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觉寺_北京真觉寺
北京真觉寺
北京真觉寺 (现北京石刻博物馆)真觉寺又称五塔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白石桥东侧的高梁河(长河)北岸。以其金刚宝座塔闻名。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于1473年建成。是朱棣专为从西域来京的梵僧班迪达修建的。清朝时因避雍正帝胤禛之讳,改名为“正觉寺”。
关于真觉寺寺院被毁,有一种说法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只剩下明成化九年建造的金刚宝座塔。还有认为在此期间收到义和团事件的波及而寺院毁坏。另有一种说法是真觉寺在20世纪20年代初还保留着原来的建筑。
北京真觉寺-历史
真觉寺位于元代大护国仁王寺的中央部分。大护国人王寺的规模十分宏大,是元至元七年(1270年)为八思巴帝师所建。至元十七年(1280年)八思巴逝世后,在护国仁王寺内“建大窣堵坡”,收藏他的真身舍利。现在基部石台座四周还保存着中统三年(1262年)八思巴致忽必烈皇帝的藏文新年祝辞(《吉祥海祝辞》)的雕刻。
元初时此塔可能称为“庆安塔”,据研究,当时基座上是一座大型的覆钵式塔。元末大护国仁王寺的建筑及塔因战乱废毁。 关于真觉寺兴建的缘起,文献中没有明确而详尽的记载,比较通用的说法是,明永乐年间,尼泊尔高僧室利沙(也称为板的达,五明板的达,哈里麻,葛哩麻)来到北京,向明成祖进献了五尊金佛像和菩提伽耶大塔的图纸,明成祖赐建真觉寺,并下诏为金佛建塔,成化九年(1473年)十一月建成。金刚宝座塔是依据西域来的印度僧人室利沙的图纸修建的。至于此塔是为室利沙修建还是仅仅为了压过前朝的王气一直存有争议。
清朝时,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第一次重修真觉寺,重修后为避雍正帝胤禛之讳,改名为“正觉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大正觉寺。清末,真觉寺的建筑毁于一场大火,只有金刚宝座塔保留下来。
关于真觉寺寺院被毁,有一种说法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只剩下明成化九年建造的金刚宝座塔。还有认为在此期间收到义和团事件的波及而寺院毁坏。另有一种说法是真觉寺在20世纪20年代初还保留着原来的建筑。
1961年,真觉寺被列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曾被北京动物园占用,至1980年代腾退。目前真觉寺辟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着北京城郊现存的石刻艺术品。2003年4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迁入真觉寺院内,2005年3月迁出。
北京真觉寺-景点
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这座金刚宝座塔全部用汉白玉建造,周身布满雕刻。由于石里的铁被氧化而呈现出淡淡的橙黄色。五座密檐的方塔中,正中的一座高十三层,四角每座高十一层。中塔的正南有一座两层檐的琉璃罩亭,阶梯的出口就在里面,罩亭顶上有一蟠龙藻井,这是皇家寺院的标志。五座塔的顶上均有一小型覆钵式塔刹,中间大塔的为铜制,其他四座的为石质。
在塔建成后,为保护这座金刚宝座塔,塔的表面的石料全部用“血料”保护起来。据说“血料”使用猪血和上腻子和面粉加糯米汁调匀后刷于塔身上,再多次贴麻布刷大漆后完成。现依然可在雕刻的凹陷处见暗红色的痕迹。
蟠龙藻井
佛足在中间塔南面须弥座腰的正中位置刻有一双凸雕佛足,足心向外,下面托以盛开的莲花。这种凸雕佛足在北京寺院中仅此一处,其他地方的佛足均为凹刻。塔座的正门上有“敕建金刚宝座塔”的匾额。塔前的两株银杏树一雌一雄,树龄逾300年,需三人合抱,堪称真觉寺一宝。相传早年间,京西百姓常在重阳节登塔远眺以应时令。
石刻艺术博物馆
1961年,真觉寺被列入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被辟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这是第一座陈列北京地区石刻文物的专题性博物馆,筹建于1982年,在1987年正式成立。馆舍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院子里露天展放北京(jìn)郊出土的历朝历代的精品石刻,室内展区,主要陈列一些资料、照片以及比较精细的石刻工艺品。全馆共设8个展区:
综合陈列区:于宝座东面,共陈列各种形制和内容的碑刻31通。其中有雍正皇帝书写的石道碑、大型卧式碑、阐述伦理的镶墙碑和一字未刻的无字碑;有随死者埋入地下的功德碑;有中西组合式的方尖碑;还有太监碑及寺院的经幢等。可以称为北京地区碑刻的缩影。
功德碑陈列区:于宝座的北面,共有为明、清两代有功之臣歌功颂德的碑刻12通。其中为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傅恒宗祠碑,其形制和雕刻堪称碑中之精品
墓志陈列区:展有唐至清记录北京历史、地理、政治等资料的墓志105块。
艺术石刻区:陈列艺术石刻200余块。其中东汉的阙柱、阙表为北京第一古刻。北齐、北魏的佛造像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会馆碑陈列区:展出山西、河南、安徽、浙江等8个省,共53块同乡、同业会馆碑。
寺观碑陈列区:共有寺、庙、观、庵的碑刻14通。
石雕陈列区:展陈各类石雕69种。其中一座清代石享堂是由三十余组石雕组成的石仿木建筑,极为精美。
耶酥会士碑陈列区:共展出外国传教士墓碑36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