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

时间:2023-08-11

  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实际创始人是陈隋之际的智顗(531~597)。因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智钑注有《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其判教,主张“五时八教”,把自己信奉的《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的说法。其教义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显现,以中、假、空三谛圆融的观点解释世界。

天台宗-简介

  汉传佛教十三宗之一,发源地为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国清寺。因其创始人智顗常驻浙江天台山说法,故称天台宗,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祖庭。

  天台宗以龙树为初祖,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文禅师学行精严,读《大智度论》:“三智实在一心中得”一语,和《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一偈。于是朗然顿悟一心三观的哲学,口传弟子南岳慧思。思受心观后,在禅定中悟得法华三昧,后入南岳,广开法门,教化群众。

  时有智者大师前来学禅,师徒二人,一见甚契合,思师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遂,今后来矣1智者看到《法华经药王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供养如来”的文句,即悟法华三昧,在定中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提示宗师,慧思曰:”非尔弗知,非我莫识。“住大苏山潜修七年,三十二岁始下山,在南京瓦官阐说定慧双修的教化凡八年,又立止观四教,摄尽大乘的教义。后移住天台山,天台大师的称呼,由此而起。隋炀帝晋王杨广,迎至扬州,授菩萨戒,赐号智者大师。开皇十七年,享寿六十七岁,逝世于石城寺。

  智师著有《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世称天台三大部。又著有《观音义疏》、《观音玄义》、《观经疏》、《金光明经义疏》、《金光明经文句》等,称为天台五小部。又荆溪大师说:‘本宗以《法华》为宗髓,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故此外加《大智度论》、《大般涅盘经》、《大品般若经》亦为本宗旁依之经论。

天台宗-历史沿革

天台宗
智者大师

  天台宗始创于南北朝的北齐,慧文禅师因诵读龙树的《中论》及《大智度论》,而证悟“一心三观”的心要,后以心观传授慧思禅师;慧思将“禅”与“观”融和并重,实践一心三观,悟入法华三昧。据天台宗系谱,初祖为印度龙树,二祖为北齐慧文,三祖为慧思,而实际创始人则是陈隋之际的智者。因智者常住天台山,故名该宗为天台宗,又因该宗奉《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故也称法华宗。由于智者大师以《法华经》为依据,开展一宗之教说,因此称此宗派为“法华宗”;又法华思想透过大师的阐扬而盛行于世,因此依大师彻悟法华圆顿实相的天台山,立名为天台宗,是当时最早成立的宗派,世人尊称他为天台大师,并以他为天台宗的初祖。

  关于慧文禅师的事迹,见于唐代:

天台宗慧闻禅师年谱考

  (慧禅居士)

  天台九祖者,一祖龙树菩萨、二祖北齐慧文、三祖南岳慧思、四祖天台智顗、五祖章安灌顶、六祖法华智威、七祖天宫慧威、八祖左溪玄朗、九祖荆溪湛然也。

  龙树生于印度,吾师慧闻依其中观论而证一心三观之妙旨,故奉其为第一祖。然亦有称吾师慧闻为天台初祖者,盖以龙树为印度人,未予计入耳。

  吾师慧闻禅师,又作慧文。北齐僧,渤海(山东)人,俗姓高。

  唐慧仁《健康报恩寺》曰:“慧闻者,齐渤海人也。幼年向佛,十二入寺,十六受戒。苦修《大智度论》、《中论》,树“一心三观”,启天台之源。所入法门,非 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又以悯寺所得榇施,买海曲溪石梁为放生池,佛法广播于江北。建德六年,齐地佛门遭劫。闻率僧众四十余循海路奔 健康。辄遇大风波,楫折船沉。忽现巨龟,负众僧出水,须臾抵健康。闻口称南无阿弥陀佛。龟对曰:师父曾记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龟也。闻恍然大悟。奏闻宣 帝,帝大悦,敕建报恩寺,香火祀之”。此报恩寺实为今金陵大报恩寺之先身也。

  南宋志盘《佛祖统记》称师为东魏孝静、北齐文宣时(534—559)“行佛道者”,或曰北齐(550—577)专业大乘之人。师幼岁入道,聪敏绝伦,苦学 深思,至于成年。一日,阅《大智度论》至卷二十七,恍然大悟,证得「一心三智」之妙旨。又读《中论》至 〈四谛品〉之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而顿悟空有不二中道之义。遂承龙树之教而建宗风,树“一心三观”,启天台之源。后 以心观传南岳慧思禅师,南岳弘化南方,开天台教法宣说之基。因奉师为二祖(或谓初祖),世称北齐尊者。

  又据慧思《立誓愿文》及唐道宣《续高僧传》所载,南岳慧思生于515年,寂于577年,二十至三十八岁(535-553年)遍历齐国,学习摩诃衍及亲(jìn)诸 大禅师,此时师乃齐地“聚徒数百,众法肃清,道俗高尚”之高僧。故师之生年当在515年之前。《释氏稽古略》载慧思依慧闻开悟为梁承圣三年(554年), 似有不妥,应在553年之前。《佛祖统记》亦曰师“道化行于北齐(550-577)受禅(550)之后”。建德六年(577年),齐地禁佛,师“率僧众四 十余循海路奔健康”,遇难蒙神龟相救,陈宣帝闻之敕建金陵报恩寺。师达健康之时,慧思圆寂(577年)于南岳,智顗年前(575年)已入天台,我佛三祖竟 无缘相聚,惜哉!

