了法常法师的寮房。宛若心有灵犀,法常法师的侍者刚刚冲好茶汤,僧辩法师便不期而至。
于是,三人落座品茶的同时,再次开始了佛学研讨。
玄奘从行囊中拿出了一部厚厚的十二卷《十地经论》,这部论著是印度世亲菩萨所造。说起世亲造这一释论,还有一个故事。
公元4世纪,北印度健驮逻国诞生了两位大菩萨:无著、世亲。
他们俩是国师婆罗门憍尸迦的儿子,原来信仰婆罗门教,后来幡然顿悟,双双皈依佛教并出家。
兄长无著直入大乘,而聪明绝伦、识见深广的弟弟世亲却笃信小乘,精通十八部经义,善于妙解小乘学说。世亲认为,大乘经典不是当年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因而撰著了大量文论抨击、批驳大乘佛教。
无著看了世亲才华横溢的作品,很是为他将无碍辩才用错方向而惋惜,更对其不信大乘佛教而遗憾。于是,为了挽救这个思想偏激的弟弟,无著以病危为由,派人去请世亲火速来见自己最后一面。
世亲虽然与无著宗派不同,观点相悖,但两人的手足之情十分深厚。因而,世亲闻知兄长病危,便日夜兼程赶了回来。
他到达兄长所在的精舍时,已是初夜时分。出乎他的预料,兄长无著并没有卧床不起,正在堂上为大众讲经说法。他红光满面,中气充足,声音洪亮,十分富有感染力。
世亲从来没有认真研读过大乘经典,于是他就站在窗外好奇地听了起来。
无著正在讲授的,正是大乘菩萨修业的《十地经》。
世亲专心谛听,经文中所阐释的般若妙义,是他过去从未听说过的,不但其义理完全没有脱离佛陀言教的精神,而且其境界、品味远远高于小乘学说。
他是绝顶聪明之人,一闻千悟,不等兄长讲完,他已经完全领悟了《十地经》的要义。此时此刻,他也忽然省悟到:原来是自己对大乘佛教心存偏见,所以一翳在目,空花乱坠。
无著讲座完毕,兄弟两人相见。无著直截了当地说:“刚才你在窗外听了我讲的《十地经》,如果现在你仍然觉得大乘学说没有道理,不符合佛教教义,请你立论批驳好了。”
世亲惭愧地说:“我过去太固执了,在没有认真研究大乘学说的情况下,便以偏概全,多次毁谤大乘佛法。而今看来,我的罪业十分深重,难以赦免!我过去的口业都是由舌头所造的,因而我愿意割下舌头,以赎罪业。”
无著说:“你错了,你过去已经造成的罪业,即使割掉一千个舌头也无法消除。你既然知道毁谤大乘的罪孽是由舌头所造成的,为什么不用你的舌头去赎回?若你从今往后努力宣扬大乘学说,不但能彻底消弭旧业,而且功德无量,可以圆满成佛。”
从此,世亲开始弘传大乘学说,成为了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被后人喻为“第二佛陀”。
《十地经论》,是世亲所撰著的重要释论,是后来大乘教义发展的基础。
今天,玄奘既然携《十地经论》而来,自然而然,他们的话题便围绕着这部大论展开。
玄奘说:“世亲菩萨这部释论讲述的义理,上与‘般若’相贯,下为‘瑜伽’开宗,可以说是最具权威的佛学著作。可是传入中国之后,佛法一味之旨分成‘当、现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为南、北二道。这是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况?”
法常法师想了想说:“中国地论学派之所以分化为南北二道,与《十地经论》最初的翻译有直接的关系。早在翻译之时,菩提流支与勒那摩提之间便出现了不同的见解。其后,在弘扬这部释论的过程中,两人观点有异,所以他们的弟子因此分为南道、北道二派。”
玄奘不解地问:“南道、北道都是以《十地经论》为根本依持,为什么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就像两人同时品尝同一眼泉水,却得出不同的滋味,实在难以让人理解。”
法常法师说道:“甘泉虽为一味,但因为每一个人的觉知不同,其结论也就因人而异了。”
玄奘突发奇想:“”
法常、僧辩这两位摄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很是为他的大胆提议吃了一惊:多年来,摄论学派与地论学派(南道)的观点虽然针锋相对,各自著文阐释自己的学说,几乎没有过正面交锋、当场激辩。
曾经师从多人的玄奘,博学旁通,很少有门户之见,所以他继续提议说:“大总持寺住持慧迁大师,“乃地论学派的一代宗师。我们可以直接去向他老人家请教。”
法常、僧辩两位法师犹豫了片刻,还是点了点头。于是,三人走出大庄严寺,向西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