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永海介绍_赖永海个人资料

时间:2023-08-06

赖永海介绍_赖永海个人资料
赖永海

  赖永海,男,福建漳州人,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

中文名 赖永海 学历/学位 博士
国籍 中国 毕业院校 南京大学
出生地 福建漳州 任职院校 南京大学
出生日期 1949年7月 专业方向 佛教与宗教学研究

人物经历

  1949年7月出生

  197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

  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学,获宗教学硕士学位

  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7年评为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1992年起任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92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评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

  2000年起任"南京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3年和2009年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2009年被国家人事部聘为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

  现为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

社会兼职

  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中心主任,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理事长,鉴真图书馆馆长。

个人荣誉

  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评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

  2003年和2009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2009年被聘请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

  2011年建党90周年获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全校10人)。

  2013年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文化人物” 。

  2014年被评为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全校4人、南大版文科院士)。

教学科研

  在教学上,自1986年至今,赖永海先生先后讲授过《中国哲学史》、《佛教哲学》、《宗教学概论》、《中国佛教史》、《佛教经典研究》、《先秦诸子》、《宗教与文化》等研究生课程。1988年,他荣获南京大学新星科学奖;同年,又荣获南京大学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自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后,赖永海先生先后招收了博士生63名,包括海外留学生13名。其中,已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者57名,包括海外留学生12名;在读博士生5名,包括海外留学生1名。自1987年起,他先后指导了硕士研究生32名,其中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者30名。

  在科研上,1988年,他曾以《佛道思想、礼仪研究》课题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赞助,同年又以《佛教与中国文化》课题获美国王安汉学基金赞助;1990年,他以《佛儒交融与人生佛教》课题获台湾中国佛教文化研究院基金;同年,他又以《宗教学研究资料汇编》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1996年,他以《中国佛教史》研究课题获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日前,他主编的“985工程”(二期)宗教与文化创新基地重要成果”之一的“宗教文化专论”(一辑六册)已在江苏凤凰集团、江苏译林出版社出版;作为“985工程”(二期)的标志性成果、海内外第一部完整的《中国佛教通史》(总15卷,650万字)亦将在(jìn)期由江苏凤凰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

学术成果

  在成果上,赖永海先生成绩斐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专著宏富;第二,主编专业丛书和学术刊物;第三,积极参与相关学术活动,并发表了大量论文。

  在专著方面,自取得博士学位以来,他先后出版了《中国佛性论》、《佛学与儒学》、《中国佛教文化论》、《湛然》、《佛道诗禅》、《宗教学概论》、《佛典辑要》、《维摩诘经释译》、《楞伽经释译》、《梁高僧传释译》、《唐高僧传释译》、《宋高僧传释译》、《宗教与道德劝善》等学术著作15部,其中有不少在台湾出了繁体版,有些还在韩国出版了韩文版;在主编的书刊方面,他先后主编有《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禅学丛书》等,并一直担任大型佛学研究刊物《禅学研究》的主编。在发表论文方面,他先后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各种论文60多篇。

学术观点

  在《中国佛性论》一书中,赖永海先生在学术界第一次明确提出“佛性理论是中国佛学的主流”的论断,并第一次对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任继愈、季羡林、张岱年、郭朋、傅伟勋等海内外著名学者的充分肯定和赞许,认为它对中国佛教思想的研究“有首创之功”。

  《光明日报》曾在头版头条的报道中指出:“《中国佛性论》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中国佛教佛性的起源、演变和思想体系进行深入的探索……,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中国佛性理论的专著,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工作。”

  赖永海先生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的《佛教对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一文,在学术界第一次明确提出“佛教影响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最大者,是其本体论的思维模式,而佛教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者,是儒家的人性论和心性论”。他明确指出,“从学术层面上说,佛教的中国化,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佛学的儒学化、心性化”。

  在赖永海先生的《佛学与儒学》一书中,他对佛学与儒学的修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思考,从哲学的高度对佛教的顿悟见性及儒家的本体功夫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不论是佛教的顿悟还是儒家的明诚、复性,都是基于本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

  他第一次明确地把顿悟、体认与本体论直接联系起来,认为顿悟、体认是把握特定对象[4]的一种特殊的同时又是卓有成效的思维方式,指出,正如本体不可能是部分相加的产物一样,对于本体的认识和把握也不可能是各个局部认识之总和。因此,中国佛教往往重顿悟而轻渐修。

个人专著

  1、赖永海 中国佛性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台湾佛光出版社1990年繁体字版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2、赖永海 佛道诗禅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台湾佛光出版社1992年繁体字版

  3、赖永海 宗教学概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修订版

  4、赖永海 佛学与儒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台湾扬智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繁体版

  韩国云住出版社1999年版(韩文版)

  5、赖永海 中国佛教文化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6、赖永海 湛 然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版

  7、赖永海 佛典辑要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台湾圆明出版社1994年繁体字版

  8、赖永海 济公和尚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版

  9、赖永海 楞伽经释译 台湾佛光出版社1996年繁体字版

  10、赖永海 维摩诘经释译 台湾佛光出版社1997年繁体字版

  11、赖永海 梁高僧传释译 台湾佛光出版社1997年繁体字版

  12、赖永海 唐高僧传释译 台湾佛光出版社1997年繁体字版

  13、赖永海 宋高僧传释译 台湾佛光出版社1997年繁体字版

  14、赖永海主编 中国文化精华·佛道卷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15、赖永海 王月清 著名《宗教与道德劝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16、赖永海主编 中国佛教百科全书(11卷,280万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版

主编作品

  1、"禅学丛书"(三辑 16册) 浙江人民出版社与台湾扬智出版公司共同出版

  2、《禅学研究》(杂志) 第一至第五辑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第六辑起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RECENT POSTS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微笑,气质会越来越好 爱笑的人,无论是放声大笑,还是梨涡浅笑,都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甜美。 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就都乱了。 爱笑的人,独有自己的一份气质,这份气质逾越年龄、...
2025-06-24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 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 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
2025-06-24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人生在世,业力无处不在。嘴能造业,也能积福。 嘴上喊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命运一定悲苦;嘴上有德的人,善缘会越广,人生自然越来越顺利。 千万不要因为说话,无意间漏掉了自己的福气。...
2025-06-24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何为上供 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 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 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 尤其...
2025-06-24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很多游客来到寺院, 都会对师父们和居士们 穿着的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公众号后台也常常会收到 一些已经皈依三宝, 或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 居士们这样的问题: 师父们和居士们所...
2025-06-20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普佛 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 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 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 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德智慧、...
2025-06-20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现象,因果法则早已深入人心。 但在肉眼看不见的层面,人们对于因果是否存在则动摇起来。 有些人颇为聪明地...
2025-06-12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 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
2025-06-12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真就能吃苦的人特别能吃苦?” 周围空荡荡的工位让小红分外不快 “你看看隔壁小明!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懂事!” 看着儿子空白...
2025-06-11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佛珠”,即“念珠”,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 佛...
2025-06-11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