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业报差别经
《佛说业报差别经》,具名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共一卷,为隋瞿昙法智所翻译。为首迦长者说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而转,广说一切之业,各有十种。此经乃是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述。为小乘单译经,出自《乾隆大藏经·第第七百三十五卷》。释迦牟尼佛在此经中,论述了业报的种种差别,及造成业报种种差别的原因。
《佛说业报差别经》经文
隋洋川郡守瞿昙法智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佛告力提耶子首迦长者言。我当为汝说善恶业报差别法门。汝当谛听。善思念之。
时首迦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首迦。一切众生系属于业。依止于业。随自业转。以是因缘。有上中下差别不同。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短命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多病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少病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丑陋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端正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小威势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大威势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下族姓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上族姓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邪智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地狱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畜生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饿鬼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阿修罗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人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欲界天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色界天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无色界天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决定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不定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边地报。或有业能令众生得中国报。
或有业能令众生尽地狱寿。或有业能令众生半地狱寿。
或有业能令众生暂入即出。或有业作而不集。或有业集而不作。或有业亦作亦集。或有业不作不集。
或有业能令众生初乐后苦。或有业能令众生初苦后乐。
或有业能令众生初苦后苦。或有业能令众生初乐后乐。
或有业能令众生贫而乐施。或有业能令众生富而悭贪。
或有业能令众生富而能施。或有业能令众生贫而悭贪。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身乐而心不乐。或有业能令众生得心乐而身不乐。
或有业能令众生得身心俱乐。或有业能令众生得身心二俱不乐。
或有业能令众生寿命虽尽而业不荆或有业能令众生其业虽尽而命不荆
或有业能令众生业命俱荆或有业能令众生业之与命二俱不荆而能断除一切烦恼。
或有业能令众生生于恶道。形容殊妙。眼目端严。肤体光泽。人所乐见。
或有业能令众生生于恶道。形容丑陋。肤体粗涩。人不喜见。
或有业能令众生生于恶道。身口臭秽。诸根残缺。
或有众生习行世间十不善业。得外恶报。
或有众生习行世间十种善业。得外胜报。
若有众生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奉施宝盖。得十种功德。
奉施缯幡。得十种功德。
奉施钟铃。得十种功德。
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
奉施器皿。得十种功德。
