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primitive Buddhism)是部分西方部派佛教学者提出的概念,指称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并认为自己所在部派的佛教即是正宗原始佛教。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而古印度的书面佛经记载在印度现也基本失灭殆尽,佛陀时代的书面记载更无有发现,目前,系统保留下佛经最完整的是中国的三藏经典。
原始佛教-简介
日本对于“原始佛教”定义如下:“相对于后世发达之大乘佛教,指释尊在世时代至二十部派开始分裂前之佛教。此时代之经典,包含佛教教说最古之原型。原始佛教一词,系依明治以后佛教研究者而使用。”日本学者对于这个词的定义尚有争议。最新的观念为乌帕沙玛比丘在《相应菩提道次第》所提出“原始佛教”这个概念,指的是释迦牟尼在世时的佛教,此时教法一味合和无诤。佛入灭后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此时已经受到佛陀本生故事的影响,造成神话佛陀的观念产生,蕴含佛教分裂的远因,各地的教团已然有后来各部派的概念雏形。在现代的【原始佛教】一词的使用上有两种意义:一、在宗教学的意义上表明最初始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核心教义,有别于后续发展出来的其他佛教教义。二、另一个部份是在信仰者的认知意义上,代表原始佛教信仰者试图追寻出释迦牟尼佛陀所发现的真理,并实践佛陀主张的教义目标(苦的永灭)。尊重但不跟随"发展佛教"(部派佛教,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秘密佛教...等)的其他论述,主张"原始佛教"代表佛陀所说的真理,能达成苦之灭除的目标。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佛祖释伽牟尼涅盘后,佛教分成了大乘教和小乘教。小乘佛教(目前主要为南传佛教或上座部佛教,现代学者用此概念仅用于分类,无褒贬之意)目前主要传播地区在南亚的泰国、缅甸、锡兰一带,中国南部云南等地也属该系佛教。该派经典为巴利文经典,强调佛陀为唯一伟大导师。小乘教主张恪守戒律,托钵乞食,注重禅修,精密观照,以罗汉的解脱为目标,强调修炼自我的声闻乘。小乘佛教通过“八正道”等自我修持,达到最高第四果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认为除释尊外其他众生能成就佛果。大乘佛教的主要传承为北传佛教,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后,主要继承者为中国的汉传佛教,现代很多学者一般专指汉传佛教,但中国的汉传佛教实际也包含小乘教法。该派经典古印度时以梵文经典为主,该派强调以佛陀的一生行持为榜样,以成佛为修行的最终目标,追求菩萨道的普渡众生。大乘佛教按照佛陀的众生平等,人人本来均有如来智慧德相的理念,强调通过佛法无量劫的修持,众生都能成佛。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的修习,历经52道菩萨道阶位的修持(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最终成就佛果。大乘僧人基本食素,小乘僧人可食“三净肉”。大乘僧人和小乘僧人虽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但却因宗派不同,一直争论不休。公元12世纪左右,佛教在古印度衰落,但佛教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它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早已深深扎下了根,当佛教的世界中心转移到中国后,它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原始佛教"的含义
