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派佛教
在初期佛教发展史中,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後到大乘佛教兴起前的这个时期被称为部派佛教。 相传在佛陀灭度之後,由大迦叶於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集结(又称为王舍城集结),由阿难负责诵出经藏(即後世所称的《阿含经》),优婆离诵出律藏,建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与僧团戒律。 大众部相传,大迦叶尊者发起第一次集结,集结出经、律、论三藏。无法参与的僧团大众,在洞窟外自行集结,称为窟外集结。窟外集结所产生的经典,被称为杂藏。其中方广经,即是大乘佛教经典的前身。
上座部律藏一致记载,在佛陀灭度之後百年(南传佛教记载此时摩揭陀国黑阿育王在位),僧团因为意见不同,产生争议。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耶舍比丘,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老,至毗舍离(Vai?ālī)举行第二次集结(称为七百集结或毗舍离集结),会中做出决议,认为东部比丘僧团对於戒律的十种看法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
据南传佛教记载,东部比丘僧团不同意这个看法,自行集结会诵,订定戒律。因七百集结代表了上座长老的看法,故遵行此戒律的僧团,称为上座部;而东方比丘僧团则称大众部。此为佛教僧团分裂的开始,所以又称为“根本分裂”。
而说一切有部及大众部传说,根本分裂的原因在於大众部的创始人大天,他提出新学说(大天五事)因此造成分裂。在上座部跟大众部分裂之後,在其中因地域、教义看法等等不同因素,在其下又分裂出不同的僧团(又称为“枝叶分裂”)。这个时期也被称为部派佛教,时间起於佛陀灭度後百年,至大乘佛教兴起之间。至西元一世纪前後,各部派已成熟发展,各自发展出不同的教义,也各自传承了不同的经典。
各部派在大乘佛教兴起之後,仍然澎勃的发展,与大乘佛教各有擅常他们不认可大乘佛教经典的来源传承(诸天所传授,从梦中得来,从他方佛闻,从三昧中见佛闻法,自然呈现在心中,得自龙宫,得自南天铁塔)。而大乘佛教徒则将这些部派统称为小乘,认为其并不能帮助人究竟解脱。该称呼并不为这些部派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