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

时间:2023-08-08

  《宗镜录》,一百卷,五代吴越国延寿集。延寿是法眼文益的嫡孙,法眼在《宗门十规论》里鼓励参禅的人研究教典,有颂云:“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中闹,但知看古教。”都是针对当时的禅师们轻视义学落于空疏的流弊而发,延寿编集《宗镜录》的动机,当然渊源于此。《宗镜录》卷四十三云:“(jìn)代相承,不看古教,唯专己见,不合圆诠。”又卷六十一云:“今时学者,全寡见闻,恃我解而不(jìn)明师,执己见而罔披宝藏,故兹遍录,以示后贤,莫踵前非,免有所悔。”延寿在这两段文里,发挥法眼观点,把编集《宗镜录》的原因说得非常明白。

《宗镜录》初稿的传说

  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及《净慈寺志》卷八所说,延寿得法于法眼的大弟子德韶之后,于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住持奉化雪窦寺,其时,“学侣臻凑”,从他参学的人很多,因此《雪窦寺志》上有在雪窦寺写成《宗镜录》初稿的传说。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吴越国忠懿王请延寿住持杭州北山的灵隐寺,明年,又请住持南山的永明寺(即净慈寺),从他参学的人更多。宋慧洪(1071~1128)《林间录》卷下云:“予尝游东吴,寓于西湖净慈寺,寺之寝堂东西庑建两阁甚崇丽,寺有老衲为予言,永明和尚以贤首、慈恩、天台三宗互相冰炭,不达大全,心馆其徒之精法义者于两阁,博阅义海,更相质难,和尚则以心宗之衡准平之。又集大乘经论六十部,西天此土贤圣之言三百家证成唯心之旨,为书一百卷传于世,名曰《宗镜录》。”考《净慈寺志》,《林间录》所说的“寝堂”,原名演法堂,建于显德元年(954),凡五楹,因为延寿在此堂内集成《宗镜录》的定稿,改名为宗镜堂。

《宗镜录》集成

  《宗镜录》集成之后,据宋元佑年间(1086~1093)杨杰《宗镜录》序说:“吴越忠懿王宝之,秘于教藏。”宋代昙秀的《人天宝鉴》上也说:“禅师既寂,丛林多不知(《宗镜录》)名,熙宁中(1060~1077)圆照禅师始出之,……于是衲子争传诵之。”圆照的提倡,引起社会上的注意,元丰年间(1078~1085)皇弟魏端献王乃镂板分送当时有名的丛林。不过在其后的元佑年间(1086~1093),《宗镜录》经过法涌、永乐、法真等人的“校读”,并刻新板流布,面目可能和魏端献王所刻的不同。明代的蕅益(1599~1655)在《灵峰宗论》卷七校定《宗镜录》跋里说:“永明大师……辑为《宗镜录》百卷,……未百年,法涌诸公擅加增益,于是支离杂说,刺人眼目,致袁中郎辈反疑永明道眼未明,亦可悲矣。……予阅此录已经三遍,窃有未安,知过在法涌,决不在永明也。癸已新秋,删其芜秽,存厥珍宝,卷仍有百,问答仍有三百四十余段,一一标其起尽,庶几后贤览者,不致望洋之叹,泣歧之苦矣。”魏端献王的原刻本,杨杰《宗镜录》序上说“四方学者罕遇其本”,可见早已绝版,而蕅益用以校定的《宗镜录》则是根据法涌的新本,那么现今流传的《宗镜录》是法涌等人“擅加增益”的本子,而不是延寿的定本。不过法涌等人并没有把《宗镜录》修改得面目全非,蕅益说:“虽被法涌杂糅,然具眼者观之,金沙可立辨也。”

《宗镜录》的名义如此

  《宗镜录》全书约共八十余万字,分为三章,第一卷前半为标宗章,自第一卷后半至第九十三卷为问答章,第九十四卷至第一百卷为引证章。标宗章“立正宗明为归趣”,问答章“申问答用去疑情”,引证章“引真诠成其圆信”。所谓正宗,即“举一心为宗”,此一心宗,“照万法如镜”,又编联古制的深义,撮略宝藏的圆诠,故称曰录。《宗镜录》的名义如此,读者就不难想见它的内容。

诠释“一心”

