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

时间:2023-08-12

  

白马寺-由来

  白马寺的营建与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白马寺-简介

白马寺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点)

白马寺-历史沿革

  白马寺自建立后,就成为中国佛教的传播中心之一。摄摩腾和竺法兰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后来另一位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历朝历代也有许多西域和其他国家的僧侣来此学习、交流。

  到北魏时期,洛阳诸寺中,白马寺的香火最为隆盛。

  唐朝时,武则天任命她的男宠薛怀义为白马寺的主持,并在垂拱元年(685年)为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这时的白马寺发展到了历史上的顶峰,建筑宏伟,有僧众千余人,并吸引各国的佛教徒前来朝拜。

  此后白马寺又几经兴废,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的两次重修,奠定了今日的格局。

  民国时,白马寺逐渐冷落萧条,残败破乱。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切宗教活动均予以停止。1972年为接待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而进行了修复。

  1983年起,白马寺被中国政府公布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恢复了它的宗教用途。

  白马寺于2005年11月1日举行方丈升座庆典法会,释印乐法师荣膺白马寺方丈,结束了白马寺方丈8年缺位的历史。

白马寺-建筑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寺大门之外,广场南有(jìn)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桥,其左右两侧为绿地。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前为山门,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代表三解脱门,佛教称之为涅盘门。山门外,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分立左右,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寺内现存五层大殿,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白马寺大门东走约300多米,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十三层的齐云塔,直插云霄。齐云塔始建于五代时期,原为木塔,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金朝大定年间重建此塔。

白马寺六景

  如琇和尚于“禅诵之余”,“偶拈古迹六事,缀以韵言”题为“白马寺六景”,从此便有了著名的“白马寺六景”之称。由如琇和尚赋诗并楷书的白马寺六景碑刻,现嵌于竺法兰殿门外南侧壁间,

白马寺山门

  其碑文如下:

  清凉台:兰台画阁碧玲珑,皓月清风古梵宫。石磴高悬人罕到,时闻爽籁落空濛。

  焚经台:榆档贝文是也非,要从烈焰定真机。虚空说偈人西去,剩有荒台锁翠微。

  夜半钟:古寺云深藓径封,离离百八动千峰。洛阳多少卢生梦,枕上惊回第几春。

  腾兰墓:堂封对峙依林隈,断碣模糊长绿苔。金骨流香天地永,不随人世化飞灰。

  齐云塔:风回铁马响云间,一柱高标绝陟攀。舍利光含秋色里,崚嶒直欲压嵩峦。

  断文碑:笔锋磨灭失真踪,天妒奇文藓尽封。会有秋风生怒雨,森森鳞鬣起蛟龙。

白马寺
白马寺的山门

山门

  白马寺的山门为牌楼式的三洞弧券门,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

  寺门外有相对而立的青石马两匹,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于1935年搬迁至此。山门内的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圆冢墓,东为“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为“汉开教总持竺法兰大师墓”,墓碑立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墓周还有钟鼓二楼等。山门内为白马寺的主体建筑,自南向北,地势渐次升高。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它其实是白马寺原先的山门,元代置四大天王和韦驮、弥勒佛像,明代时在它的前面再建了一座山门,于是原山门就改称天王殿。

  山门外,山门外总占地面积23亩,面向国道有四柱三间石牌坊一座,过牌坊即放生池,有三石拱桥跨池南北,池周围石栏环绕,水中鱼吮残红,善男信女可临池放生。左右两侧绿茵铺地,中心设花池,形成一种风格自然的人间净土。 弥勒佛龛,乃一贴金雕龙木龛,龛顶和四周共雕有五十多条不同姿态的"龙"。在弥勒佛背后的站像,乃韦驮菩萨,他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他左手持降魔杵,右手擎须弥山,担任护持道场,而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

天王殿

  天王殿是寺内的第一层大殿。歇山顶,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佛光"两旁雕龙塑莲,两端饰鸱尾,脊正面有"风调雨顺"四字。脊背面有"国泰民安"四字。此殿是元代的建筑物。经明、清两代重修。殿内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像,故名天王殿。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造像以各自所持法器不同分别表示风、调、雨、顺,是清代的泥塑作品。殿中间供奉的是一尊满面笑容、赤脚打坐、右手持念珠、左手握布袋的弥勒佛,又称"欢喜佛"。

大佛殿

  大佛殿是白马寺的主体建筑物,殿顶九脊、筒瓦覆盖,飞檐挑角,斗拱华盖。大佛殿供奉的主尊佛像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他"大慈大悲,大智大觉,法力广大",故名"大佛殿"。释迦牟尼左旁站立的是摩诃迦叶尊者,乃释迦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释迦佛右边站立的是阿难尊者,也是十大弟子之一。释迦佛左右两侧的坐像分别是:文殊菩萨(手持经卷)、普贤菩萨(手拿如意)。二菩萨作为"智慧"与"德行"的化身,来胁侍释迦牟尼佛。此三尊像又称"释迦三圣",为明代泥塑作品。外边两侧站立的是散花天女。大佛殿是寺院的主殿,为明代建筑。它建在1米高的台基上,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后壁和两侧山墙以楔型汉代砖石叠砌,形制比较罕见。殿的中央供奉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二弟子、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殿后有观世音菩萨像。