  海曲悯寺者,海曲(今山东日照)天台山下之天台悯寺也。有明《石鳯寺重建碑》为证:

  佛有三世,世世光明。寺有三劫,劫后复兴。

  先是,沙门慧深者,山下视饿殍而不见。殍曰:悯者,佛也。深大惊,知为佛祖点化。遂堆碎石为冢掩殍尸,化善缘建寺于冢侧,曰天台悯寺。后殍冢每显佛光,悯 寺大兴。北魏肇始,佛门不幸,殃及悯寺,深愤而出海,此一劫也。北周武帝禁佛,毁寺塔,逐沙门,悯寺败落,此二劫也。唐初,有新罗僧智隐重建寺院,曰新罗 寺,佛门再兴。然建文年间山火骤起,经书寺院毁于一旦,此三劫也。

  念我秦氏,自皈依佛门,世代相传。及至东海而海曲,回归赢氏故里,重续先祖香火,乃至子孙满堂,家业兴旺,实乃佛祖之佑也。今合族上下,募善款,置田产, 重建寺院,再请高僧,弘扬佛法,普度众生。是役始于仲春,毕于孟夏,因山形而名,曰石凤寺。又值我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成道圣日,立碑 为证, 乃记。

嘉靖乙丑孟夏望日

  海曲天台山又奇。《山海经》曰:““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 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竹书纪年》亦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 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故师之佛缘当自北魏(386-534年)始。幼岁入天台悯寺,苦学深思,天真独悟,遂树“一心三观”,启天台之源。东魏(534-550)北齐 (550-577年)之世,聚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淮,时无竞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师以心观口授南岳慧思,南 岳授智顗,成一代天台宗师。建德六年(577年),师赴金陵,宣帝敕建报恩寺,其后无考。

  智者大师三十八岁时上天台山,从法华三昧进入止观双修的境界。后移居金陵光宅寺,讲《法华经》,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其后西行,至当阳玉泉山创建玉泉寺,于寺讲说《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教理、实践兼备,阐扬《法华经》的奥妙,建立天台教学的体系,世称此三书为“天台三大部”。

  智者大师的门人众多,其中以师事大师二十多年的灌顶最为杰出。智者圆寂后,灌顶致力于教团的兴隆,被视为天台宗第二祖,世称章安大师。灌顶之后,先后传承三祖智威、四祖慧威、五祖玄朗。玄朗门下的湛然,着有《法华文句记》、《止观辅行传弘决》等二十多部,提倡“无情有性”之说,主张草木瓦石都有佛性。他又糅合《大乘起信论》的义理,确立天台宗严密教理的基础,被称为天台宗中兴之祖。

  湛然之后,为道邃、宗颖、良諝等诸祖。不久,遭逢唐武宗的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的战乱,天台宗逐渐衰微,直到十二祖义寂、十三祖义通相继弘扬教观,没落之势才得扭转。由于对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问题产生“唯心论”与“实相论”的对立看法,义通的门下逐渐分裂为二派,这就是北宋初年长达四十多年的“山家、山外”之论战。主张实相论的山家派以四明知礼、慈云遵式为代表,倡导“妄心观”之说;主张唯心论的山外派以慈光志因、孤山智圆为代表,倡导“真心观”之说。二派之中,以山家派的法系较为兴隆,派下人才济济,在后世被视为天台宗的正统。传到明代,以蕅益智旭最为著名,他采用了唯识、净土、律宗、禅宗为旨要,来发挥天台宗的教观,又主张释、道、儒三教一致,并力求佛教诸宗的调和,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

  到了清朝,除了喇嘛教一枝独秀外,是其他宗派的衰颓时期。民国以来,有谛闲大师再度复兴天台宗,他创立观宗研究社,作育天台宗人才,如仁山、常惺、宝静、静修、倓虚、禅定、可端等人,都是门下高足。其中,尤以倓虚大师于一九二五年时,曾受谛闲大师付法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法者。

天台宗-理论

天台宗
天台宗

  该宗的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但是,创立天台宗的宗祖实际为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所传的宗旨,以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北方偏重禅法,南方偏重义理的学风。著有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等。

  在天台三大部中,《法华玄义》是说明《法华经》题的《法华》纲要达意论,亦可说是智者大师以《法华》为中心的佛学概论;《法华文句》是以因缘、约教、本迹、观心四意,即四个层次对《法华经》的解释;《摩诃止观》则是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行”的法门,即观心大法,亦即修道的方法论。就是在这部典籍里,概括出了一念三千这一重要的概念。