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
奉施靴履。得十种功德。
奉施香华。得十种功德。
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
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
是名略说世间诸业差别法门。
佛告首迦。有十种业。能令众生得短命报。何等为十。
一者自行杀生。
二者劝他令杀。
三者赞叹杀法。
四者见杀随喜。
五者于所怨恨憎之人。欲令丧灭。
六者见怨灭已。心生欢喜。
七者坏他胎藏。
八者教人毁坏。
九者建立天寺。屠杀众生。
十者战斗。自作教人。互相残害。
以是十业。得短命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何等为十。
一者自不杀生。
二者劝他不杀。
三者赞叹不杀。
四者见他不杀。心生欢喜。
五者见被杀者。方便救免。
六者见死怖者。安慰其心。
七者见恐怖者。施与无畏。
八者见诸患苦。起慈愍心。
九者见诸急难。起大悲心。
十者以诸饮食。惠施众生。
以是十业。得长命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病报。何等为十。
一者好喜打拍一切众生。
二者劝他令打。
三者赞叹打法。
四者见打欢喜。
五者恼乱父母。令心忧恼。
六者恼乱贤圣。
七者见怨病苦。心大欢喜。
八者见怨病愈。心生不乐。
九者于怨病所。与非治药。
十者宿食因缘未消。而复更啖。
以是十业。得多病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病报。何等为十。
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
二者劝他人不令鞭杖。
三者赞叹不鞭打法。
四者见不打者。心生欢喜。
五者供养自己父母及诸病人。
六者见贤圣有病患者。瞻视供养。
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
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
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
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
以是十业。得少病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丑陋报。何等为十。
一者好行忿怒。
二者好怀嫌恨。
三者诳惑于他。
四者恼乱众生。
五者于父母所。无爱敬心。
六者于贤圣所。不生恭敬。
七者侵夺贤圣资生。及诸田业。
八者于佛塔庙之所。断灭灯明。
九者见丑陋者。毁訾(zī)轻贱。
十者习诸恶行。
以是十业。得丑陋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端正报。何等为十。
一者不瞋。
二者施衣。
三者爱敬父母尊长。
四者尊重贤圣道德。
五者恒常涂饰佛塔精舍。
六者清净泥涂堂宇。
七者平治僧伽蓝地。
八者扫洒佛塔。
九者见丑陋者不生轻贱。起恭敬心。
十者见端正者。晓悟宿因。知福德感。
以是十业。得端正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威势报。何等为十。
一者于诸众生。起嫉妒心。
二者见他得利。心生恼热。
三者见他失利。其心欢喜。
四者见他得好名誉。起嫉恶心。
五者若见他失名誉。心大忻(xīn)悦。
六者退菩提心。毁佛形像。
七者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无心奉侍。
八者唯劝人修习少威德业。
九者障他修行大威德业。
十者见少威德者。心生轻贱。
以是十业。得少威势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大威势报。何等为十。
一者于诸众生。心无嫉妒。
二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
三者见他失利。起怜愍心。
四者见他得好名誉。心生忻悦。
五者见失名誉。助怀忧恼。
六者发菩提心。造佛形像。奉施宝盖。
七者于己父母及贤圣所。恭敬奉迎。
八者劝人弃舍少威德业。
九者劝人修行大威德业。
十者见无威德。不生轻贱。
以是十业。得大威势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下族姓报。何等为十。
一者不知敬父。
二者不知敬母。
三者不知敬沙门。
四者不知敬婆罗门。
五者于诸师友尊长。而不敬仰。
六者于诸师长。不奉迎供养。
七者见诸尊长。不迎逆请坐。
八者于父母所。不遵教诲。
九者于贤圣所。亦不受教。
十者轻蔑下族。
以是十业。得下族姓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上族姓报。何等为十。
一者善知敬父。
二者善知敬母。
三者善知敬沙门。
四者善知敬婆罗门。
五者敬护尊长。
六者奉迎师长。
七者见诸尊长。迎逆请坐。
八者于父母所。敬受教诲。
九者于贤圣所。尊敬受教。
十者不轻下族。
