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照寺

时间:2023-08-12

圆照寺-简介

圆照寺
圆照寺

  圆照寺位于显通寺钟楼对面,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年间建,明清屡修,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到中国宣扬佛法,为了纪念他,明宣宗下旨在五台山修建了这座寺庙。现今占地面积一万二千六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八十余间。寺后院内有一座白色的塔,高五丈,四角各设小塔,造型奇特,这就是印度高僧室利沙的舍利塔。

  寺院坐落的地势稍高,所以显得开朗。站在山门前的平台上,俯视显通寺、杨林街,平望大白塔,使人心胸舒畅。 此寺的山门特别。一般寺庙的山门是“三门”,而这里的山门是“五门”,称为“五前门”,是五台山寺庙中独一无二的山门。

  火山门,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第二座大殿是大雄宝殿,为此寺的正殿。殿外左角,嵌有文殊菩萨化成贫女赴斋的偈像石碑一通,碑中还刻有四句偈语,与塔院寺文殊发塔的传说内容一样。传说文殊菩萨在塔院寺“无遮大会斋”上化成贫女乞食,施发以后。即在圆照寺上空显示真容,故在此处立碑造像。

  正殿后,有白塔一座,高五丈,四角各设小塔,造型奇特。圆照寺的声誉大,就在这座塔上,它是中国和尼泊尔佛教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塔中藏有尼泊尔高增室利沙的舍利子。明永乐初年,尼泊尔高僧室利沙来中国宣扬佛法,深合帝心,封为国师,赐给金樱室利沙来到五台山,就在普宁寺坐静修行。

  明宣德元年,明宣宗朱瞻基又将室利沙请入北京,面授宣扬佛法事宜。传说,朱瞻基恳劝室利沙住在北京,室利沙执意要回返五台山,皇上没有许可,不料第二天一看,室利沙在夜间坐化了。宣宗深悔不该劝留,于是敕分舍利子,一在京西建塔,同时建寺,名曰真觉;一在五台山普宁寺建塔,并重修此寺,改名圆照寺,圆照寺原为青庙,后来改为黄庙。

圆照寺-景致

圆照寺
圆照寺

  大圆照寺是一座700年的古寺,坐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台怀镇,灵鹫中峰。圆照寺现为山西省省重点保护寺院,因坐落的地势稍高,所以显得格外开朗。此寺北仰菩萨顶、广宗寺,南瞰显通寺、塔院寺,东眺黛螺顶、善财洞,西望寿宁寺、三塔寺,居群宇之中心,傲天地崔嵬。

  平面布局南北长,东西窄,依山势而建,呈一枣核形,占地面积12600余平方米,共有各种建筑物八十多间。 该寺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华传教,应沼十大善殿讲经论法,深得永乐皇帝的欣赏,敕封其为“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给金英旌幢,让其到五台山讲经、室利沙在五台山就住在显通寺。

  明宣德初,室利沙又被召人,奉旨讲法。佛事活动告一段落后,请旨归山,没有得到皇帝的准旨。谁料就在请旨未准的第二天,室利沙无疾而亡。佛教称为圆寂。宣德皇帝闻讯后,深感痛悼,降旨御祭火化,并将其舍利于一分为二,建塔珍藏。一塔在今北京,并建真觉寺;一塔在五台山,建寺曰圆照寺。至今室利沙的舍利塔仍保存完好,屹立寺内。四角各建小塔1座,形成五塔共峙的形态,造形奇特,蔚为壮观。

圆照寺-建筑

圆照寺
圆照寺

  圆照寺座北向南,东西窄而南北深,占地面积12600平方米,共有殿堂房廊屋舍数百多间,皆为明清建筑。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都纲殿。前坡下,有一个大影壁,一座牌楼旧基。山门前的平台上,有卧狮一对,立旗杆一对。

  寺庙前置石狮,用以驱邪,立旗杆属于一种装饰,并非真正挂旗。此寺的山门与众不同,一般寺庙的山门是“三门”,而这里的山门是“五门”,称为“五前门”,是五台山寺庙中独一无二的山门。门上悬金字匾,题着“大圆照寺”四个大字,为住持沙门清海立,王留鳌先生书。

  柱上挂木制对联,联曰:“圆满建成根本金刚道场在此寺,照澈圣教主持显密正法于今朝”。中门两旁,亦挂木制对联,联曰:“圆融无碍显现诸佛净土于此地;照破法空蕴藏妙德僧伦遍尘刹。”穿过山门,回头见柱上挂木制对联,联曰:“出则弘称六度化七趣同归正觉;入以德量三脱拟四圣共证泥浔。