原始佛指的是“核心的佛教”,又称“初期佛教”,系指释迦牟尼在世,至佛入灭后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的佛教。至于被称为小乘的“部派佛教”及后续的大乘佛教、秘密大乘佛教(或称金刚乘、密续乘)则是属于“发展的佛教”。最早使用这个分类法的,是日本的佛教学者,如日本《广说佛教语大辞典》对于“原始佛教”定义如下:“相对于后世发达之大乘佛教,指释尊在世时代至二十部派开始分裂前之佛教。此时代之经典,包含佛教教说最古之原型。原始佛教一词,系依明治以后佛教研究者而使用。”日本学者对于这个词的定义尚有争议。目前较被广为接受的说法,则是印顺法师在《》提出的定义:“我以为,佛陀时代,四五(或说四九)年的教化活动,是‘根本佛教’,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大众部与上座部分立以后,是‘部派佛教’。佛灭后,到还没有部派对立的那个时期,是一味的‘原始佛教’。”
教义佛教主要教义是比较确定的,主要集中于佛说的“四谛”。四谛即四种真理,分别称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说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等八种痛苦。集谛解释苦的根源在于有欲望,想长生打不到,想不死总要死,这就产生苦。而且,有欲望就会有言行,结果便造了业(指活动的结果),只能不断轮回转世,不断经受生老病死等一切苦。灭谛是说要消灭苦,就要消灭造成苦的欲望,消灭欲望就能达到“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佛教称这种境界为涅盘。道谛是指要达到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就要修道,包括学习教义,遵守戒律,打坐静修,参禅念佛等。佛教修道讲究“八正道”,分别是正见(正确的信仰)、正思(正确的思考)、正语(正确的言论)、正精(正确的努力)、正业(正确的行动)、正命(正确的生活)、正念(正确的思想)、正定(正确的自我专心)。此外修行以“五戒”为主,包括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另外,佛教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经典和宗教特权。佛教认为,不论人出生于哪一个瓦尔那,只要自己按照佛德教训修行,就能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佛教这种不承认瓦尔那区别的态度,吸引了很多下层民众。
当今南北传佛教的分化
素食:
这也是其中最大差别之一,前者大力提倡素食而后者没有进行(这不是必要的)。北传说人吃肉有促成杀生的罪,在他们的因果经甚至提到一个人吐血是因为他吃肉。
佛陀允许肉食,如果符合以下的三净肉条件:
(1)那只禽兽不是亲自或叫他人杀(给於比丘:那只禽兽不是特地被杀来供养他的)。
(2)没有见到那禽兽被杀时的情况。
(3)没有听到那只禽兽被杀时所发出的叫喊声。佛陀和他的出家众全都非素食者,因为这个原因(可以从经中找到)使到很多外道组织(素食实行者)时常都在毁谤他们。佛陀也允许出家食用一切的肉类,除了指定的十种禁肉,有病出家众也被允许食用清肉及喝几种的动物油等。
为什么佛陀,最慈悲的众生,和他的弟子众(很多本来是从小就开始素食的婆罗门徒)没有实行素食呢?首先,“比丘”(佛教出家众)真正意思是“乞食”(比的意思是乞)。乞食是比丘修行的基础,因为这可镇压“我”,最主要的轮回之缘。比丘不被允许向在家众要求任何东西,更不可说甚么饭菜才适合他。乞到余饭菜等也是平常的。如果要限制自己食素就很难实行乞食了。虽然比丘食蕈,他决定不会鼓励杀生,假如他怀疑这些肉类是为供养他而被杀的,那么他就不被允许接受和食用。
虽然佛陀戒杀,却没有鼓励素食。佛陀说既然没有动念或行动上想杀,所以食用三净肉并没有罪。同样的,在法句评论中,有一位比丘请教佛陀:[》口果有一位猎人的妻子每清晨都拿守猎的武器呈交给他的丈夫,她是否有牵涉到杀生的罪行?]佛陀解释说:[当她把这些猎器交给她的丈夫时,她并没有叫她丈夫去杀生的念头,所以她是无罪的。]有些素食者觉得食肉是鼓励杀生。应该了解,普通凡夫的一世生存中,不可能完全没有牵涉到杀生。现代科学展示植物也有“生命”及试验到一些树的恐慌或害怕,当附(jìn)的树被乱砍时。连砍植物之罪都不想牵涉到,那么就应该学“耆那”(Jalns),居在印度的外道宗派,不但是素食者,而且不被允许吃鲜菜和其他动物的产品(如奶,油,等等),只吃干枯的菜,时常拿块布盖上口和鼻,提防昆虫飞进而被杀。