以是十业。得上族姓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何等为十。
一者自行偷盗。
二者劝他偷盗。
三者赞叹偷盗。
四者见盗欢喜。
五者于父母所。减撤生业。
六者于贤圣所。侵夺资财。
七者见他得利。心不欢喜。
八者障他得利。为作留难。
九者见他行施。无随喜心。
十者见世饥馑。心不怜愍而生欢喜。
以是十业。得少资生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何等为十。
一者自离偷盗。
二者劝他不盗。
三者赞叹不盗。
四者见他不盗。心生欢喜。
五者于父母所。供奉生业。
六者于诸贤圣尊长。给施所须。
七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
八者见求利者。方便佐助。
九者见乐施者。心生忻悦。
十者若见世饥馑时。心生怜愍。
以是十业。得多资生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邪智报。何等为十。
一者不能咨问智慧大德。沙门及婆罗门。
二者显说恶法。
三者不能受持修习正法。
四者赞非定法。以为定法。
五者吝法不说。
六者亲(jìn)邪智。
七者远离正智。
八者赞叹邪见法行。
九者弃舍正见。
十者若见愚痴恶人。轻贱毁訾。
以是十业。得邪智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正智报。何等为十。
一者善能咨问智慧聪黠。沙门及婆罗门。
二者显说善法。
三者闻持弘护正法。
四者见说定法。叹言善哉。
五者乐说真正法要。
六者亲(jìn)正智慧人。
七者守摄护持正法。
八者精勤修习多闻。
九者远离邪见恶人。
十者见痴恶人。不生轻贱。
以是十业。得正智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地狱报。何等为十。
一者身行重恶业。
二者口行重恶业。
三者意行重恶业。
四者起于断见。
五者起于常见。
六者起无因见。
七者起无作见。
八者起于无见见。
九者起于边见。
十者不知恩报。
以是十业。得地狱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畜生报。何等为十。
一者身行中恶业。
二者口行中恶业。
三者意行中恶业。
四者从贪烦恼起诸恶业。
五者从瞋烦恼起诸恶业。
六者从痴烦恼起诸恶业。
七者毁骂众生。
八者恼害众生。
九者施不净物。
十者行于邪淫。
以是十业。得畜生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饿鬼报。何等为十。
一者身行轻恶业。
二者口行轻恶业。
三者意行轻恶业。
四者起于多贪。
五者起于恶贪。
六者嫉妒。
七者邪见。
八者悭吝爱著资生。即便命终。
九者病困因饥而亡。
十者恼逼枯渴而死。
以是十业。得饿鬼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阿修罗报。何等为十。
一者身行微恶业。
二者口行微恶业。
三者意行微恶业。
四者骄慢。
五者我慢。
六者增上慢。
七者大慢。
八者邪慢。
九者慢慢。
十者回诸善根。向修罗趣。
以是十业。得阿修罗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人趣报。何等为十。
一者不杀。
二者不盗。
三者不邪淫。
四者不妄语。
五者不绮语。
六者不两舌。
七者不恶口。
八者不贪。
九者不瞋。
十者不邪见。
于十善业。缺漏不全。以是十业。得人趣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欲天报。所谓胜妙具足。修行增上十善。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色天报。所谓修行有漏。十善与定相应。
复有四业。能令众生得无色天报。
一者过一切色想灭有对想等。入于空处定。
二者过一切空处定。入识处定。
三者过一切识处定。入无所有处定。
四者过无所有处定。入非想非非想处定。
以是四业。得无色天报。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决定报。若人于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殷重布施。以此善业。发愿回向。即得往生。是名决定报业。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不定报。若业非是增上勇猛心作。更不修习。又不发愿回向受生。是名不定报业。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边地报。若业于佛法僧净持戒人。及大众所。不生增上勇猛心施。以此善根。愿生边地。以是愿故。即生边地。受净不净报。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中国报者。若作业时。于佛法僧清净持戒梵行。人边及大众所。起于殷重增上布施。以是善根。决定发愿求生中国。还得值佛。及闻正法。受于上妙清净果报。
复有业能令众生尽地狱寿。若有众生造地狱业已。无惭无愧。而不厌离。心无怖畏。反生欢喜。又不忏悔。而复更造。重增恶业。如提婆达多等。以是业故。尽地狱寿。
