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石幢
宝坻石幢
石幢(shíchuáng ),古代祠庙中刻有经文﹑图像或题名的大石柱。有座有盖,状如塔。幢即刻着佛号(佛的名字)或经咒的幡布或石柱,如:经幢、石幢。宝坻金代石幢位于天津市宝坻县城十字街中心,造型奇特,雕工精良,为佛教石雕艺术上品。辽圣宗年间(983-1031年)始建,金皇统、清康熙、光绪年间重建,由幢座、幢身和幢顶组成。通高11.4米。幢座座部为方形,四面雕刻佛传故事,方台上置须弥座,束腰刻壶门,再上作仰莲。幢身由八面体石柱和宝盖构成,现为六级。第一、二级雕千佛像,第三级为光绪年章(1875年)重刻康熙二十一年(1862年)《重修石幢记》,第四级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第五、六级复雕佛像。宝盖四匝雕兽头和仿丝缕垂幔纹饰,最上一层雕瓦檐图案,再上是莲台,中立铸铁幡竿,顶置如意宝珠。第一、二级幢身周围外加八根石柱,其中第一级雕蟠龙,五条张嘴,三条合嘴,相传为工匠“张五”、“何三”雕制。石幢金顶为古代宝坻八景之一,也是天津石幢规模最大的一座。“文化大革命”中,石幢被推倒,1998年葺补复原。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坻石幢-基本内容
宝坻金代石幢位于天津市宝坻县城十字街中心,造型奇特,雕工精良,为佛教石雕艺术上品。辽圣宗年间(983-1031年)始建,金皇统、清康熙、光绪年间重建,由幢座、幢身和幢顶组成。通高11.4米。幢座座部为方形,四面雕刻佛传故事,方台上置须弥座,束腰刻壶门,再上作仰莲。幢身由八面体石柱和宝盖构成,现为六级。第一、二级雕千佛像,第三级为光绪年章(1875年)重刻康熙二十一年(1862年)《重修石幢记》,第四级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第五、六级复雕佛像。宝盖四匝雕兽头和仿丝缕垂幔纹饰,最上一层雕瓦檐图案,再上是莲台,中立铸铁幡竿,顶置如意宝珠。第一、二级幢身周围外加八根石柱,其中第一级雕蟠龙,五条张嘴,三条合嘴,相传为工匠“张五”、“何三”雕制。石幢金顶为古代宝坻八景之一,也是天津石幢规模最大的一座。“文化大革命”中,石幢被推倒,1998年葺补复原。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坻石幢-历史
汉魏时期,幢出现在车行仪仗和佛教仪式中,一般是在立竿上悬挂单层或多层伞盖状丝织物,伞盖四周饰有垂幔、飘带;在幢幔上书写经文就成为经幢。 唐代开始有石造经幢。初唐的石幢以镌刻经文为主,形体简朴硕壮。中唐以后,逐渐模仿丝织物幢的形状,建造多段石柱和多层盘盖相间叠加的石幢,并在盘盖四周雕出垂幔、飘带、花绳等图象。历五代至北宋,石幢的雕刻内容日益丰富,花纹装饰日趋华丽,但经文所占比例却日渐减少。石幢大多建于佛教寺庙。据记载,宋代还在刑场立幢。
宝坻石幢-形制
用石建造,上刻陀罗尼经文的柱形构筑物。幢身一般为八棱形。按佛教之说,在幢上书写经文,可以使靠(jìn)幢身或接触幢上尘土的人减轻罪孽,得到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