  《宗镜录》全书在诠释“一心”处,引用《华严经》及贤首宗的理论最多。贤首宗兴起在天台宗和慈恩宗之后,法藏、澄观极意谈“圆”,圆融无碍的说教,和禅宗门下经常提举的“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互相呼应,有时禅家宗旨得到《华严》义理的引证而愈益显豁,所以禅宗五家宗派最后一宗的开山祖师法眼重视华严,法眼的嫡孙延寿著《宗镜录》而广引贤首宗义,乃是佛教发展史上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不过,《宗镜录》毕竟是借教明宗而不是混宗于教的著作,因此在九十九卷的问答章里,虽然罗列了天台、贤首、慈恩的教义,而只是一味会通,借以证明心宗的深妙,并没有料简异同,解决教理上的问题,这是《宗镜录》的一大特点。

问答章

  据蕅益的研究,本录问答章分为三百四十多段,每一段又包含若干问题,大约在第四十六卷以前,所有问答,多明法性,第四十七卷以后,多明法相。不过也并非严格区分,因为在第四十六卷以前,也有谈到法相的问题,第四十七卷以后,也有谈到法性的问题的。此外,前后问题以及所阐释引证的,重复的地方很多,卷第一百云:“今闻宗镜卷卷之中,文文之内,重重唱道,一一标宗,长菩提根,成于法乐。……请不生怠,厌于频闻。”从这里更加可以知道,延寿编集《宗镜录》祗是借教明宗,成其对于宗的“圆信”,而并非有意于解决教乘的纷争。

引证章

  引证章引证了大乘经一百二十种,诸祖语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十种,共三百种。其中保存了一些宝贵的文献。例如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的两段法语,都未见于《景德传灯录》、《古尊宿语录》等书,此外在问答章里所引用的《中论玄枢》、《唯识义镜》等书,现在皆已失传,幸赖《宗镜录》保存了一点资料,还能从而想见原书的大概。