复有业能令众生堕于地狱。至半而夭。不尽其寿。若有众生造地狱业。积集成已。后生怖畏。惭愧厌离。忏悔弃舍。非增上心。以是业故。堕于地狱。后追悔故。地狱半夭。不尽其寿。
复有业能令众生堕于地狱。暂入即出。若有众生造地狱业。作已怖畏。起增上信。生惭愧心。厌恶弃舍。殷重忏悔。更不重造。如阿阇世王杀父等罪。暂入地狱。即得解脱。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
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复有业作而不集。若有众生。身口意等造诸恶业。造已怖畏。惭愧远离。深自悔责。更不重造。是名作而不集。
复有业集而不作。若有众生。自不作业。以恶心故。劝人行恶。是名集而不作。
复有业亦作亦集。若有众生。造诸业已。心无改悔。而复数造。亦劝他人。是名亦作亦集。
复有业不作不集。若有众生。自不造业。亦不教他。无记业等。是名不作不集。
复有业初乐后苦。若有众生。为人所劝。欢喜行施。施心不坚。后还追悔。以是因缘。生在人间。先虽富乐。后还贫苦。是名先乐后苦。
复有业初苦后乐。若有众生。为人劝导。俛(fǔ)仰少施。施已欢喜。心无吝悔。以是因缘。生在人间。初时贫苦。后还富乐。是名初苦后乐。
复有业初苦后苦。若有众生。离善知识。无人劝导。乃至不能少行惠施。以是因缘。生在人间。初时贫苦。后还贫苦。
复有业初乐后乐。若有众生。(jìn)善知识。劝令行施。便生欢喜。坚修施业。以是因缘。生在人间。初时富乐。后亦富乐。
复有业贫而乐施。若有众生。先曾行施。不遇福田。流转生死。在于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报微劣。随得随荆以习施故。虽处贫穷而能行施。
复有业富而悭贪。若有众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识。暂行一施。值良福田。以田胜故。资生具足。先不习故。虽富而悭。
复有业富而能施。若有众生。值善知识。多修施业。遇良福田。以是因缘。巨富饶财。而能行施。
复有业贫而悭贪。若有众生。离善知识。无人劝导。不能行施。以是因缘。生在贫穷。而复悭贪。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身乐而心不乐。如有福凡夫。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心乐而身不乐。如无福罗汉。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身心俱乐。如有福罗汉。
复有业能令众生得身心俱不乐。如无福凡夫。
复有业能令众生命尽而业不荆若有众生。从地狱死。还生地狱畜生饿鬼。乃至人天阿修罗等。亦复如是。是名命尽而业不荆
复有业能令众生业尽而命不荆若有众生。乐尽受苦。苦尽受乐等。是名业尽而命不荆
复有业能令众生业命俱荆若有众生。从地狱灭。生于畜生。及以饿鬼。乃至人天阿修罗等。是名业命俱荆
复有业能令众生业命俱不荆若有众生。尽诸烦恼。所谓须陀洧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是名业命俱不荆
复有业能令众生虽生恶道。形容殊妙。眼目端严。肤体光泽。人所乐见。若有众生。因欲烦恼。起破戒业。以是因缘。虽生恶道。身体鲜洁。毛色姝妍(shū yán)。肤体光泽。人所乐见。
复有业能令众生生于恶道。形容丑陋。肤体粗涩。人不喜见。若有众生。从瞋烦恼起破戒业。以是因缘。生于恶道。形容丑陋。肤体粗涩。人不喜见。
复有业能令众生生于恶道。身口臭秽。诸根残缺。若有众生。从痴烦恼起破戒业。以是因缘。生于恶道。身口臭秽。诸根残缺。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外恶报。何等为十。若有众生于十不善业多修习故。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一者以杀业故。令诸外报。大地碱卤。药草无力。
二者以盗业故。感外霜雹。螽(zhōng)蝗虫等。令世饥馑。
三者邪淫业故。感恶风雨。及诸尘埃。
四者妄语业故。感生外物。皆悉臭秽。
五者两舌业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山陵塠(duī)阜。株杌(zhū wù)丘坑。
六者恶口业故。感生外报。瓦石沙砾。粗涩恶物。不可触(jìn)。
七者绮语业故。感生外报。令草木稠(chóu)林。枝条棘刺。
八者以贪业故。感生外报。令诸苗稼。子实微细。
九者以瞋业故。感生外报。令诸树木。果实苦涩。
十者以邪见业故。感生外报。苗稼不实。收获尠(xiǎn)少。
以是十业。得外恶报。
复有十业。得外胜报。若有众生。修十善业。与上相违。当知即获十外胜报。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诸佛塔庙。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得妙色好声。
二者有所发吐言辞。人皆信伏。
三者堂堂处众无畏。
四者天人世间爱护。
五者具足威势。
六者威势众生皆来亲附。
