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堂弟“提婆达多”的叛逆,佛陀究竟是什么态度?
据说,提婆达多是佛陀在俗时的堂弟,从小就喜欢和佛陀竞争,虽然每次都落在佛陀的下风,但他始终不肯服输。
可是,当佛陀成道还乡省亲以后,提婆达多也和释迦族其他的王子们,一同来到佛陀座下,成了佛的弟子。
渐渐地,佛陀的肉身经过四十多年的教化奔波之后,已在进入垂垂老去的暮年了,僧团之中的人数增加,大多是由大弟子们分别领导着各自的弟子。头陀行的在一起,习神通的在一起,喜辩论的在一起,善多闻的在一起等等。
其中的提婆达多,并未被现存的佛典列为释迦座下的重要弟子,但他却要假仗摩揭陀国青年国王的王威,希望佛陀把僧团的领导权移交给他。
佛陀当然不会承认,并且回说:“我不摄众”。
这是说,领导僧团的不是释尊这个人,而是佛陀的教法和戒律,故嘱比丘们应 当依法而且依律而住。此也即是佛法四依之一的“依法不依人”。
提婆达多未能遂其所愿,便起了害佛之心,将大石块从山上抛下,未把佛陀打死,却使佛的足趾流了血(出佛身血)。
于是,他带着跟从他的比丘们,脱离佛的僧团,又打死了已证四果的莲华色比丘尼。
据传说,当他以暴力夺取僧团领导权之运动失败之后,便活生生地从裂开的地缝中,堕入了火 山口似的地狱之中。
然而今天,对于这项传说,不能不作重新的考察,因为现存的佛典,即使是最原始的,也是在佛陀入灭之后,由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尊者,召集了与他意趣相投的长老比丘们,结集而成的。此后也是以大迦叶一系所传者为正统的佛教。
从这一点说,现存的原始佛典,也难免没有派系的色彩在内。佛世并无派系的名目,但已有了各大弟子各别领导第二代再传弟子的事实。一旦佛陀入灭,这种色彩便尖锐化起来。
由于提婆达多的生活方式,和大迦叶一系的不同,所以把他挑剔出去,说他是叛逆之徒。大迦叶之时,是否会指摘他到如此程度,尚可值得置疑。因为在佛陀和波斯匿王见最后一面时,尚说自己的僧团是和合欢喜的,是水乳交融的。
佛陀说完此话不久,便去了王舍城,再由王舍城,步上了最后的族程。可是提婆达多的叛逆事件,是否真的发生过,颇有重加考察的必要。
提婆达多坚持的五项生活原则,即是:
(1)住于林间,不住于房舍之中。
(2)托钵乞食,不受信施招待的食物。
(3)着粪扫衣(由垃圾中或牧场内捡起他人所抛弃者),不受信施的喜舍衣。
(4)不食鱼及肉。
(5)不食牛乳及乳酪。
由此看来,这是比现有的比丘戒律更加严格与精苦的生活规定。在佛陀住世时代,由提婆达多领导的弟子们,实践着如此的生活,并且还得到了摩揭陀国的青年国王的归信。
可见,刻苦的修道生活,往往能够吸引到很多的名闻利养,至于提婆达多的用心何在,我们无法知道。
从历史上考察,我们却知道了这个派系的影响力,直到西元第七世纪,中国的玄奘三藏西游印度之际,还说尚有人保守这一派系所传的独特戒律。
在西元第五世纪,中国的法显三藏游印之时,也说在宾伽罗地方,有着这么一个守持特殊信仰的派系。
毕竟大乘经典的结集和成立,和原始或部派的有所不同,故在《法华经》的“提婆达多品”中,释尊对于他的态度,乃是出之于赞叹的立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