白马寺
白马寺的大雄殿

大雄殿

  大雄殿本为元代所重建,后在明清时期曾予以重修。该殿中央,置巨大的木雕贴金双层佛龛,精雕细刻,金壁辉煌,十分壮观。上有大鹏展翅,蛟龙飞舞。旁设楼梯,可供人上下,可谓是"殿中楼阁"。天棚上画着莲花图案,色彩艳丽,墙壁上挂着万尊木刻"壁佛"。三尊主佛慈眉善目,端坐中央,两位天将韦驮、韦力,手持法器,守卫左右。十八罗汉分列两旁,殿内三尊主佛,中间是释迦佛,乃娑婆世界教主。

  左边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右边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故又称此三尊佛为"横三世佛"。罗汉,为梵语的音译,"阿罗汉"的简称,是小乘佛教所追求的最高的理想果位。该殿的三尊主佛、两位天将、十八罗汉,皆为元代"夹纻干漆"造像作品。大雄殿后门面北站立的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塑作品。这些造像原先均由北京故宫收藏,1972年被调拨给了白马寺,集中放置在大雄殿内。除此以外,该殿的侧壁还有木雕佛龛,供奉着壁佛5056尊。

接引殿

  此殿是寺内最小的一层殿。原殿火焚于同治元年,再建于光绪九年。殿内供奉主尊佛像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手呈接引状。左侧手持净瓶的是观世音菩萨;右侧手持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这一佛二菩萨称为"西方三圣"。是清代泥塑作品。《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意思是说,只要一心不乱,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放光接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

清凉台

  清凉台位于寺院后部,是一座雄浑古朴、蔚为壮观的砖砌高台,东西长42.8米,南北宽32.4米,高约6.5米。重修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乘凉、读书的地方。永平年间,蔡愔等取经回来后,即把所取经典和佛像供奉在此台上,同来的印度二高僧也在此台上禅居和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便是在这里译出问世的。自东汉后,此台均为历代藏经之处。在清凉台西北隅挂有"方丈"二字,为现任方丈禅居之处。毗卢阁是寺内最后一层殿,高耸于清凉台之上,重檐歇山,飞翼挑角,巍峨峭拔,古香古色,具有古建筑的独特风格。该殿面阔15.8米,进深10.6米。始建于唐代,元代重建,明代重修。毗卢殿内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佛坛上供奉着三尊塑像,正中的主尊为释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左边为文殊菩萨,背光中有青狮;右侧为普贤菩萨,背光中有白象。

白马寺
白马寺的齐云塔

齐云塔

  齐云塔又名释迦舍利塔,为中国第一古塔。创建于东汉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据《释源大白马寺齐云塔灵异记》记载:己巳年二月八日,汉明帝刘庄驾临白马寺,会见腾、兰二位印度高僧。当时摄摩腾问:寺之东南是何馆室?帝曰:很早以前,那里忽然涌起一个土阜,高丈余,人们把它铲平,接而复出。其上时放光明,百姓皆以为奇,故称"圣冢",自周代以来,经常祭祀,祈求灵验,然情由未知。摄摩腾道:《全藏》有云:如来灭度百年之后,有阿恕伽王,安放佛舍利于天下,共有八万四千处,东土中国有十九处,陛下所言"圣冢",即十九处中之一处。由此,帝便下诏,于"圣冢"之上,依二高僧所传印度佛塔样式,建佛塔九层,高五百余尺,岌若岳峙,号曰:"齐云"。

  齐云塔初建为木塔,后毁于雷火。现存之齐云塔,三十五米,共十三层,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所重修,故又称"金方塔"。齐云塔另有一奇,当您站在齐云塔南面,大约二十米处用力击掌,便可听到从塔身处发出"哇哇"的叫声,和青蛙的叫声十分相似。这也是齐云塔独特造型所致,一种声学的物理现象,因塔面上凸凹不平,故使回声不齐所致。齐云塔院座北面南,占地面积四十余亩。自一九八九年以来,白马寺已故方丈海法法师积资百万,修建齐云塔,建有禅堂、教室、观堂、僧房等三十余间及山门、碑廊,成为河南第一座比丘尼道常现有尼众三十余人在此修学佛法。

毗卢阁

  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坐落于清凉台上,系一组庭院式建筑,在寺中位置最高,长43米,宽33米,高5米。正面大殿毗卢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长15.8米,宽10.6米,初建于唐,元、明、清历代都曾重修。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设一木龛,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左立文殊,右立普贤,这一佛两菩萨,在佛教中合称“华严三圣”。 该像为清代所塑。毗卢阁前,东有摄摩腾殿,内供印度高僧摄摩腾大师塑像;西有竺法兰殿,内供印度高僧竺法兰塑像。金人西应,宝笈东来。二高僧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后人为纪念二位开山始祖弘法布教之功,特在中国第一译经道场――清凉台,建腾、兰殿以记之。