宗镜录序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后即因智。而憎爱不等。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着之情尘。结相续之识浪锁真觉于梦夜。沉迷三界之中。瞽智眼于昏衢。匍匐九居之内。遂乃縻业系之苦。丧解脱之门。于无身中受身。向无趣中立趣。约依处则分二十五有。论正报则具十二类生。皆从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别。向不迁境上。虚受轮回。于无脱法中。自生系缚。如春蚕作茧。似秋蛾赴灯。以二见妄想之丝。缠苦聚之业质用无明贪爱之翼。扑生死之火轮。用谷响言音。论四生妍丑。以妄想心镜。现三有形仪然后。违顺想风。动摇觉海。贪痴爱水。资润苦芽。一向徇尘。罔知反本。发狂乱之知见。翳于自心。立幻化之色声。认为他法。从此。一微涉境。渐成戛汉之高。滴水兴波。终起吞舟之巨浪。迩后将欲反初复本。约根利钝不同。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或见空而证果。或了缘而入真。或三祇熏炼。渐具行门。或一念圆修。顿成佛道。斯则克证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沉之异无缚脱之殊。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二际平等。一道清虚。识智俱空。名体成寂。迥无所有。唯一真心。达之名见道之人。昧之号生死之始。复有邪根外种小智权机。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见本。唯欲厌喧斥动破相析尘。虽云味静冥空。不知埋真拒觉。如不辩眼中之赤眚。但灭灯上之重光。罔穷识内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虚影。斯则劳形役思丧力捐功。不异足水助冰投薪益火。岂知重光在眚虚影随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质而虚影当灭。若能回光就已。反境观心。佛眼明而业影空。法身现而尘迹绝。以自觉之智刃。剖开缠内之心珠。用一念之慧锋。斩断尘中之见网。此穷心之旨。达识之诠。言约义丰。文质理诣。揭疑关于正智之户薙妄草于真觉之原。愈入髓之沉痾。截盘根之固执。则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炉。名相临慧日之光释一真之海。斯乃内证之法。岂在文诠。知解莫穷。见闻不及。今为未见者演无见之妙见。未闻者入不闻之圆闻。未知者说无知之真知。未解者成无解之大解。所冀因指见月。得忘。抱一冥宗。舍诠检理。了万物由我。明妙觉在身。可谓搜抉玄根磨砻理窟。剔禅宗之骨髓。标教网之纪纲。余惑微瑕。应手圆净。玄宗妙旨。举意全彰。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尘劳外道。尽赴指呼。生死魔军。全消影响。现自在力。阐大威光。示真宝珠。利用无荆倾秘密藏。周济何穷。可谓。香中爇其牛头。宝中探其骊颔。华中采其灵瑞。照中耀其神光。食中啜其乳糜。水中饮其甘露。药中服其九转。主中遇其圣王。故得法性山高。顿落群之峻。醍醐海阔。横吞众派之波。似夕魄之腾辉。夺小乘之星宿。如朝阳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犹贫法财之人值大宝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凉池。为众生所敬之天。作菩萨真慈之父。抱膏肓之疾。逢善见之药王。迷险难之途。偶明达之良导。久居闇室。忽临宝炬之光明。常处裸形。顿受天衣之妙服。不求而自得。无功而顿成。故知。无量国中。难闻名字。尘沙劫内。罕遇传持。以如上之因缘。目为心镜。现一道而清虚可鉴。辟群邪而豪发不容。妙体无私。圆光匪外。无边义海。咸归顾眄之中。万像形容。尽入照临之内。斯乃曹溪一味之旨。诸祖同传。鹄林不二之宗。群经共述。可谓万善之渊府。众哲之玄源。一字之宝王。群灵之元祖遂使离心之境。文理俱虚。即识之尘。诠量有据。一心之海樱揩定圆宗。八识之智灯。照开邪闇。实谓。含生灵府万法义宗。转变无方。卷舒自在。应缘现迹。任物成名。诸佛体之号三菩提。菩萨修之称六度行。海慧变之为水。龙女献之为珠。天女散之为无著华。善友求之为如意宝。缘觉悟之为十二缘起。声闻证之为四谛人空外道取之为邪见河。异生执之作生死海。论体则妙符至理。约事则深契正缘。然虽标法界之总门。须辩一乘之别旨。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但以根羸靡鉴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若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水有波。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且未有无波之水。曾无不湿之波。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如性穷相表相达性原。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今则细明总别。广辩异同。妍一法之根元。搜诸缘之本末。则可称宗镜以鉴幽微。无一法以逃形。则千差而普曾。遂则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能使难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圆明。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手。永息驰求。犹觉树垂阴。全消影迹。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可以深挑见刺永截疑根。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名为一乘大寂灭常真阿兰若正修行处。此是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是以普劝后贤。细垂玄览。遂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此识此心。唯尊唯胜。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证入之所趣。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所以掇奇提异。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正网。捞摝五乘机地。升腾第一义天。广证此宗利益无荆遂得正法久祝摧外道之邪林。能令广济含生。塞小乘之乱辙。则无邪不正有伪皆空。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成智德故。则慈起无缘之化。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与。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何乐而不与。则利钝齐观。何苦而不收。则怨亲普救。遂使三草二木咸归一地之荣。邪种焦芽同沾一雨之润。斯乃尽善尽美。无比无俦。可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故得创发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构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祇。终无一得。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随流无诸阻滞。又遇便风之势。更加橹棹之功。则疾届宝城。忽登觉岸。可谓资粮易办。道果先成。被迦叶上行之衣。坐释迦法空之座。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能令客作(jian)人。全领长者之家业。忽使沈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未有一门匪通斯道。必无一法不契此宗。过去觉王。因玆成佛。未来大士。仗此证真。则何一法门而不开。何一义理而不现。无一色非三摩地。无一声非陀罗尼门。尝一味而尽变醍醐。闻一香而皆入法界。风柯月渚。并可传心。烟岛云林。咸提妙旨。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卜之香。掬沧海而已得百川。到须弥而皆同一色。焕兮开观象之目。尽复自宗。寂尔导求珠之心。俱还本法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智以之安流。妙以之高出。今详祖佛大意经论正宗。削去系文。唯搜要旨。假申问答。广引证明。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编联古制之深义。撮略宝藏之圆诠。同此显扬。称之曰录。分为百卷。大约三章。先立正宗。以为归趣。次申问答。用去疑情。后引真诠。成其圆信。以玆妙善。普施含灵。同报。佛恩其传斯旨耳。