  天王殿

  为三开间,面阔9.8米,深度13米,单檐歇山顶。前檐下挂有一块九龙绞边的御制牌匾,上书“震那金界”,蓝底金字,为乾隆皇帝所书。殿门两旁是木制对联,联曰:“四天王坐宝殿威镇四魔护圣教;十地圣遍尘刹调伏三有转法轮。”殿内正面置华丽的木佛龛,内供跏趺半坐,右手托一布袋,左手拿串念珠,袒腹大肚,笑口常开,双耳垂肩,下巴肥厚的弥勒佛。像高l米,泥塑。

  人们进了寺庙,一见此像,就有一种皆大欢喜的感觉。笑口弥勒佛背后,侍立着韦陀菩萨。他身穿甲胄,手持金刚杵,以杵拄地,体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背对山门,面对大雄宝殿,维护佛法。天王殿两侧佛台上,塑着3.5米高的四大天王,神采飞扬,威武雄壮。

  天王殿左侧后边塑的是东方持国天王,据说他能护持国土。他的形象为头戴毗卢宝冠,身披甲胄,手持琵琶。前边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据说他能令人增长善根。他的形象是头戴毗卢宝冠,身穿甲胄,一手叉腰,一手提宝剑。天王殿右侧后边塑的是北方多闻天王,据说他经常守护佛法,维护如来道场,由此常得听闻如来说法,所以称之为多闻天王。

  他的形象是头戴毗卢宝冠,身穿甲胄,左手持桑前边塑的是西方广目天王,据说他能以清净天眼观察世界。他的形象是头戴毗卢宝冠,身穿甲胄,手中缠绕一龙。天王殿两旁,设有两座旁门,通往大雄宝殿院。左边门上书“吉祥门”,右边门上书,“般若门”。意思是人们进入此门,既能得到幸福,消除烦恼,又能增加智慧,破除世俗认识。

  大雄宝殿

  穿过吉祥门,便是大雄宝殿院。院内,数株苍松,几块古碑,挺拔高耸,凛凛有神,为寺院增添了几分庄严和肃穆。气势巍巍的大雄宝殿坐落在中间。该殿面阔5间,为25.5米,进深3间,18米,占地459平方米,座落在高l米的台基上。

  殴前有平旷的月台,长17.6米,宽9.5米,从月台至脊刹高约20米。殿为重檐歇山顶,无斗拱。屋脊兽走禽飞,翩然云游。据殊像寺碑文记载:该殿重建于弘治年间,其时因大圆照寺被火焚,本寺耆宿请铁林果禅师重建大佛阁五间。后因年久失修,梁柱倾斜,1984年省宗教局拔款,予以落架重修,修旧如旧,仍然不失原貌。

  文殊菩萨化成贫女赴斋的偈像石碑

  殿外前檐下左侧,嵌有一块石碑,上刻文殊菩萨化为贫妇,赴清凉斋会之像。现在这块石碑前盖了一个小庙,庙门口有一副对联,联曰:“为善行德,一视同仁达究竟;持斋赐诗,慈悯无二得圆成”。内装的石碑上,下面刻一贫妇,肩背一孩,手拖一童,身旁引着一犬,上面刻着“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是吾超三界,却被阿师嫌”四句偈语。

  这块石碑内容是根据文殊菩萨化为贫女乞饭的传说而刻的。佛教传说,古时侯,塔院寺还没修建起来,这一片地方,只有一座佛舍利塔,是大孚灵鹫寺的塔院。每当冰雪融化、春暖花开的时候,灵鹫寺要举办“无遮大斋”。斋期间,无论远(jìn)僧俗,不分男女贵贱,凡来求斋的,都有粥吃,不给优待,也不予歧视。

RECENT POSTS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微笑,气质会越来越好 爱笑的人,无论是放声大笑,还是梨涡浅笑,都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甜美。 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就都乱了。 爱笑的人,独有自己的一份气质,这份气质逾越年龄、...
2025-06-24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 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 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
2025-06-24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人生在世,业力无处不在。嘴能造业,也能积福。 嘴上喊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命运一定悲苦;嘴上有德的人,善缘会越广,人生自然越来越顺利。 千万不要因为说话,无意间漏掉了自己的福气。...
2025-06-24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何为上供 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 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 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 尤其...
2025-06-24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很多游客来到寺院, 都会对师父们和居士们 穿着的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公众号后台也常常会收到 一些已经皈依三宝, 或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 居士们这样的问题: 师父们和居士们所...
2025-06-20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普佛 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 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 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 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德智慧、...
2025-06-20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现象,因果法则早已深入人心。 但在肉眼看不见的层面,人们对于因果是否存在则动摇起来。 有些人颇为聪明地...
2025-06-12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 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
2025-06-12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真就能吃苦的人特别能吃苦?” 周围空荡荡的工位让小红分外不快 “你看看隔壁小明!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懂事!” 看着儿子空白...
2025-06-11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佛珠”,即“念珠”,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 佛...
2025-06-11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