生存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上,自然的就伤害到其他众生。农夫掘地种菜就杀伤虫,蚯蚓和昆虫,过后再喷射杀虫剂在菜上。如果我们吃菜,是否在鼓励他们杀生呢?当我们在花园掘地时也不能避免杀伤虫类,蚯蚓,昆虫,等等。对佛陀来说(佛说“干闼婆”(Gandhabba)的神居住树皮,木髓,根,叶子,花,等)草,植物和树是鬼和神的乡村。如果我们割它,不但是砍了树命,也破坏了居在里边神鬼的居所。我们从树上采了果子,是否剥夺了鸟,松鼠,猴子,等的食物?只是散步,尤其是在草上,就杀伤了蚂蚁,昆虫,虫类,等。找两餐来活命也剥夺了别人的工作,“霸了座位”或在商场上,不能避免的抢了别人的生意。生活可以比喻如森林之树。高大的树先长向天空,受了阳光展开枝叶,无意中遮盖了短小的树,它们得不到阳光而枯燥。相同的,一切众生为生存挣扎,强者存在。
食物对我们是生存的必需品。得了这个人生,最主要工作是尽力修道使到我们脱离轮回,那么我们就可以帮助别人。即使在修行时(激起别人的道心)或证道果之后。佛陀引用一对夫妇带着孩子要越过一片沙漠。半途中,他们都用尽了所带来的粮食。他们再坚持苦撑至孩子被饿死。那对夫妇才决定以孩子的肉来充饥,以求能越过沙漠。然而,他们吃这些肉不是为了享受,只是为了能够生存,至到越过沙漠。同样的,我们应该吃用食物(肉类,素菜,等等),不是为了享受,只要足够使我们越过生死轮回的沙漠,至到彼岸(涅架)。佛陀在他的大智慧中观到最难的挣扎只是心,它有如我们要越过的大沙漠(贪嗔痴)。我们须要专心於八正道来带我们越过生死轮回的沙漠。很不幸,一些人错把素食当为一种修道,又很庆幸的计算多年的素食,这些离佛陀所教之道还很远。
脱离或常住於生死轮回北传教义提倡发愿成菩萨(例:地藏菩萨)或佛(例:阿弥陀佛)常住於生死轮回至到一切众生都证涅架而南传教义是尽快修证脱离生死轮回。
我们再次提及佛陀,他说过我们从无始以来就在这生死轮回打滚,应该尽力修道,尽快脱离生死轮回,如他本身,在证果位时,他高兴的呼喊再也没有生死了,这是他的最后一生了。在增支部(AnguttaraNikaya)佛陀说:IL匕丘们,就是一小点的粪都有戾气的臭,所以我不会贪恋短暂的再生,就算最短如弹指。]是否适当,常住於世(生死轮回)至到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这就是永恒?北传教义说到文殊和观音菩萨都是过去佛的化身,而阿弥陀佛是无量寿的佛。这一类的“觉悟菩萨和佛”在北传经典中都是常住於世至到一切众生都成了佛。这些说法相反於释迦牟尼佛陀的教法,一切的名(心)色(身)都是无常的(anicca);一切的有情都要生,老,病,死,除非生死已了。一个证了果位的众生,已了生死,这就是说他再也不会(不能)倒回来化成任何种类的身形,因为一切的出现(生命,物质,有形)都是“无常”,“苦”和“无我”,北传教法中的“觉悟菩萨和佛”出现在幸福和无痛苦中(例:极乐世界的净土)。这也相反於释迦牟尼佛陀的教法,一切的名色都是苦的(dukkha)。这些都可以清楚的从释迦牟尼佛陀身中看到,他时常受多余的风之苦,.泻肚,渴和其他的病痛。还有北传教法中的常住於世,无尽的再轮回中渡化其他众生含有“实在物”或“我”。这也相反於佛陀教的一切的各色都是无我的(anatta)。有一次,佛陀的弟子生起一种见解,同样的一个识在经过轮回中旅游。佛陀彻底地责备他在邪曲佛陀的教法,才提醒他一切(六种)的识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其中没有实际众生的存在:眼识的生起是缘着眼和色的和合,耳识的生起是缘着耳和声的和合,等,它们在连续的生灭中。但是在北传教典中说一切众生都有着一个佛性,在南传教典中这是不正常的。
在北传教法中说他们的菩萨和佛可以自由来去自如和随意选择在卅一界中的任何一界出世(例:地藏菩萨在地狱)意思是说这些众生不必受到因果支配。相反於佛陀的教法。佛陀说证了第一果位(须陀洹)再来世七次;证了第二果位(斯陀含)再来世一次;证了第三果位(阿那含)不再来世但在四禅天证涅盘。证了涅架果位(佛陀,辟支佛,阿罗汉)再也没有来生。在北传教典中相信佛有三身(化身,报身和应身),这相同於基督教教义,很可能的他们都是起源於印度的婆罗门。这种教义在南传教典可找不到。