  根据“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的教义,把诸法归结于刹那一念,以便正观正行而演说出一念三千。这一念三千的理论是智者大师晚年的思想结晶,使得一心三观的思想更进一步圆熟。由智师向上推溯,它是一大果实;向下演变,它是活水之源。所以荆溪湛然大师在《止观辅行》卷五之三云:

  大师于觉意三昧,观心食法,及诵经法。小止观等,诸心观文,但以自他等观,推于三假,并未云一念三千具足。乃至观心论中,亦只以三十六问,责于四心,亦不涉于一念三千。唯四念处中,略云观心十界而已。故至止观,正明观法,并以三千而为指南,乃是终穷究竟极说。

天台宗-中心思想

  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圆顿止观的观法大体。也是智者大师“说己心中所行”的法门,其重要性不亚于当年释尊在菩提树下所证悟的真理一样。所谓一念三千,即是吾人当下一念之中具足三千诸法,包容现象界的全体。心在迷时,含三千法,对之执着不舍;心在悟时,也含三千法,但对之并不起执,而视为方便,视为性德。心有染净迷悟的分别,但三千法不动丝毫。

  智者大师提出此说,目的教人观照当下一念之心,不论此心落于何种法界,都须就此一念观其实相即空即假即中。就生命的实践意义而言,有个抉择的必要。正如智者大师所言“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宗极其重要的义理。所谓一念三千,即是在当下的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间的诸法性相之意。《摩诃止观》第五卷上云:“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天台宗
天台宗观宗讲寺志

  《法华玄义》第二卷上云:“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如,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此中的意思是:人的当前一念识心,即含有三千法的内容,以显宇宙的全体。众生存在的境界有十,由佛以至地狱;这十界又各各含有其他的十界,以十乘十,如此则成百界。

  这百界又如《法华经·方便品》所说的,各各可从十面来看,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与百界合起来,即有一千种法,即是百界千如。

  这千如又与《大智度论》第四十七卷所说的:“世间有三种:一者,五众世间;二者,众生世间;三者,国土世间”三世间配合起来,便构成了三千世间的理念。这三千之数,即是三千种法的境界,代表宇宙。此三千法归于吾人现前一念,所以谓之一念三千。当前一念,含三千法,包容现象界的全体。心在迷时,含三千法,对之执着不舍;心在悟时,也含三千法,但对之并不起执,而视为方便,视为性德。心有染净迷悟的分别,但三千法却不动丝毫。此中要注意的是,一念三千的一念,是一念无明识心、烦恼心、介尔刹那一念之心。这一念虽是妄心,但与真心同源同体,需要止观功夫,使它返妄归真。知礼大师在《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说:“今释一念,乃是趣举根尘和合一刹那心,若阴若惑,若善若恶,皆具三千,皆即三谛”。

天台宗-判教

天台宗
天台宗大师

  此宗依《华严》三照、《涅般》五味、《法华》信解品三文,判释迦如来一代教法为五时。定释迦一代说法之次第,更以八教分别此五时中说法之仪式与教法之深浅。

  

五时

:华严、阿含、般若、法华、涅般,是依所说经立时;方等,就所说法立时;阿含又从说处,名鹿野苑。

  一、华严时:如来在寂灭道场,始成正觉,最初三七日间,对大菩萨众及宿世根熟之众即圆别之机,说自证法,即《大方广佛华严经》正说圆教,兼说别教。若约佛化意,向钝根机类,拟说佛自证法,试其适否?名拟宜时。

  二、阿含时:以华严拟宜,一类利根,虽蒙化益,钝根小机,仍如聋哑。次十二年间,于鹿野苑等,说三藏教四阿含等经,诱引三乘根性。若约佛化意,为诱引小机,名诱引时。

  三、方等时:佛本授大,众生不堪,故抽大出小,令断结成圣,虽有此益,非佛本怀。此八年间,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三昧》《金光明》《胜曼》等经,并说藏、通、别、圆四教,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于前阿含时得益之小乘人,耻小慕大。若约佛化意,名弹呵时。

  四、般若时:小乘既被弹呵,回心向大,起大小二乘其法各别之执情。次二十二年间,说《摩诃般若》等诸部般若,正说别圆二教,兼说通教,会一切法皆摩诃衍,以空慧水淘汰小乘人大小各别之执情。若约佛化意,名淘汰时。

  五、法华涅般时:经前四时拟宜诱引弹呵淘汰,钝根小机,根机渐调,智慧随熟,堪闻真实法门。最后八年,二处三会,说《法华经》,正明圆教,畅出世本怀,开方便显真实,会三乘归一佛乘,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收一化之始终。若约佛化意,名开会时。临灭一昼夜,说《涅般经》,一为法华未熟人,追说四教,具谈佛性,令知真常,入大涅般。二为末代乘戒俱失故,更扶三藏,广开常宗,设三种权,扶一圆实。法华会竞,无三唯一圆教,涅般 最后谈常,四教并知圆理,俱是无上醍醐妙法,合称法华涅般时。

