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菩萨上首之一,诸佛之母
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记载,文殊生于古印度舍卫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是释迦同时代人。
有大慈悲及智慧菩萨的“愿、悲、智、行”,在文殊菩萨身上,“智慧”尤其突出,因此他被人称作“大智文殊菩萨”。
但是般若智慧无形无相,不可触摸,经上常形容般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很难用言语表达,故而用文殊菩萨做代表,给凡夫一个智慧形象的比喻,希望借此而理解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他头戴天冠,身披璎珞天衣,是飘逸且雍容华贵、柔和中带若雅静的天人像。而狮子乃兽中之王,有“狮子一吼,百兽胆裂”之说,因此经中常常将佛陀说法比喻为狮子吼,形容佛陀的法音对众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文殊菩萨的智慧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要保持高度的理智,不可以冲动。佛门有句话说“慈悲用本,方便用门”,有以智慧为先导的慈悲与方便,才能长养菩提,接引众生。
而在中国山西的五台山,因为终年积雪,夏天仍然寒冷,从来没有过炎暑,又叫清凉山,因此众人便以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久而久之,这里便为信众们朝拜文殊菩萨的圣地了。
从《华严经》开始,凡是佛陀发起的大乘法会,皆有文殊菩萨参加,他为辅佛陀,宣传大乘思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次,在灵山会上,有五百名比丘因为观察宿命,发现自己曾经杀害过父母和犯过其他重罪,于是心里动摇,不能悟入甚深法门。于是文殊仗剑逼佛,佛说:“文殊住住!吾必被杀。我被害矣,谁害吾子。”
这些例子,生动地讲明了文殊和释迦在教育声闻,萌发大心上配合得十分默契,得心应手。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它们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
所谓“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只有排除了各种因缘关系,破除了执著名相的边见,才能证悟最高的真理,空或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