靠自力或他力
北传教典提倡,除了靠自力也可以靠他力,而南传教典说,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帮我们。因此北传教徒礼拜阿弥陀佛,希望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净土。他们在困难时都在求观音菩萨,等,在普门品里说观音会马上制造奇迹来圆满一切的乞求。
一次,一位在家居士请教佛陀,佛陀是否时时刻刻都是万能。佛陀说:[华加(Vaccha),那些人若这样说:瞿昙(Gotama)比丘是万能的,对一切事情无所不知、无所不见,那就等于说,不论我在走路、或站着、或睡觉,或醒着,我所知道的是连续不断。]这并非我所说,而他们并不代表我,况且这也是不正确。]提卫呀华加枯他经(TeviijavacchagottaSut·ta)。佛陀的万能是当他想知道的,他才能知道。有如阿难尊者在山达卡经(SandakaSutta)中提到。还有,佛陀说没有可能有任何一位众生可时时刻刻都是万能的。所以我们可以想像得到,我们所向一切万能的菩萨和佛求拜他们给与我们马上的感应,那只是我们幻想中的幻像。如果有所感应,佛陀教法说那是因为我们本身的功德,我们所积的功德,才能使我们得到所想要求的。如果一个人没有积功德,他所想要求的是得不到的。还有,我们也可以知道一切的观见或听闻到这一类“圣贤”只是一个幻想(幻像)从我们潜意识的浮像一有经验的修禅,行者会很清楚的明白这些。
在南传教法中一个佛世间只有一位佛陀出现,如果两位佛陀同时出现在一个佛世间,个别佛陀的第子众就会拿起个别教主的教法来诤论。因为这个理由,所以在南传教典没有阿弥陀佛的出现。而且阿弥陀佛被说为有无量寿,极乐的净土,等都不符合三法印,一切众生无常(anicca)苦(dukkha)和无我(anatta)。
在法句经,276句,佛陀说:[他们应当精勤,如来仅是说示者,有禅思的修行者,解脱魔王的繁缚。)160句中:[自己为自己的所依,他人怎可为所依?自己能制御自己,是获得了难得的所依。]这是否说明佛陀的意思。
一乘或三乘?
北传教义提倡只证一种果位,那就是一切众生都会在将来一起证到圆满果位(三藐三)佛陀。而南传教义倡导有三种解脱的果位———佛陀(圆满),阿罗汉和辟支佛。佛陀是开始一个佛世间者,把遗失了的佛法带回世间,阿罗汉是当佛法还住世时,多闻佛法而证果者。辟支佛是在世间上已经没有佛法存在时,靠自力而证果位者,他们没有教法於人(不同於佛陀与阿罗汉)。
有一次,佛陀被问起他与他的阿罗汉弟子的差别。佛陀说,他是“道的发现者”,他“显示被遗忘的道”,而他的弟陀的众称号中他也被称为阿罗汉(虽然北传转用词为“应供”,这只是阿罗汉之一个含意)相同於弟子众;但是每个阿罗汉都有不同圆满的程度,佛陀是其中最圆满者。佛陀形容他的弟子所证得为:[生死已了,入圣者性,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如果阿罗汉像北传教义(例:妙法莲华经)所说生死没了,就是说佛陀没有渡化到众生。一切佛都是自渡自证的,既然一切众生都成佛,那么佛陀的出世又有何用呢?根据南传的教法,佛陀是一种非常稀有的众生而且非常少的众生有希望成佛。既然一个佛陀的出世,指导很多的众生上道证果,所以一切众生不一定要成佛,就像一个国家只须要一个人来成为领袖(很多人会渴望得到那个地位,但是只有一位能成功)。因为教法是一切众生都要成佛,所以北传教徒承认提婆达多为一名菩萨。但是在南传教典中,提婆达多受到九个月严重病痛的折磨后才觉悟到本身的重罪。他叫信徒们用担架把他带去向佛陀谢罪,当他们来到离佛陀居所不远时,佛陀的弟子来告知佛陀有关提婆达多的到来。但是佛陀表明提婆达多的罪业太重,他不会再见到佛陀(或别的未来佛)。当他被带到祗树给孤独园(Jetavana)的外边时,他觉得很口渴,叫信徒们去拿水给他。把他的担架放在一边后,他们去拿水。提婆达多坐起来后把双脚放在地上。地面裂开,他跟着跌进去。后来佛陀告诉他的弟子众,提婆达多已出世在无间(阿鼻Avici)地狱。无间地狱是一千里长而提婆达多的色身也是一千里高。他的头被装进铁头颅到耳朵,他的脚被装进铁地至踝部。三支铁条如椰树一样粗,从三个不同的方向穿过他的色身。不能动他受无间的苦(没有时间不受苦)。过了一百千劫后,他会成为一位辟支佛名亚底杀拉(Atthissara)。非常有趣的听到北传教徒相反的说提婆达多出世在地狱了,但是他很自由和快乐,因为他是菩萨。
龙是否可以成佛?