  

八教

:化仪四教;化法四教

  化法四教:一、三藏教;二、通教;三、别教;四、圆教。为化益众生之法门,故名化法。

  三藏教:经律论三,各含文理,条然不同,故名藏教。此教明因缘生灭四圣谛。

  《佛说无常经》,佛是能说之人,是这一部经的说法主;无常经是所说之法。果位上圣者分为四种层次,即声闻、缘觉、菩萨、佛,佛是圣中之圣。这一部《无常经》不是声闻,也不是缘觉、菩萨所说,而是圣之中圣,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大觉圆满的这么一位果位上的佛所说的一部经。所以《佛说无常经》不是因位当中的人所说,而是果位上的圣中之圣所宣说的法。

天台宗-七种立题

  解释经题,通常是根据天台宗的七种立题。天台宗以一切经题不出人、法、喻三者,所谓三单三复一具足,或者是单三复三具足一,总为七种。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一个经题,把它分成人、法、喻三大项来解释,来了解这个经题的内涵。譬如这一部经的经题是以人立题,是以法立题,或是以喻来立题,是一个单项、单独的,就称之为单人立题,单法立题,或单喻立题。另外,还有双重的,例如人喻、法喻、人法;还有一种人法喻三者通通都具足的,就是所谓一具足。究竟这部经的经题是人喻、是法喻、是人法,是人法喻通通具足?这我们也要了解。所以把它归纳起来,就是所谓三单三复一具足。进一步,我们举例来说明这七种例题:

  第一、单人立题,譬如《佛说阿弥陀经》,佛是人,阿弥陀也是人,这就是以人立题,就称之为单人立题。《佛说阿弥陀经》,佛指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佛,阿弥陀佛也是佛,同样是佛,所以称为单人立题。

天台宗
天台宗六祖湛然大师

  第二、单法立题,如《涅盘经》,是专门谈涅盘的道理。涅盘,这是法,是寂静法,是出世间最高的一种法,每一个人都想要追求一个不生不灭,就是涅盘。所以,《涅盘经》的经题只有法,这部经就是以单法来立题。

  第三、单喻立题,喻就是譬喻,经题里没有人,也没有法,只是单独用譬喻的方法来立经题,就称为单喻立题。如《梵网经》,梵网是一种譬喻,什么譬喻?梵网,是梵天的宫殿上面有一个网装饰,这个网是庄严梵天的福德,这个梵网里面有灯,一个灯照一个灯,所谓灯灯相照,始终是没有穷尽的。《梵网经》里有十重四十八轻戒,以“梵网”代表无穷尽的意思,来说明《梵网经》里的教法是无穷尽,心法无穷荆所以这部经,是以譬喻来立经题,就称它为单喻立题。

  第四、人法立题,一个是人,一个是法,两个相重叠,这就是复,复就是双数,单就是单数。经题中人法都有,就称为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菩萨是人,是果位上的菩萨,是果人、菩萨、大人,而不是普通的人;般若是法,所以这一部经的题,有人,又有法,就称为人法立题。般若的道理很多,但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是讲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这些道理。

  第五、法喻立题,经题中有譬喻,又有法,这就是法喻立题。哪一部经里面用法、用喻使我们能够契悟实相,所以我们看一部经的经题,就能明白这部经的作用在什么地方。如《妙法莲华经》,妙法就是法,莲华是一种譬喻,譬喻什么呢?譬喻我们这念心像莲华一样,出污泥而不染的意思;每一个人心当中都有莲华,所以称为莲华世界,这就是一种譬喻。譬喻的目的,是要我们契悟当下这念心、这个实相,就称之为妙法,实相才是真正的无上甚深微妙法。我们这念心是不是很微妙?微而难见。虽然是难见,这念心当中又有智慧、定力,又有功德、神通,这是妙,至于这个法是什么法呢?就是实相,也就是当下这一念心。所以,《妙法莲华经》是法喻立题。

  第六、人喻立题,经题中有人、有譬喻。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就是人,是果人,释迦如来、阿弥陀如来、药师如来,这都是果位上的人。师子吼,是譬喻,譬喻佛说法犹如师子一吼,百兽皆伏。师子的声音很威猛,譬喻佛说法,能摄伏一切邪魔外道。《如来师子吼经》,让我们一看经题就明白、就证明这部经是佛说的,是最真实、最广大、最方正的大乘经。

  第七、人法喻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就是法,佛是能说这部经的人,华严是譬喻;说明以万行之因华,庄严无上之果海,最后就能契悟到大方广、一真法界、当下这一念心。我们明白这个经题了,这一部经里面所讲的内涵就是如此的,这是讲一个大纲、纲领,如果想再详细了解,就必须要看这部经的经文了。《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一部经就是具足立题,所谓具足,就是有人、有法、又有喻。

