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县天宁寺
河北省正定县天宁寺
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原是正定八大寺之一,经历代变迁,寺内仅存宝塔一座。塔高40.98米,塔身分九层,一至三层为砖仿木构,四至九层为木构。此塔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塔心柱结构形式,对稳定塔身极为有利,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称:这种塔心柱结构,“我国仅河北正定天宁寺木塔尚存这一结构形式,是极为珍贵的实例”。
正定县天宁寺-建筑
天宁寺无愧一州伟观之誉。就其规模而言,位居州城四大寺之首,四大寺即天宁寺,东寺,西寺和干佛寺。历经沧桑变迁,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大体布局:全寺座北朝南,以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药师殿为中轴结构。此外还有伍篮、火星,水神(禹王),祖师三反和大意堂。西北为光孝塔,山门前有照壁一块,门前有石狮一对为共护持。大雄面阔三间,进深四间,歇山式,明向六根内柱,系用“包镶法”制成的十二瓣棱柱,下有复盆式石杠砒,上雕缠枝牡丹花纹。古寺万经浩劫,文物所有无几。尚布·仁,八块明、清时的古碑,大门保存完整,但字迹已混蚀不清。
正定县天宁寺-凌霄塔
天宁寺凌霄塔,在正定隆兴寺之西大众街北侧原天宁寺内,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多系木结构,故俗称木塔。据清光绪《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和凌霄塔同时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中)。当时寺院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暮鼓晨钟,香火鼎盛。民国初年,寺院屡遭厄难,殿堂一一毁坏,主要建筑独存凌霄塔。
凌霄塔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九层楼阁式塔,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之上。塔身一至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砖木结构。每层正面各辟拱形洞门或直橇窗。四层至九层,斗拱、飞檐皆为木制。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缩,给人以轻盈挺秀之感。
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搪相连。这样的结构国内现存仅此一例,极其可贵。该塔结构既不同于一般木塔,也有别于一般砖木结构塔。
凌霄塔在千余年的沧桑巨变中屡遭毁损,1866年3月22日地震时将铁质空心枣状塔刹震毁,此后,又因风吹雨打,塔身的八、九层也相继坍塌。为保护这座在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古塔,人民政府组织力量进行了全面勘察,并在力求保持原貌的前提下,于1981年落架重修。
1982年2月,在勘察过程中于塔基下发现地宫。经清理,出士一批颇有价值的文物,其中宋祟宁二年(l103年)和金皇统六年(l146年)的两方刻有铭文的石舍利函为断定该塔创建的确切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据两方石函铭文记载,该塔原名慧光塔,始建于唐代宗(公元762—799年),至宋庆历五年(1045年)大修,金皇统五年(l145年)重修。文物资料对县志记载予以订补匡正。该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