  毗卢阁外两侧有两座配殿,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分置二高僧泥塑像,以示纪念。今山门东西两侧尚有二僧之墓。

高土台

  寺南还有两座夯筑高土台,台上立着一块“东汉释道焚经台”字样的通碑,这就是“六景”之一的焚经台。这个焚经台记述了佛教徒与中国方士之间的一场角逐,以佛教取胜而告终,汉朝佛教由此兴盛。

白马寺
白马寺的钟声

马寺钟声

  在白马寺的东南角、西南角,有二座方形角楼,东楼悬钟,西楼架鼓。"晨钟暮鼓",不但警醒了世间上的迷梦客,而且也给来此击钟鼓者带来吉祥如意。作为洛阳"八大景"之一,也是白马寺"六景"之一的"马寺钟声",是历代文人骚客叹咏礼赞的古都文物胜景。

  这口大钟是由明代太监黄锦等铸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高1.65米,重2500公斤,造型古朴大方,钟声浑厚悠扬,轻轻一击,余音袅袅,历久方息。

RECENT POSTS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冒雪向雁门关而去

德清招待胡顺庵的,是他平常所用的极为简单的饭菜。平时吃惯大鱼大肉的兵备大人的肠胃,此时以燕麦、野茶来调和一下,倒也是可以一去油腥。所以,胡兵备觉得十分新鲜、清爽。胡顺庵...
2025-01-19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冒雪向雁门关而去

阿弥陀佛之化身 莲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阿弥陀佛之化身 莲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东林寺文宣部 法华一部,佛事百八。四重料拣利愚黠,万善作警察。普期超拔,往生极乐刹。视诸众生皆是佛,只顾救生忘国宪。赴市心乐颜不变,蒙...
2025-01-19
阿弥陀佛之化身 莲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

一日禅:交友应带侠气

人不能没有朋友,与朋友交往要带一点侠义之气。虽然不一定要做到为朋友两勒插刀、毁家输难,至少能偶而吃一点亏,让朋友多得一些利益,或是多担当一些责任,都不要太介意。如果对朋友...
2025-01-19
一日禅:交友应带侠气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聚与散都有缘分

德清上少室山、拜初祖、历游洛阳、伏牛山,最后至五台居留、开悟的日子里,他并不知道少年时代的好朋友雪浪,正在到处追随他的足迹。因为德清在五台山清苦的生活和雪浪沿途的艰辛...
2025-01-18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聚与散都有缘分

狗身五百世,一朝遇佛缘:均提沙弥的前世今生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舍卫国,佛法的光辉普照大地,佛陀在此驻锡,引领众生走向解脱之路。彼时,尊者舍利弗秉持着慈悲济世的宏愿,昼夜不停地以天眼洞察世间,寻觅那些与佛法有缘、应当被度...
2025-01-18
狗身五百世,一朝遇佛缘:均提沙弥的前世今生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一天夜里,梦到了文殊菩萨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德清天天读经,时时与自己所悟境界相对照,时间长了,连做梦也在参佛道。德清所梦到的文殊菩萨在金刚窟大般若寺中,倚卧状上,妙峰法师在左首待候,德清即上前参拜,并...
2025-01-17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一天夜里,梦到了文殊菩萨

你知道人生四宝吗?

安心入梦乡,如舟泊静港,悠然自得;快乐品佳肴,似蜂采甜香,满心欢畅;欢喜展笑颜,犹花绽春日,明媚生光;健康行世事,若树沐朝阳,茁壮成长。此四者,乃人生之瑰宝,熠熠生辉,照亮前行之路。...
2025-01-16
你知道人生四宝吗?

一日禅:对治焦虑

人为何会陷入焦虑的漩涡?皆因那心中所求与手头所拥,宛如天平两端,难以平衡。才华似流星划过夜空,璀璨却短暂,难以承载那浩瀚如海的野心;存款犹如沙滩上的城堡,面对风险之潮,轻易便被...
2025-01-16
一日禅:对治焦虑

人一定要看清自己

观人易如反掌,尤其是那些瑕疵与不足,在旁观的视角下似乎昭然若揭。然而,反观自我,却仿佛雾里看花,难上加难。我们所见的他人,不过是心灵镜像中的投射,是主观认知的剪影。 将过多的...
2025-01-16
人一定要看清自己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傲气”的小僧

西元一五七四年,德清二十九岁,他先上燕京西面的香山游。在这里经过汪伯玉、汪仲淹兄弟的介绍,他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像王凤州、王麟州兄弟以及南海欧桢伯等许多名士。大家对这个年...
2025-01-16
「故事」高僧憨山大师:“傲气”的小僧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