  了解七种立题后,来看看《佛说无常经》是属于七种立题中的哪一种?佛,是能说之主,是人;无常是法,所以是人法立题。马上我们就能够找出所要讲的这一部经题,是人法立题,目的是在这里。这个方法是由天台宗的祖师智顗法师所创立。智顗法师研究经论,把所有的经论加以归纳、分析的结果,就建立了这个方法。除了天台宗智顗大师以外,另外还有三论宗的吉藏大师、东晋净土宗的慧远大师,还有华严宗第四祖的澄观大师,他们都有研究经、讲经说法的一种方法。所以,方法是很多,但天台宗所用的这种方法,是最简单,又非常之明了,一看就一目了然。所以现在一般讲经,都是依据单三复三一具足来解释经题,来说明这一部经的内涵。

天台宗-天台国清讲寺

天台宗
天台宗——天台国清讲寺

  天台国清讲寺位于天台山麓,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韩国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劝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全寺总面积7.3万平方米、分为五条纵轴线,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贤堂、方丈楼、三圣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等,构成一个拥有2万多平方米、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

  国清寺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寺内有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葱葱。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国清寺已成为名扬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天台宗-影响

  天台宗上推它的初祖为印度大乘佛教空宗的创始人龙树(约生活在 3世纪),第二祖北齐慧文(535~557),三祖慧思(515~577),四祖智钑,五祖灌顶(561~632),六祖智威(?~680),七祖慧威,八祖玄朗(673~754),九祖湛然(711~782)。以上九代,天台宗称为天台九祖。湛然以下又有了分化。

  天台宗强调解行并重,“教相门”与“观心门”兼摄圆融,故能显现教观双美。就是在教义方面,将法界实相与众生的法性一同摄入组织体系,发展成圆融无碍的思想架构,例如“五时八教”的教判,即为理论上的教相门。在修行、实践方面,智者大师依据他在大苏山所证的三昧,融和在天台山修头陀时的妙悟,开显出止观双修的修道法门,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即为实践上的观心门。教相门与观心门,如鸟双翼,相辅相成。

  就天台宗的教学特色而言,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注重玄义及提出“消文四意”的解经方式,以玄义贯穿经义,成为千百年来研究经文、讲说佛法教理的最好范本。观心门的《摩诃止观》,不只是天台家观心法的至宝,也是修习禅定的圣典。此外,天台五小部所说的小止观、六妙门等,也是禅修的必备良书。

  天台宗以义理组织严密而独步于其他宗派,尤其对佛陀一代时教,判摄为五时八教,为所有教判中最完整的;但义理的繁复也影响到发展的情况,因此不易普及。

天台宗-与韩国天台宗

天台宗
天台宗书籍

  朝鲜半岛中最早接触天台思想的是新罗人玄光法师。他于南朝的陈朝时(557—589之间)到南岳衡山随天台二祖慧思学法,与智一道成为南岳门下28位高足之一。慧思依据《法华经·安乐行品》向他传授了修证“法华三昧”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勤修习,他终于证得法华三昧。得到慧思的印可之后,玄光遵嘱回到新罗,于熊州翁山建立寺院,传授修证法华三昧的方法,一时门下弟子甚众。

  隋代有新罗僧人缘光法师入华礼智者大师为师,精勤研修《法华经》,颇有感悟。他于智者大师入寂后不久即回国,并主讲天台宗的根本经典《法华经》,广弘法华教义。传说他每日读诵《法华经》不辍,80岁入寂荼毗时,舌头竟完好如初。

  到唐代天台宗八祖左溪玄朗(673—754)时,新罗的法融法师带领弟子理应及纯英入华,在玄朗大师门下参学,从而与唐朝天台宗的中兴祖师荆溪湛然尊者为同门。以后他们三人回国弘扬了天台教观。

  五代至宋初,海东僧人来华习天台教观者甚多,以至悟空法师在天台国清寺前专门建有新罗园,收留入华参学的新罗沙门。

  宋代,随着天台教义在高丽的传播,至高丽的大觉国师义天时始创立天台宗。义天是高丽文宗王的第四王子,11岁出家,精研内外经典。公元1085年,28岁的义天法师带着弟子入宋,在宋哲宗礼遇下,遍参当时中国各宗名德五十余人,论议法要。曾从杭州天竺寺慈辩从谏尊者研习天台教观,巡礼天台山智者大师塔,发愿“承禀教观,他日还乡,尽命传扬。”他在华十四个月,广收各宗派的章疏,回国时带去经书一千卷,受到高丽宣宗王及太后的热烈欢迎。他大力弘扬天台教观,宗风大振。义天圆寂时虽仅47岁,但弟子(jìn)千人,有名者多达160人。他不仅对天台宗,而且对整个韩国的佛教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海东佛教包括天台宗在高丽王朝统治的471年中达到鼎盛。而在朝鲜李氏王朝的抑佛政策下,天台宗被并入禅宗。此后天台宗被泛佛教的浪潮吸收,仅在民间深层中绵延不绝。值得称述者仅有雪琴居士梅月堂金时习(1435—1493),研究天台宗,著述有《莲经别赞》;月窗居士金大铉(1855)撰写《禅学入门》,论述天台止观即天台禅的实践。