北传教典中,提到龙可以成佛而南传不接受这种说法。不少的北传经典被说为从龙宫取得,但是南传不承认,为佛经。
在律部中提到,有只龙变成人形来受比丘戒修行。后来被发现而佛陀叫它离去,虽然它再而三的悲求,佛陀解说龙不能证到什么果位当它还是龙族的时候(贪嗔太重)。因为有了这个情况,佛陀才设下这个戒,谁如果想受比丘戒,必须坦诚他不是非人。这就非常清楚表明龙不能成佛。慈悲杀北传教义倡导慈悲杀,在特别情况下,就是人,当他企图杀害数干(大数目)的人(例:在储水池下毒),那他就应杀。相反於南传教法,北传教徒认可对情况,不必严守戒条的意义,只当戒为向导。有个故事提到一位中国禅师,在不能得到其他人的解答他的问题之下,把一只猫砍成两边。南传教义中,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不允许有意的杀生。
比丘(包括比丘尼等)或在家众之戒律严格的表明不可有意杀生(佛陀亲身教法)。一位圣者(证了四种果位之一者)是不会有意的杀生,这是在南传教典有表明的。佛陀说一位阿罗汉是不会有意的违反或做九种事:(1)杀(2)偷盗(3)淫欲(4)妄语(5)收藏物品以待他日享受(6)因贪而犯错(7)因嗔而犯错(8)因痴而犯错(9)因惧而犯错。很多华裔都相信济公和尚是位圣者;但是他习惯上杀狗和鸽子来吃又喜欢喝酒等。从佛陀的说明,我们可以推论他在杀生就不可能成为一位圣者。
在法句评论中,提到威突他拔(Vidudabha)王向杀掉释迦族(Sakyan)。在三个不同时刻他带兵攻向释迦族,佛陀在半途中等待使他气馁。在第四次时,佛陀观到因果成熟,他没有再阻止国王去攻杀释迦族。因为了解到因果的原理佛陀并没有去伤(更不会杀)到国王来救回他的家族。不同於其他驰名的“圣人”,佛陀并没有到处去救人(医病或绝症),起死回生,等。这就是因为他明了因果在控制我们的命。
在家众是否可以证到相等於出家众的圣果位。
北传教义倡导,在家众可以证到相等於出家众的圣果位,例如维摩吉经(VimalakirtiSutra)中的一位已经证了菩萨果位的在家居士,所证的果位高过於一切的阿罗汉果位。在南传教义中,一位在家众,最高也只可以证到第三果位(阿那含),而且一位菩萨是不能证果位的众生(证了果位的菩萨,就是佛,生死已了,入大涅盘后也不受后有)。如果一位在家众证到阿罗汉果位,他就要出离世间,在一天之内成为一位比丘或比丘尼,不然他的色身就要入灭(可能他或她了解到成为一个在家众对他来说再也无意思)。证据可从阁玛(Khema)皇后证阿罗汉果位中说明,而且佛陀告诉她应该马上受比丘尼戒不然就要入灭了。这也可从米玲拉邦(MilindaPanha)中的阿罗汉那嘎杜那(Nagasena)也有证明这些。
菩萨戒
菩萨戒———由十个重戒和四十八个轻戒所组成———特别为北传传统所有。被说为从龙宫所取得“梵纲经(BrahmajalaSutra)中。南传教徒认为这不是佛陀教的戒,而且,它们是在佛陀入大涅盘之几百年后才开始面世。
在大涅盘经(MahaparinibbanaSutta)中,佛陀说:[众比丘,若不增新戒文,亦不减旧文,力行原文,佛教增辉,永不后退。]有证据说佛陀在世时并没有设下菩萨戒也没有菩萨戒的存在。
有几个菩萨戒条是不符合佛陀设下的在家众和出家众的戒,例如,菩萨戒不允许吃肉,葱,韭,但是在家或出家众戒并没有禁止(那就是允许)。菩萨戒也不允许外交官的工作,但是佛陀设的在家众戒内并没有禁止。菩萨戒不允许居住在清静适宜隐居处(例:森林),但是这种居所是佛陀最鼓励的。
北传教法鼓励残身或断肢,例如烧香疤在身上或头上,断或烧手指,等等,来供佛。根据南传,佛陀不允许这样的作法,律部有提到,如果一个人身有残缺是被佛陀所不允许受比丘戒。
