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教
小乘教,即小乘佛教(梵语:Hīnayāna),又称声闻乘佛教(梵语: Śrāvakayāna)。译自梵语,Hīna 意为“斜,yāna 意为乘、车子、教法、或通往解脱之道,合起来,是“小车子”、“小的载具”的意思。这个称呼出现在一至二世纪之间,是大乘佛教(梵语:Mahāyāna)对成立在它之前的的各佛教部派的称呼,现代大乘佛教徒也用以称呼南传上座部佛教。因为它的涵义多变,而且充满争议,在学者及佛教徒间,长期存有争议。
词语释义
对大乘佛教而言,小乘是声闻乘、缘觉乘二乘的合称。因为此二乘修行人,发心狭小,无法济度一切众生,故称小乘。
就历史而言,小乘佛教意指在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时期,所形成的佛教教法。又可以用来指称部派佛教时期,所成立的各个佛教部派。其中上座部的现代继承人,为南传上座部佛教,但是这个称呼对他们来说是有贬意的,所以他们拒绝这个称呼,自称为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观点
大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根据弟子的不同根性,因时因地,而给与不同的教法。这些教法又可以分成三乘。其中,接受四圣谛教法的弟子,因为是从佛亲闻教法,称为声闻乘(梵文 Sravakayāna),以成为阿罗汉为最高目标。没有亲自得到佛的教导,但以自己的努力与智慧,思维十二缘起法而得到证悟的,称为独觉或缘觉乘(梵文 Pratyeka-buddhayana),成为辟支佛是他们的目标。这两类人,都只重视自己的修为,而无法帮助他人得到解脱,故称为小乘。而真正的佛弟子,应当以帮助他人解脱为目标,发起大悲心,像这样的佛弟子,被称为菩萨,菩萨才是成为佛的真正道路,因此大乘又称为菩萨乘(梵文 Bodhisattvayana)。
但是大乘佛教内部对于小乘的看法,有许多分歧。一部份人相信,小乘的教法只是暂时的,不了义的只能阶段性用以接引初机学佛的人,并不究竟。这派可以《维摩诘所说经》为代表,认为即使犯了五无间罪的众生,只要修行大乘佛法,也能得到解脱。但是修行小乘佛法,永远无法成佛。
但是另一派的人相信,小乘与大乘虽然修持方法不同,但同为通往解脱成佛的方法。此派可以以《妙法莲华经》为代表,它提出“三车喻”,认为在终极意义上,小乘佛法与大乘佛法,两者的意趣并没有差别。
北传传承
汉传随着佛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由印度向东方传入,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同期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大量由梵文译作中文的佛经,当中以安世高译出大量小乘佛经,其中对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为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说一切有部的学说与戒律,在魏晋南北朝期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其后小乘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盖过。
梁朝僧伽婆罗译有《解脱道论》,它的结构和内容与南传佛教里总结佛教理论与实践的论书《清净道论》相一致,引起了十九世纪以来中外学者的兴趣。
玄奘译有论书《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此论是说一切有部理论全面、系统的总结,只在汉传佛教中保存。
汉传佛教的戒律主要传承自法藏部,以《四分律》为主流。至于宗派方面,主要的小乘传承,有俱舍、成实二宗,但是这两个宗派在唐初之后就已经衰微,丧失影响力。
藏传藏传佛教中,并没有小乘传承。但是格鲁派很重视俱舍论的研习,列为五部大论之一。藏传佛教中采用小乘根本说一切有部的戒律,最重要的论著是功德光尊者的《戒律根本论》(另译名为《律经》),这部著作同样属于格鲁派重视的五部大论。
注释
^ 《妙法莲华经》:“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是名声闻乘。......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 《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第六〉:“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佛道品第八〉:“诚如所言,尘劳之畴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返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妙法莲华经玄义》卷第九上天台智者大师说: 二乘怖畏生死入空取证生安隐想。生已度想堕三无为坑。若死若死等苦。已如败种更不还生。智医拱手方药无用。至如涅盘能治阐提。此则为易。阐提心智不灭。夫有心者皆当作佛。非定死人治则不难。二乘灰身灭智。灰身则色非常祝灭智则心虑已荆焦芽败种。^ 《妙法莲华经》:“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