  直至当代,韩国天台宗才获得恢复并迅速发展。1945年,上月圆觉法师在韩国忠清北道丹阳郡小白山间创建救仁寺。1966年天台宗重建救仁寺,第二年向政府登记成立天台宗,上月圆觉法师就任首任宗正。1982年,韩国天台宗创建金刚学院并内设金刚佛教大学;1985年创办了《金刚》月刊。目前小白山救仁寺已成为韩国佛教天台宗的总本山,下有分寺及布教所等350所,遍布全国,信徒达167万。

  1995年与中韩两国合作在天台山国清寺建成中韩天台宗祖师纪念堂,堂内供奉着智者大师和韩国天台宗大觉国师、上月祖师。韩国天台宗派遣了一个由300多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纪念堂落成法会;1996年5月,天台山国清寺提前一年举行了纪念国清寺建成1400周年和智者大师圆寂1400周年法会,韩国天台宗即组织了一个200多人的代表团与会,日本天台宗也组团前来,中韩日三国天台宗信徒欢聚一堂,盛况空前;同年9月,中国佛协组织了以明?法师为团长的代表团一行30余人访问韩国,参加了由韩国天台宗组织的中韩日天台宗纪念智者大师圆寂1400周年法会;1997年4月,中国佛协组织了以刀述仁副会长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韩国天台宗釜山三光寺九层宝塔落成法会,进一步增进了中韩两国佛教界的友谊。

天台宗-教义特色

  天台宗,五时八教已在上面谈及,不再重复。现将其教义的特色略述如下:

一念三千说

  此说是根据《华严经》:‘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蕴,一切诸法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念’属心,‘三千’指法界。三千法界如何是一念心造?天台大师谓:吾人一念贪欲心起即落在地狱法界;一念嗔恨心起,即落在饿鬼法界;一念愚痴心起,即落在畜生法界;一念妒嫉心起,即落在阿修罗法界;一念五戒心起,即落在人法界;一念十善心起,即落在天法界;一念厌离心起,即落在声闻法界;一念因缘心起,即落在缘觉法界;一念自行化他心起,即落在菩萨法界;一念平等心起,即落在佛法界。此十法界,界界互具,圆融相摄,成百法界。又据《法华经、方便品》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每一法界具此十如是,百法界即成千如是。这千如是中,又分五阴实法一千,众生假名一千,依报国土一千,便构成一念三千的道理。以上说的是事造三千,事相是从理性本具而起,所以更有理具三千。‘两重三千,同居一念’。

一心三观与三谛说

  ‘三观’即空、假、中三观。有内外三观之分:内三观依《智度论》三智一心中得而立。一会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备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在一念观心中,法尔具足。外三观即观诸法具足三观,依《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观),亦名为假名(假观),亦名中道义(中观)。’此三观法,随观一法,莫不具三。如观空时,假、中皆空,观假、空、中亦然。如葫芦落水,面面皆泛,水银落地,颗颗皆圆,是称一心圆融三观。

  ‘三谛’即真、假、中三谛。真谛泯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中谛统一切法,一一法中,具此三谛。

  三观为能观心,三谛为所观境,能所交融,不可分割。所以古人说:‘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又说:‘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性即中,若能识得佛境界,当下谛观如虚空’。

六即佛说

  (1)理即佛:即有情本具之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古德有偈:‘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2)名字即佛:闻法得解,明了本具之佛性与十方诸佛平等无殊。古德有偈:‘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返恨自蹉跎’。

  (3)观行即佛:依能起行,时刻回光返照,推究自性。古德有偈:‘念念照常理,心心摄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

  (4)相似即佛:由观行得力,粗垢先落,仿佛见到本真。古德有偈:‘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5)分证即佛:因功夫增进,分破无明,分见法性,为散开一隙云雾,便见一片青天。古德有偈:‘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6)究竟即佛:五住究尽,二死永亡,福慧圆明。古德有偈:‘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自性,更无一法新’。

  六即佛说的意义,使凡夫明了佛道虽有六类差别而常相即,克服佛道高不可攀的自卑心理。虽相即而又有六类差别,凡圣位次井然,可纠正增上慢人的愚妄骄狂。

性具善恶说

  ‘性’指法界性,即人人本具的真如法性,具有善性和恶性。天台大师认为十法界有情,具有善恶二性,所以到了佛果仍可现起地狱、饿鬼、畜生的恶相而施教化。又如佛现金刚药叉等忿怒贪嗔痴像,于诸暴恶造罪有情,行诸恶事,这是恶事善用。此间众生的恶相,是恶业所感,到了佛果也可幻现恶相,来度化众生。因性具说,天台宗又被人们称为性具宗。