宗教仪式和程序宗教仪式和程序,在大体上北传比南传多。每天北传寺庙里,都要打很多的法器,例如,故,大磬,引磬,木鱼,等等,来配合他们的诵经,但是在南传寺庙里,诵经却不必乐器。北传诵经是以唱法,南传诵经就不是这样,歌唱和乐器是佛陀所不允许的。北传寺庙,每天也要供佛和一切众生,放小蒙山(施食)等。北传寺庙,有实行复杂的丧事仪式来“超渡”众生,从他们出世的苦处,而且骨灰又要放在一些寺庙的壁龛与安上神主牌希望能为亡者带来利益。
有一次,佛陀被问起,亲属为逝世者作功德,他能够受吗?佛陀答,如果他出世在天堂、人间、畜生界或地狱,他不能受到供养的利益(因为他们都不知道)。就是饿鬼界,只有住在靠(jìn)人间的饿鬼,才能受益所为他供养的功德。这说明,要帮助到刚逝世亲属的机会是非常少。收藏骨灰与安上神主牌是不必要和无利益的,既然这是没有功德的做法,那么会使在家众更加的混乱和迷信。为什么北传和南传的教义会相反,为什么多数的北传经典不能在南传中找到,但是有种南传经典的译文却可以在北传中看到?要明了这些,我们就应该研究佛陀的两个预言。在律部,我们可以看到佛陀被亚难劝服接受比丘尼后说:[…….亚难,如果女众没有被接受,从在家到真理发现者所宣布的经律中的出家生活,亚难,神圣的生活会住世长久,正法会住世一千年。亚难,既然女众已被接受…….经律中的出家生活,亚难,现在神圣的生活不会再住世长久了,正法只住世五百年。…….亚难比如那些家庭,男众少而女众多,很容易就会被强盗所抢,小偷的上梁,亚难,同样的,在什么经律中接受女众为出家众,那些神圣的生活不会长久…….。]这意思是说在佛陀入大涅盘(公元前543年)后的五百年中,佛陀的原本的教义不会被伪经律所染,大约至公元前43年;过后,伪经律会出现。在增支部(AnguttaraNikaya),佛陀再次提到,当伪经现世时,人们再也不能分别真经或伪经,他们会同时都不接受一切的经。同样的,当伪法出现时,众生都不能分别正法或伪法,所以他们也一样会同时都不接受一切的法。这些已经发生在印度,当伪法出现之后,使到正法在佛陀祖国完全消失。 根据世界驰名於研究佛经的已故英国写作家,莱斯·大卫博士(TW.RhysDavid)(F.B.A英国学会会员,D.Sc.科学博士,Ph.D.哲学博士,LI.D.文学博士,D.Litt.时代文学博士),有正确证据指明南传的巴利经典是唯一的佛教原文在世至公元零年,(大约500佛年)。这可以用几个真相来推论,包括佛陀所讲得语言也很接(jìn)巴利文;亚育王柱子(大约公元前250年)上的铭文只记载五部巴利文经典;至到公元零年的几个佛教派系都有各自的巴利文经典译文,卡沓哇土(KathaVat·零年所著作的。这两本书中的所有佛法或佛学上的问题和疑问都是根据在这期间只承认的巴利文经典来化解;就是到了第一世纪在迦腻(色)伽(Kanishka)的佛教僧伽会议,也只承认佛陀所讲的话是在巴利文经典。再看在印度以外,最早成为佛教国家的,斯里兰卡,泰国和缅甸,都从亚育王(大约公元前250年)接受过来的全册佛教经典,它们都完全相同是巴利文经典,没有梵文本(Sanskrit)。根据莱斯,大卫博士,大约在公元零年才开始使用梵文,这个时候佛教梵文经典开始出现。为了使这些梵文经典突然出现有个充分的理由,有一部分被它的作者说为是取自龙宫,一个天界等。 一切的北传经典差不多都是用梵文本,很多都是在第七世纪由伟大的朝圣和尚玄奘从中国行脚到印度去取到的,这大约是在佛陀入大涅盘后的一千两百年。密宗或西藏佛教在第八世纪才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