编集成书

  《宗镜录》在禅师们轻视义学的流弊发展到相当严重的时候编集成书,在当时对于佛教界的教育意义很大。所以宋代元佑年间宝觉禅师说:“吾恨见此书晚。平生所未见之文,功力所不及之义,备聚其中”(《人天宝鉴》)。他非但手不释卷,孜孜研究,还撮录玄要,成为《冥枢会要》三卷,刻板流通。后来又有祖心增辑为《宗镜广枢》十卷(《净慈寺志》)。不过《宗镜录》的卷帙太多,对于一般佛教徒的参考来说,是有所不便的。所以清世宗(雍正)在《宗镜录》后序里说:“此书历宋、元、明以迄于今,宗门古德,不乏具眼,而从未见有称道赞扬,标为第一希有者,亦可异矣。”说《宗镜录》成书以后,从未有人称道赞扬是不合事实的,但阅读它的人不多则是实在情形。即如雍正用“上谕”推重《宗镜录》说:“朕谓达摩西来以后,宗门中述佛妙心,续绍佛命,广济含生,利益无尽者,未有若禅师此书者也。”又“录其纲骨,刊十存二”,编为《宗镜大纲》一书,以政治力量,广为传布,也并没有达到“凡有心者,皆入此宗”的目的。推究它的原因,一是禅宗发展到清初,已成强弩之末,提不起来了。另一还是《宗镜录》本身不便于一般佛教徒的参考之故。

深远影响

  《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云:“高丽国王览师(延寿)言教,遣使赍书叙弟子礼,奉金缕袈裟紫晶数珠金澡罐等。彼国僧三十六人,亲承印记,归国各化一方。”这是《宗镜录》的影响远及于朝鲜佛教界的记载。

RECENT POSTS

一日禅:学会包容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一定要记住,恨别人,痛苦的永远是自己!...
2024-11-22
一日禅:学会包容

大安法师讲法「微开示」106 忆佛念佛

忆佛就是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慈悲,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的神通,忆念佛对我拯救的所有威神力量。讲忆,忆就是回忆,实际上忆里面包含着更深的意思。实际上无量劫以来,阿弥陀佛随形六...
2024-11-20
大安法师讲法「微开示」106 忆佛念佛

一日禅:解脱内心

放下世间诸相,解脱自己的心。缘起性空,不必执着,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心更珍贵。...
2024-11-18
一日禅:解脱内心

一日禅:最好的安排

生命中的一切,我们都无需拒绝,笑着面对,不去埋怨。遇到的人,善待,经历的事,尽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4-11-17
一日禅:最好的安排

一日禅:更好的自己

这一生,有荆棘、有鲜花,回过头,所有一切都是让你,一步步遇见更好的自己。这一生,有荆棘、有鲜花,回过头,所有一切都是让你,一步步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4-11-15
一日禅:更好的自己

龙门石窟为什么大多数没有佛头?

龙门石窟,这一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与旅人驻足。然而,在赞叹其巧夺天工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为何龙门石窟...
2024-11-14
龙门石窟为什么大多数没有佛头?

一日禅:何为幸福

口渴的人,有口水喝就是幸福;饥饿的人,有个馒头就是幸福。赤脚的人,有双鞋穿就是幸福;瘫痪的人,能够走路就是幸福。我们常常觉得不快乐,是因为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而一个...
2024-11-14
一日禅:何为幸福

五百盲人被人骗取钱财,佛陀说破前世因缘以解惑

在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众经撰杂譬喻》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当初,波罗奈国中有五百位盲人,他们到处乞食度日。正好有一年闹饥荒,他们乞讨很久都一无所获。他们就聚在一起讨论道...
2024-11-13
五百盲人被人骗取钱财,佛陀说破前世因缘以解惑

一日禅:生活是面镜子

生活是一面镜子,微笑是面对生活最好的样子。生活总是有苦有乐。爱笑的人并不是生活上万事如意,而是他们明白,能够战胜困难的永远不会是沮丧忧愁,而是乐观和微笑,因为笑容,总是能带...
2024-11-11
一日禅:生活是面镜子

忏悔之后,“恶业”会消除吗?

只有具足四对治力, 在佛菩萨面前 勇敢地发露自己的过失, 在悔恨的基础上, 下决心永不再犯。 并实际采取行动, 有针对性地以良善的言行 去对治自己身上的烦恼习气, 才能最有效地清...
2024-11-08
忏悔之后,“恶业”会消除吗?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