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受了最后的供养
雨季安居,是因雨季之中,比丘们不便于林间的树下露宿。又因路途泥泞、虫蚁太多,比丘们不便冒着风雨外出托钵乞食,所以要大家住到亲属、朋友、信徒的家中去。
往往是住于俗人家宅的附属建筑物中,也有住于靠近俗人居处的山洞或树洞之中的,即是分别住于可以就近得到饮食供应之处,以专心修习禅定为主。
佛陀离开竹林村,到了遮婆罗塔,那是一座古坟,相当于现代所称的纳骨塔,在塔处有大树,所以修行者均喜欢在古坟的骨塔之处的大树之下静坐,佛陀和大迦叶初见之处的多子塔,性质与此相同。
一般的汉译为「庙」,即是灵塔或灵庙之意。
此时的释尊,因患背痛,故由阿难敷了卧具,让他在大树 下暂事休息。
从此向北,便离开了毗舍离的国境,通过了班陀村、诃帝村、祥婆村、婆迦 市,而到了末罗国的波婆村,接受了锻冶工人淳陀的最后供养。
因为淳陀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听到佛陀光临该村的消息,便去请求开示:“伟大智慧的圣者,觉悟了的人,真理之主,离开了妄执的人,人类的最上者、超越 者,请问:世间上有那些修道的沙门呢?”
释尊告诉他说有四种:
“超越疑惑,离烦恼苦,乐于涅盘,去除贪欲,为人天的向导者,便是依道的胜者。
“知道此世间的最上者,并以之判别而将方法说出来的,断疑不动的圣者,是为沙门中的第二等,呼为说道者。”
“善说法句,依道而生,能自制、勤念、奉行无咎之语的人,是为沙门中的第三等,呼为依道而生者。”
“装成善守誓戒的模样,厚脸皮、给信施送礼、傲慢、作为、无自制心,喋喋不休,表现成了不起的样子,是为污道者。”
对于出家的沙门,用这四种尺度来作评价,乃是极为得体而重要的。也可由此想见,佛陀晚年时的教内教外的沙门之中,所谓「污道」的出家人,已经出现了。
淳陀被称为锻工之子,是做金器的工人,并非富裕的人,甚至是被轻视的人,佛陀为了打破印度传统,虽然身体不适,依然接受了淳陀的供养。
因为这是佛陀在入灭之前所受的最后供养,所以极受后世佛教徒的重视。至于那供养的是什么,在近世学者之间,也颇受注目。
总之,那恐怕是当时印度相当美味的食品。
把它说成野猪肉的看法,在中国系统的佛教界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中国佛教是素食主义者。至于在南传系统的小乘佛教界,倒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之处,因为锡兰、缅甸等的比丘,向俗人家托钵之时,是得到什么便吃什么的。
由于正在抱病游化的释尊,已经非常衰弱了,吃了淳陀的那餐菌类的供物之后,病情加重,腹痛如绞,所以催促阿难尊者:“我们到拘尸那揭罗城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