天台宗-修持

  天台宗在修持上,以止观著称。天台止观有三种:(一)渐次止观,(二)不定止观,(三)圆顿止观。

  渐次止观:是历涉深浅法门之次第,始自人天乘,终至菩萨、佛乘,渐次积累修持之功。即《释禅门波罗密次第法门》是。

  不定止观:或渐或顿,无固定法体达实相妙理。即《六妙门》是。

  圆顿止观:不从诸种法相著眼,而是直观诸法实相妙理。即《摩诃止观》是。

天台宗-发展过程

  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史略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肇于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他从《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关于解释《大品》“道种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之文,悟解到三智“一心中得”的道理,又结合《中论 观四谛品》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确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的“一心三观”理论。慧思继承此说,并结合《妙法莲华经》要义,又阐发“诸法实相”之说,慧思兼重定慧,实为以后天台宗止观双修的起缘。后慧思传智顗,智顗再发挥,终于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

  智顗一本师传的宗旨,教观总持,解行并进,一变当时南义北禅的佛教学风。著作主要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弟子灌顶得其真传,作《涅盘玄义》和《涅盘经疏》,很有发挥。灌顶以后,四传到湛然,以中兴天台宗为已任,对天台三大部都有翔实注解,发挥三谛圆融的义理。又针对华严宗、法相宗和禅宗,写了《金刚錍》、《法华五百问论》和《止观义例》等著作,提出了无情有性的观点,虽不免门户之见,但对天台宗以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湛然的弟子有道邃、行满等。经过会昌禁佛和五代之乱,典籍湮没殆尽,遂一蹶不振。道邃下五传弟子义寂,通过吴越王钱俶遣使到高丽、日本访求天台宗典籍,高丽派谛观送来教典等,才使该宗学说得以延续和发展。义寂的再传弟子知礼,因受同学之请,撰《释难扶宗记》,驳同门另一僧人晤恩等以《金光明经玄义》广本为伪作而引起了一场历时七年的山家、山外之争。争论的焦点是:真心观还是妄心观,色法具否三千等问题。山家主张妄心观与色心共具三千;山外相反,主张真心观,色法不具三千。山外的主张有些接(jìn)华严宗的教观,被山家斥为不纯,不久即衰。这次争论记载在《四明十义书》中。天台宗在元、明两代式微。明末有智旭自“私淑台宗”,著《法华会义》等多种,对天台教观颇有发挥。晚(jìn)有谛闲著《大乘止观述记》等十余种。

  经典与判教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智顗判佛一代说法为五时八教。五时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这是根据《大般涅盘经》中从牛出乳、从乳出酪,次第而出生酥、熟酥、醍醐五味的譬喻而立的。乳譬第一华严时,说《华严经》;酪譬第二鹿苑时,说“阿含经”;生酥喻第三方等时,说《大方等大集经》、《宝积经》、《维摩经》、《楞伽经》、《胜鬘经》等;熟酥喻第四般若时,说《般若经》;醍醐喻第五法华涅盘时,说《妙法莲华经》、《大般涅盘经》。这是佛陀在不同时机、对不同听众分五个阶段说出的五类不同教法,叫“别义五时”。又佛陀宣说教法,并非按五大类绝对分界,而是将华严的义理分散在各个时教,如在鹿苑时里,就间说到无相教法等,表明各时相互融通,谓之“通义五时”。从佛陀教法的方式方面判为化仪四教,从其内容方面判为化法四教,合称八教。化仪四教为顿、渐、秘密、不定。配合五时,佛陀对具有高深教理知识的众生说《华严经》,令其顿悟究竟教理,为顿;佛陀对教理知识较差的众生渐次说《阿含经》(鹿苑时)、《大方等大集经》、《大般若经》,使其由浅入深,转小向大,渐次深悟教理,为渐;在顿、渐中都有秘密和不定二教,秘密与不定只是显与隐的区别,同席听讲,各自悟解的教理浅深不同,或顿或渐,隐而互不相知的为秘密教;显而互知的为不定教;到了讲《妙法莲华经》、《大般涅盘经》时,听众已经成熟,佛陀演教超出于方式之外,称之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化法四教为藏、通、别、圆,与五时所说诸经相配,《华严经》就是圆教,并兼别教。鹿苑时“阿含经”是藏教,小乘奉为圭臬。《大方等大集经》没有一定,四教比较对说,看其所对而异,是别教。《般若经》中诸部般若,是阐明通、别、圆三教的,称为通教。最后《妙法莲华经》、《大般涅盘经》专显圆理,是纯圆教。

