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菩提树下体验
虽然五位侍者离开了他,但实际上,佛陀并未堕落,只是从苦行的经验以及享乐的事实中,理解到极端的苦行和放任的享乐,同样无济于开悟的目的。
这在后来佛陀训诫他的弟子时,便作了这样的说明:“比丘们!生活须避两种极端。”
哪两种极端呢?一是耽于享受欢乐的快乐生活,这是无聊的浪费;另一是苦行的生活,那是凄惨的无聊和浪费。
佛陀说:“比丘们!如来是避却了这两个极端,发现了行之于中央的大道。这条道路,便是开眼精神,是安、是知识、是悟、是至涅盘的大道,佛称此为不苦不乐的中道行。”
再说佛陀,他坐在那棵毕钵罗树下冥想而成了佛,所以后来称这棵树为菩提树,或佛树。
那个地方,为了纪念佛陀的成道,被称为佛陀伽耶。
那棵树的切枝,迄今依旧长在伽耶佛塔的附近,另一株切枝则于西元前第三世纪时,由印度名王阿育王的女儿,带到锡兰移植,至今仍然活在锡兰岛的前首都阿奴罗达波罗。
不论在伽耶的或锡兰的两株菩提树的分身,均被视为圣物,当作参拜佛迹的重要对象。其实这是一种无花果树,大概也是由于佛陀在这树下成道的原因吧!
佛陀在这棵菩提树下,宴坐冥想了四十九日,以其奋勇精进的精神,克服了身心内外的一切魔障,遂于十二月八日之夜,达到了冥想的最高境域,开了智慧,真正的认识了宇宙的真理。
汉译佛典说那天是阴历十二月初八日,依照现代学者的通说,其实是西元前523年阳历五月的月圆日之夜。
佛陀在这四十九日之中,接受了各种生理、心理及自然界的冲刺和考验。
当他正要摆下一切人间的欲望之时,欲望的火焰却更旺更盛起来;他对那些迷恋的情爱,生存和悦乐的渴望与回忆,必须要用坚定的信念来与之战斗。那些东西,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求上进的根源,但也均系苦难的泉源。
因此,人若到了将要和这些东西告别的关头,它们便会猛烈地在心中浮现出来。
可是,终于在智慧的决断之下,他突破了人类的最后弱点,战胜了身心的魔障,也克服了自身的障害,登上了人类智慧和人格的极峰,完成了究竟无上的佛果。
他的心境,从波涛汹涌的状态,进入了平静如镜的状态。
从此之后,永无波浪,也没有涟漪,唯是一片深广无边与澄澈清凉,容受一切,包举万类,而又丝毫不受他物的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