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广昌县大觉寺
江西广昌县大觉寺位于广昌县东盱江镇吴家岭,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现有僧尼及管理人员18人。
该寺始建于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今存佛殿既有明代构建,又有清末、民国之建筑风格。
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觉寺宗风不减,有僧尼数十人,50年代中叶,僧尼被解散还俗,随后佛寺几易其主。90年代初,广昌县人民政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批准大觉寺为开放寺庙。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大觉寺的房产权问题也得到了妥善解决。至此,大觉寺禅风佛影再展新姿。
大觉寺是一座省内外驰名的古寺。它之所以驰名省内外,这与他的古佛、古韵、古风、古碑有关。
古佛显圣乃大觉寺的一神奇光环。清同治六年(1867)《广昌县志》记载:宋代中叶有一尊古佛,自河流而下,然后又逆小溪而上。佛像能逆水而上,这真是一件怪事。于是,人们就将佛像入口处称为“佛流口”,而将佛像所止处称为“佛流源”。县令赵彦博即在流口建大觉寺,佛流源建永兴寺,这则神奇古老的佛祖显圣故事,在抚河上游广为流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觉寺的知名度,给大觉寺置上一层神奇色彩。
大觉寺的得名也不同凡响,充满着佛教文化之古韵。有信徒问:大觉是什么含意?这首先要了解“佛”字的意义。佛即是“佛陀”的简称。佛陀乃印度之古字、古词,而佛经给它加了三层意思:一是正觉,即对一切事务之本来面目、性质、形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二是等觉或遍觉,不仅自己觉悟,而且还能平等地觉他,使别人觉悟崇佛向善;三是圆觉或无上觉悟,亦即自觉之智慧和功行达到了最高、最圆满之境界。此乃大觉大悟,普渡众生!一句话,“大觉”乃崇佛之最高层次。
百折不挠,排难进取,此乃大觉寺古风的一大特点。同治《广昌县志>载:大觉寺建于宋之中叶,东胜阁生员刘万年之妻毛氏捐资营造。创建之初,佛殿僧舍及其宏壮,僧尼300余人,为江西宋代之大刹。宋末处于乱世,寺毁于兵,僧亦解散。元初,有僧在原寺旧址重建,其规模不及以前,元末复为兵火焚毁。明洪武初,有僧白云重建寺宇,因兵戈之后,财力消耗,艰苦创造,寺极卑隘。但其徒子徒孙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发积蓄,广为募化”。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终于使大觉寺重现大庙气派。寺内建有金刚巅、大佛殿、法堂等,并塑佛像,建楼图,藏经典,置钟鼓。“凡寺所宜有者,无所不备。环寺以外种植竹木,滋长茂盛,清阴蔽空,鸦鸣雀噪,视昔创建之初,尤增壮丽。”建得比宋代的寺庙更为雄伟壮观。
名人题记使大觉寺千古留芳。大觉寺其貌不扬,没有参天大树掩映的巍峨大殿,也没岩深谷邃的流泉飞瀑,然而它却有两件镇寺之宝:即明初吏部尚书何文渊撰写的《重修大觉寺碑记》和他题书的“大觉古寺”匾额,为大觉寺增添了光彩。《碑记》概述了大觉寺从宋代中叶至明代中叶宗风沉浮的兴衰史,描绘了当年“佛寺僧舍及其宏壮”、“佛事兴隆的辉煌”,赞颂了历代先师先祖前仆后继开创宗风、点燃佛灯的爱心善举,揭示了寺乱佛毁、世治佛兴的真谛,文情并茂,刻书刚柔兼济,是弘扬佛教文化的艺术珍品。《碑记》在“文革”之中不知去向,只有“大觉寺”石刻匾额尚存幸免于难。由于大觉寺历史悠久,所以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开放寺庙,成为广昌县的重要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