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基本信息
alt=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src="https://t1.tp88.net/qmy/d/file/2023/08/08/9a4cb807c2ed860012b9e984d3e713bb.jpg"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是明代高僧蕅益大师于1647年依据天台宗解释佛经的方式撰写的对《佛说阿弥陀经》的精要解释,阐明阿弥陀经的宗旨是信愿行(念佛),奠定了净土宗的理论基矗被收入大师自己编辑的《净土十要》作为第一要。
内容简介
要解,是灵峰老人所著。为弥陀经最紧要之注释。文不繁而义丰,辞虽简而理玄。乃十方诸佛之心要,净业经藏之骨髓。要者、紧要也。文中要处虽多,略不出三。(一)心要。即破缘影之妄心,显即境之真心,为自性弥陀之本体。言心、有乎多种。一曰肉团心,即吾人所指胸腔者是。此属肉团,系色质,有生灭败坏,非吾人之真心也。二曰缘影心,因尘而有者是。缘前尘而起思量分别。想相为尘,识情为垢。此亦非吾人之真心。以其因尘则有,离尘则无故也。三曰真如心,乃即境之真心。此心非肉团,非缘影,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竖穷横遍,不可思议。一切世出世法,皆唯此心所成。诸法所生,因心成体。古人云,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者,即此心也。今之所谓心要者,即指此而言也。此要解中,将此心要之义,切实解明,故曰要解。(二)境要。乃破缘影之妄土,显即心之真境。今之学者,稍具世智,执着偏见,谓自心即净土,自性即弥陀。须知伊所谓之唯心净土,乃将缘影之妄想,作唯心之净土。当知十万亿佛土外决定有一极乐世界。所以云,生则决定生。而十万亿佛土外之极乐,即我心内之极乐。以我心竖穷横遍,无一土,无一法,不在此心中。故云、去则实不去。明乎此,方可与谈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否则、必落于缘影妄想。后文云一切庄严,皆弥陀导师行愿所成。亦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奈何离此净土,别谈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岂不可叹。此要解中,将此境要之旨,发挥透澈,详为解释无滞,故曰要解。(三)法门要。有事、有理。约事则净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钝兼收。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横超三界,带业往生。胜过一切竖出法门。如虫钻竹筒,竖出则须依节而出,甚难甚难。横钻出洞,则甚易甚易。约理、则心境圆妙。一句弥陀,圆具三观十乘,无不该摄。此要解中,将此法门,为一切法门之最要意,分明解出,故曰要解。然此三法,举一即三,全三即一。一三圆融,不可思议。明心要,能生正信。明境要,能启切愿。明法门要,能立实行。后云,能念之心,不可思议。以其即心即佛故。斯即心要也。所念之佛,不可思议。以其即佛即心故。斯即境要也。念一声,一声不可思议。乃至念百声,千万亿声,声声皆不可思议。以心即佛,佛即心,心佛不二。斯即法门要也。具释此三要,故曰要解。释法题竟。
要解先以天台家讲经的惯例述五重玄义,一解释佛说阿弥陀经经名,二说明本经以实相为正体,三说明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萨藏摄。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逐段解释经文要义。主要阐明持名念佛殊胜:“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阐明应当深信弥陀愿力、名号功德和众生心性本不可思议。
影响评价
(jìn)代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对《弥陀要解》有极高的评价: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有此经以来之第一注解。(增广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其开首《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宜恪遵守,不可忽略。(增广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注释:其开首:指《净土十要》的开头。
信愿行三,《十要》中皆悉详示。而第一要,《弥陀要解》五重玄义中,第三明宗,发挥三法,最为精详。其后节节段段,皆有指示,宜细参阅。(增广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
而《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况后生浅闻薄解,便欲指斥,冀其超越乎哉?以萤光而较日,多见其不知量也。惜哉王生,何苦如此!(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
《弥陀经》当依蕅益《要解》。《衷论》诠释,多有任己见,违经旨处,不可依从。(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若欲研究,《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增广卷一与徐福贤女士书)
《弥陀要解》,为自有此经以来之妙注,实为修净业者之指南。其书载于《净土十要》之首。《净土十要》,乃大师采净土著述之最契理契机者,汇而成之。共十种,故名《十要》。以《要解》注经,故居其首,乃尊经也。(增广卷一复郦隐叟书)
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人《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增广卷一复尤弘如居士书)
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增广卷三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
若欲利人,弥陀要解,可谓一字一珠。(续编卷上与魏梅荪居士书十六之十五)
要解一书,汝尚不满意,谓其学问不及莲池。然古人所证,吾人何敢妄拟。若论要解之义理扼要,实为千古所未有。(三编卷一复慧清居士书)
而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第一妙解,乃古今绝无而仅有者。切勿以等闲视之,则幸甚。(三编卷三复王尊莲居士书)
著者简介
蕅益大师(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自云: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俗姓钟,江苏吴县人。父亲歧仲,十年持念大悲咒以祈子,母亲金氏梦观音菩萨抱儿授之而生大师。大师七岁即茹素,十二岁读儒书,以传千古圣学为己任,誓灭佛老二教,开荤酒,作《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时阅读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与《竹窗随笔》,幡然认识到以前的错谬,将所著的《辟佛论》付之一炬。二十岁,注解《论语》,注至“天下归仁”文句时,不能下笔,废寝忘餐三昼夜,大悟孔颜心法。其年冬,父亲亡故,读《地藏菩萨本愿经》,发出世心,每日持诵佛名,尽焚文稿二千余篇。二十三岁时,听一法师讲《首楞严经》中的“世界在空,空生大觉”,心生疑团:“为何有这样的大觉,竟如此推崇空界?”闷绝无措,自感昏沉散乱颇重,功夫不能相续,遂于佛像前发四十八愿,决意出家,体究大事。
二十四岁时,梦中礼拜憨山大师,恳请上乘佛法。时憨山大师在曹溪,不能往从,乃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法师出家,命名智旭。
二十五岁时,入径山坐禅参究。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极处,身心世界,忽然消殒。因而了知这个身体,从无始劫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坚固妄想所现的影子,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不是从父母生的。这时,一切经论,一切公案,无不现前,无不通达。久之,则胸次空空,不复留一字注脚。越一年,受比丘菩萨戒,遍阅律藏。
二十八岁时,母亲病笃,四刲肱不救,痛切肺肝,丧葬尽礼,誓住深山,掩关修道。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功夫,求生西方净土。尔后,多次结坛闭关念佛(或持往生咒),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大师身体力行,广学专弘,扭转当时轻视净土之势,莲风一时大振。
五十六岁时,大师示疾,遗命身体火化,屑骨和粉,分施水陆禽鱼,以结往生西方之缘。跏跌而坐,面西念佛,举手而逝。
圆寂三年后,门人如法荼毗。启龛,见大师跌坐巍然,发长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齿俱不坏,与鸠摩罗什大师的舌相不坏,同一徽信。门徒们不忍遵从遗命,便奉灵骨,建塔于灵峰。
蕅益大师著述宏富,凡四十余种。净宗著述主要有《弥陀要解》、《灵峰宗论》以及大师亲选的《净土十要》等,都是净宗修学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