七者常得亲(jìn)诸佛菩萨。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奉施宝盖。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处世如伞盖。覆护众生。
二者身心安隐。离诸热恼。
三者一切敬重。无敢轻慢。
四者有大威势。
五者常得亲(jìn)诸佛菩萨。大威德者。以为眷属。
六者恒作转轮圣王。
七者劝导恒为上首。修习善业。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宝盖。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奉施缯幡。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处世犹如宝幢国王。大臣亲友知识恭敬供养。
二者豪富自在。具大财宝。
三者善名流布。遍至诸方。
四者形貌端严。寿命长远。
五者常于生处。施行坚固。
六者有大名称。
七者有大威德。
八者生在上族。
九者身坏命终。生于天上。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缯幡。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奉施钟铃。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得梵音声。
二者有大名闻。
三者自识宿命。
四者所有出言。人皆敬受。
五者常有宝盖。以自庄严。
六者有妙璎珞。以为服饰。
七者面貌端严。见者欢喜。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钟铃。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面目端严。
二者肌肤细滑。
三者尘垢不著。
四者生便具足上妙衣服。
五者微妙卧具覆盖其身。
六者具惭愧服。
七者见者爱敬。
八者具大财宝。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衣服。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奉施器皿。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处世如器。
二者得善法津泽。
三者离诸渴爱。
四者若渴思水。流泉涌出。
五者终不生于饿鬼道中。
六者得天妙器。
七者远离恶友。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器皿。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得命。
二者得色。
三者得力。
四者获得安无碍辩。
五者得无所畏。
六者无诸懈担为众敬仰。
七者众人爱乐。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奉施靴履。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具足妙乘。
二者足下安平。
三者足趺柔软。
四者远涉轻捷勦(jiǎo)剑
五者身无疲极。
六者所行之处。不为荆棘瓦砾损坏其足。
七者得神通力。
八者具诸给使。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靴履。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奉施香华。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处世净妙如花。
二者身无臭秽。
三者福香戒香遍诸方所。
四者随所生处。鼻根不坏。
五者超胜世间。为众归仰。
六者身常清净香洁。
七者爱乐正法。受持读诵。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香花。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照世如灯。
二者随所生处。肉眼不坏。
三者人中得于天眼。
四者于诸善恶之法。智慧明了。
五者随处除灭大闇(àn)。
六者得智慧明。
七者流转世间。常不在于黑暗之处。
八者具大福报。
九者命终生天。
十者速证涅槃。
是名奉施灯明。得十种功德。
若有众生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得胜福报。
二者生于上族。
三者得胜妙色。
四者得胜妙声。
五者得胜妙盖。
六者得胜妙辩。
七者得胜妙信。
八者得胜妙戒。
九者得胜妙多闻。
十者得胜妙智。
是名恭敬合掌。得十种功德。
尔时。世尊说此法已。首迦长者于如来所。得净信心。
尔时。首迦头面礼佛。作如是言。我今请佛往舍婆提城。到我父所力提长者家。愿令我父及一切众生。长夜安乐。
尔时。世尊为利益故。默然受请。
尔时。首迦闻佛所说。心大欢喜。顶礼而退。
佛说业报差别经(卷终)
编辑本段部分经文解析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病报。
一者好喜打拍一切众生。二者劝他令打。三者赞叹打法。四者见打欢喜。
有十种做业能够让人得到身体多病的果报。首先就是喜好拍打、伤害一切众生。鼓励、赞叹、劝说他人伤害、毁伤众生,对此类行为随喜,是疾病缠身的因。
