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吉木萨尔千佛寺
新疆吉木萨尔千佛寺
据千佛寺已毁寺志记载:该寺原建于北庭回鹘王朝时代,即唐咸通七年(公元866年)间,继至蒙元时代元惠宗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北庭改称“别失八里”为察合台汗国据有时,因其最后一任汗王改姓伊斯兰教后,并强制其民改信伊斯兰教,该寺遂渐衰败。
据《三州辑略》载: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有一柴夫患目疾,一日入山,以山下泉水洗之即愈。乃上山瞥见土石断裂处,粉垣半露,隐约有洞。急下山告村人,掏开洞门,以炬照之,洞形如半月,见一卧佛长六尺,金面跣足,遂甚感佛恩,誓削发为僧,住此山,募款修建多年,甚为壮丽。此为第二次修复之明证。
吉木萨尔千佛寺-概述
毁劫
清同治初年(公元1862—1864年),阿古柏叛乱侵入新疆,全疆各地战火迭起,庄园被毁,寺庙皆焚,千佛寺同遭毁劫。
重建
清光绪元年至三年(公元1875一1877年),随左宗棠率部进疆的张姓湖南道士,遥闻著名千佛寺古刹,特前来瞻拜,但见寺庙全被焚毁,乃与同来憎道立下宏愿,决心重建,经数年苦心经营,劝募布施,随募随修,重建庙宇,再塑金身,并建寺观阁殿连成一片,构成千佛寺巍峨壮观,琉光闪烁的古建筑群。逢每年农历六月六,东自哈密、巴里坤、木垒、奇台,西至玛纳斯、伊犁、精河,南至焉耆,北至蒙古科布多,来自四面八方的蒙、汉民族善男信女、高僧众侣纷纷前来敬香瞻拜,历年如是,从未中断。
火烧
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军阀马仲英从甘肃率部入疆,沿东路连攻数城,进而围攻孚远县城(今吉木萨尔县)时,因战争失利,遂怂恿匪徒纵火烧寺,烈火冲天,且三日不熄,将全部建筑化为灰烬,唯有洞窟尚存。
一九四四年(民国三十三年),由县城社会各界及商绅人士共倡发动群众捐资,三年间重建洞窟及大雄宝殿、金刚殿、定湘王庙及南北侧殿等建筑物,常住僧侣、道士三、四人,历年香客僧侣络绎不绝。
一九六七年“文革”风暴席卷全县,千佛寺又遭捣毁,变为废墟。
重修
一九九二年,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使古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发挥当地历史优势,开辟旅游事业,由全县社会各界及有识之士倡导,恢复千佛寺名胜古迹,并积极筹募资金,历经三年,建成当今建筑规模。
(jìn)年来,社会各界人士陆续捐资助物,并复建“大雄定殿”和“地藏王殿”。千佛寺东西两面为小山沟,泉水淙淙,细流涓涓,山坡沟底植被茂盛,周围低山簇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六月六前来敬香瞻拜的善男信女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吉木萨尔千佛寺-建筑
该寺以释迦牟尼涅磐像、三圣菩萨、十八罗汉、万寿山、千佛像及佛教故事画为主,配以大雄宝殿、天王殿、地王殿于一体,构成佛教文化之建筑群。
清末民初,道教先后在佛寺之西续建“三清观”、“玉皇阁”、“定湘王庙”等建筑,使寺观阁庙融为一体,名弛遐迩,誉载边陲。在《新疆建置志》、《三州辑路》、《新疆游记》、《孚远乡土志》等志书中,均称该处为名胜古迹。由于历史的发展、变迁,边疆烽火间有发生,曾使该处名胜屡遭劫难,致以四建四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