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教寺

时间:2023-08-12

通教寺-概述

通教寺
通教寺

  通教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东直门内针线胡同的尼僧寺庙,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它最早为明代一太监创建,清代明改建为尼寺,更名为“通教禅林”。1941年时,由尼僧印和为住持。这时庙已破败,殿宇倾圮,佛像残毁。1942年,开慧胜雨接管后,四处募化,对该寺进通教寺行了扩建。将山门改为坐西朝东,又迁移寺庙周围的居民,庙区扩大到4亩多地((jìn)300多平方米),还将庙更名为“通教寺”。重修后的通教寺,山门3间,寺院西端为大雄宝殿,南北二楼两层共40间。北楼后有清泰寮3间。南北配殿中有伽蓝殿、五观堂、念佛堂、祖师殿等。

  寺内的宗教活动,因以修持戒律为本,以净土为宗,念佛为归。以学经论为辅,所以清规戒律比别的庙严格,宗教活动也多。例如:规定每年从农历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全寺尼众“结夏安居”,专修“戒、定、慧”三学。也就是在这三个月内,除为僧众办事和父母师长病丧等事外,90天不许出山门。在“结夏安居”期间内,并不是舒舒服服度过的,其任务比平时更重。除完成日常功课外,还规定有“私功课”。这是据个人情况而定,有人规定在这期间读完一遍80卷的《华严经》;有人剌血写经;有人念佛或燃香、燃灯等。总之,必须定出项目,天天检查成绩。越接(jìn)圆满,功课越紧。到七月十四日晚,要“通宵忏礼”:像风把草刮倒那样伏地拜唱“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拜过一个多钟头,就坐下略事休息,然后再拜。

  通教寺现任监院为祥林法师,90岁,原籍辽宁人,兼任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

通教寺-历史沿革

  通教寺的创建年代已无史籍可考。相传创建于明朝,清朝重修,是一座殿宇几楹、僧房数间的小庙。到清朝末年,这座小庙已十分残破,佛像损坏,仅有一位老比丘尼印和法师住持修行。

  1942年从福建来的开慧和胜雨两位尼姑驻锡通教寺,着手重建殿堂,安单接众。她们历经艰辛,募资修建了大雄宝殿、五观堂、念佛堂、大寮等建筑,使通教寺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通教寺为培养僧才,创办了“八敬学苑”,并呈文备案,悬挂钟板,使它成为北京市第一座尼众丛林。八敬学苑先后毕业了三十多名僧尼,她们遵守戒律,诵经念佛,行住坐卧极有威仪,从而使造座名不贝经传的佛寺闻名佛教界。

  根据通教寺石碑记载,当时的通教寺“以持戒念佛为宗,学教习规为助”。它的共住规约是:“坚持不论台、贤、济、洞,但以戒行精严,深信净土法门为准。祗传贤,不传法,以杜法眷私属之弊;专一念佛,亦摄三学,除打念佛七外,概不应酬经忏佛事;无论年纪老小,不遵戒律者,概不留单。”正由于它规章严明,归者甚众,常住尼众达五十多人。

  1949年后,通教寺一直是北京尼众活动场所。全寺尼众以持戒念佛、学教习规称誉海内外。她们还发扬“.农禅并重”,“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佛教优良传统,先成立缝纫小组,后发展为服装加工厂,制作僧衣,同时为社会服务。“文化大革命”中,佛像、经书被毁,尼众流散,寺门关闭。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通教寺又作为佛教活动场所重新恢复开放。北京市佛教协会重修了通教寺,流离失所的尼众也相继归来,十多名年轻尼众经过学习,也留寺修行,为静寂的寺庙增添了活力。

  通教寺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大雄宝殿、念佛堂、五观堂、尼舍等,其中较为独特的建筑是大雄宝殿,因其殿内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像》而名闻遐尔。寺内还有碑刻两块,珍藏日本《大正藏》一部。

通教寺-五观堂

通教寺
通教寺

  五观堂--相当于寺庙里的食堂,是僧人吃饭的地方。

  【食时五观】

  在佛门中,学道者吃饭时,要观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面对供养,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并思量粒米维艰,来处不易。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谨防心念,远离过失,对所受的食物,美味的不起贪念,中味的不起痴心,下等的不起瞋心。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将所受的食物,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

  五、为成道业,故受此食:要藉假修真,不食容易饥饿,体衰多病,难成道业;但是如果贪多,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玻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

  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因此,佛门中过堂有一语:"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也由于观想此五事之故,斋堂又称五观堂。

RECENT POSTS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微笑,气质会越来越好 爱笑的人,无论是放声大笑,还是梨涡浅笑,都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甜美。 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就都乱了。 爱笑的人,独有自己的一份气质,这份气质逾越年龄、...
2025-06-24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 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 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
2025-06-24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人生在世,业力无处不在。嘴能造业,也能积福。 嘴上喊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命运一定悲苦;嘴上有德的人,善缘会越广,人生自然越来越顺利。 千万不要因为说话,无意间漏掉了自己的福气。...
2025-06-24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何为上供 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 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 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 尤其...
2025-06-24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很多游客来到寺院, 都会对师父们和居士们 穿着的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公众号后台也常常会收到 一些已经皈依三宝, 或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 居士们这样的问题: 师父们和居士们所...
2025-06-20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普佛 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 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 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 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德智慧、...
2025-06-20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现象,因果法则早已深入人心。 但在肉眼看不见的层面,人们对于因果是否存在则动摇起来。 有些人颇为聪明地...
2025-06-12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 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
2025-06-12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真就能吃苦的人特别能吃苦?” 周围空荡荡的工位让小红分外不快 “你看看隔壁小明!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懂事!” 看着儿子空白...
2025-06-11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佛珠”,即“念珠”,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 佛...
2025-06-11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