理论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实相

  渊源于南岳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的诸法实相说。智顗用以与十法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与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凡)、三种世间(即五阴世间、众生世间、依报国土世间)等相配,构成“一念三千”的理论。认为一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一一互具成百法界。而十法界又各具有三种世间,成三十种世间。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三千种世间。这三千种世间,都不过是具在介尔(微细)一念心中,谓之“一念三千”,亦名“性具”,或名“理具”。依此理具三千,而有事造三千。智顗又用此三千诸法为介尔现前一念心的所观之境,进而联系慧文的“一心三观”来考察,认为一切事物都由因缘所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空;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相貌宛然,即假;空、假原是诸法一体的两个对立侧面,从全体看不应偏于任何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空、假、中同时具于一念,叫做“一念三千空假中”。空、假、中都是真实,称为三谛。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无障无碍,是为三谛圆融。修此一念三千空、假、中的三谛圆融,见空为一切智,见假为道种智,见中为一切种智。所以三谛圆融也就是三智圆融。通过圆修三谛,达到顿断三惑,圆证三智,此即天台宗的中心理论。用此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两层实相说作为观法修行,即观三千、三谛诸法具于现前介尔阴妄一念之心,心即诸法,诸法即心,心法一体,无待绝待,谓之“观不思议境”,此中能观之智对所观之境为第一重能所,能观智境对所观阴妄一念为第二重能所,这是总观。另有九种助观,即真正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位次、能安忍、离法爱等。合称十乘观法。是为天台宗的圆顿止观(禅法)。

  止观是融为一体的。止是定,观是慧,摄(散)心入止为定,静明观照为慧,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明静”,即含止观并运、定慧力等之意。

天台宗-影响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延续至今不绝。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天台宗》

天台宗
《天台宗》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天台杀跫申国佛教史上最早出现的、意义完整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在天台宗确立的基础上,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等具有高度思辨、义理色彩的宗派纷纷成立,而在思想领域独具、风格的禅宗不久也随之宣告形成。天台宗无疑是中国宗派佛教的首创者,“其理论体系的组织规模、思辨水平也在所有佛教宗派中颇具代表性。

  《佛教入门:天台宗》从普及佛教基本知识的角度,全面介绍天台宗的情况,突出其教理、修持、教判思想等,既简明扼要,又通俗易懂,为佛教知识初学者的好读本。

RECENT POSTS

一日禅:学会包容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一定要记住,恨别人,痛苦的永远是自己!...
2024-11-22
一日禅:学会包容

大安法师讲法「微开示」106 忆佛念佛

忆佛就是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慈悲,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的神通,忆念佛对我拯救的所有威神力量。讲忆,忆就是回忆,实际上忆里面包含着更深的意思。实际上无量劫以来,阿弥陀佛随形六...
2024-11-20
大安法师讲法「微开示」106 忆佛念佛

一日禅:解脱内心

放下世间诸相,解脱自己的心。缘起性空,不必执着,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心更珍贵。...
2024-11-18
一日禅:解脱内心

一日禅:最好的安排

生命中的一切,我们都无需拒绝,笑着面对,不去埋怨。遇到的人,善待,经历的事,尽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4-11-17
一日禅:最好的安排

一日禅:更好的自己

这一生,有荆棘、有鲜花,回过头,所有一切都是让你,一步步遇见更好的自己。这一生,有荆棘、有鲜花,回过头,所有一切都是让你,一步步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4-11-15
一日禅:更好的自己

龙门石窟为什么大多数没有佛头?

龙门石窟,这一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与旅人驻足。然而,在赞叹其巧夺天工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为何龙门石窟...
2024-11-14
龙门石窟为什么大多数没有佛头?

一日禅:何为幸福

口渴的人,有口水喝就是幸福;饥饿的人,有个馒头就是幸福。赤脚的人,有双鞋穿就是幸福;瘫痪的人,能够走路就是幸福。我们常常觉得不快乐,是因为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而一个...
2024-11-14
一日禅:何为幸福

五百盲人被人骗取钱财,佛陀说破前世因缘以解惑

在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众经撰杂譬喻》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当初,波罗奈国中有五百位盲人,他们到处乞食度日。正好有一年闹饥荒,他们乞讨很久都一无所获。他们就聚在一起讨论道...
2024-11-13
五百盲人被人骗取钱财,佛陀说破前世因缘以解惑

一日禅:生活是面镜子

生活是一面镜子,微笑是面对生活最好的样子。生活总是有苦有乐。爱笑的人并不是生活上万事如意,而是他们明白,能够战胜困难的永远不会是沮丧忧愁,而是乐观和微笑,因为笑容,总是能带...
2024-11-11
一日禅:生活是面镜子

忏悔之后,“恶业”会消除吗?

只有具足四对治力, 在佛菩萨面前 勇敢地发露自己的过失, 在悔恨的基础上, 下决心永不再犯。 并实际采取行动, 有针对性地以良善的言行 去对治自己身上的烦恼习气, 才能最有效地清...
2024-11-08
忏悔之后,“恶业”会消除吗?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