在这里说明一点,经典里虽然讲的是拍打,是因为从前毁伤众生的方法并不多。还没有火药、没有毒气弹、没有电磁脉冲炸弹。甚至连捕猎的方式也很简单。所以这里说的拍打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用手脚棍棒去打击。而是指毁伤其他众生的方法。
另外拍打是毁伤的手段。是以毁伤众生为目的的。平素我们拍拍人家肩膀、别人给我们按摩可不算在内。
五者恼乱父母。令心忧恼。
这一点我们需要注意。这是不少人忽视,或者说不知道的一个因素。疾病缠身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对父母的态度。故意去想办法捣乱、烦恼父母,让其忧愁、担心。也是我们疾并不健康的原因之一。我们对于父母,先不谈孝顺程度如何,首先不要为其多添烦恼、不要故意赌气、存了让其不痛快的心,本身就是疾病的源泉。
六者恼乱贤圣。
这个和前面的一样。对于圣贤有德者,有意去障碍、烦恼、扰乱,都是疾病的根源。
七者见怨病苦。心大欢喜。八者见怨病愈。心生不乐。
见到冤家仇敌有了病苦,心中欢喜。见到其病愈,心中不痛快。这也是自己疾病的根源。这个现象我们经常会在心里不自觉地出现。
这个人和我不和、那个人我看不顺眼,看到其有了病痛困苦,心里开心。我们即使是学了佛,这种思想也很容易冒出来。比如 “你看,遭报应了吧?”“等着下地狱吧1这样的情况有时侯并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心理上很细微的有这个意思。
这一点要做到,需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态、念头。看看自己的心态如何。《楞严经》讲的‘摄心为戒’就是这个意思。
九者于怨病所。与非治药。
对于自己的冤家仇敌,有了病苦,故意给予非对治的药物,或者劝说做没有好处的医疗、甚至蒙骗其做有害于健康的事情。都属于此类。这个是行为上的。
十者宿食不消。而复更食。
这一点,希望大家都注意起来。身体健康,和饮食的关系十分重要。世尊在疾病的根源当中,唯一一点提到我们的生活习惯,就是吃饭。可见其和我们身体的健康有莫大关系。
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这一点无论中西医,都会承认。对于吃饭,有各种健康建议、各种医学讨论。有不同的医学、食疗专家给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案。不多在这里提醒大家,最为有效、最为核心的宗旨,是世尊说的这句:宿食不消,而复更食。
通俗简单说,就是上顿还没消化完,接着吃下顿。现代人,这种情况太多了。除了一日三餐,还要下午茶、宵夜。人的肠胃,消化食物,最少要三四个小时,如果吃的是油腻东西这个时间还要加长。再加上很多人压力大,吃饭时候不由自主就吃得很饱。这个问题就更严重。严重到,前一天吃的还没消化呢。今天接着吃。
这种情况多了。自然就导致肠胃功能减弱,身体的根基开始动遥病就随着来了。你可以看看人小的时候胃口怎么样,小孩子,那就是跟无底洞一样,什么都可以往里塞,过一会儿还又饿。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胃口逐渐差了。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什么时候一个人的胃口开始走下坡路,那么身体也会逐步走下坡路。如果这个人很长寿,而且身体健康。那么首先其胃口要好。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中医有不少持这个观点。在医学临床上是这样的表现。
那么吃饭该怎样呢?把这句话反过来,等宿食消了再吃。说的明白点,就是饿了再吃。自己还饱着,上顿还没消化完,下顿千万别吃。而且吃饭不要过饱。这样就会保护自己的胃气。
说到这个,多吃是什么表现呢?自然是贪的表现。人的‘肚量’是有限的。高负荷运转,就会缩短使用年限。
世尊制过午不食的戒律,这也是因素之一。
以是十业。得多病报
因为这十种因素,会让我们得多病报。
那么想要少并健康呢?那么我们就把上面那十条反过来。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病报。一者不喜打拍一切众生。二者劝他不打三者赞不打法。四者见不打者。心生欢喜。
不去伤害众生,不劝他人伤害,不见做随喜、不赞叹此类事情。
五者供养父母及诸病人。六者见贤圣病瞻视供养。
对父母、贤圣,不可恼乱,他人病时要护养救治。这是健康的因
七者见怨病愈。心生欢喜。八者见病苦者。施与良药。亦劝他施。九者于病苦众生。起慈愍心。
对于冤家仇敌,病愈健康,心中不要不快,恨不得他快死的想法不要有。见病苦者救治布施,也多多劝人布施。对于病苦众生其慈心,不能起幸灾乐祸之心。
十者于诸饮食。能自节量。以是十业。得少病报。
饮食有节。这个虽然是老生常谈,却是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生活中也没去做的事情。等毛病出来就晚了。莫认为自己年纪轻,没关系。有了关系就麻烦了。
由这十件事,可以得到健康少病的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