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谨要一袈裟之地足矣”
地藏菩萨,梵语音译为乞叉底檗婆(Ksitigarbha),意译为地藏。“地”谓土地,大地;“藏”是含藏,秘藏。皆属譬喻,以喻菩萨的功德。
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为地藏。“地”有七义:
二、土地能摄取一切生物,喻菩萨能摄取一切善法成就大觉;
四、土地能含藏矿、植物,喻菩萨能含藏一切妙法;
六、土地为一切万物所依,喻菩萨能为一切众生所依;
“藏”,有含育和秘密的含义:指地藏菩萨能含育化导一切众生趋向至善,也喻菩萨具有无量秘密妙法,能救脱无数众生。
事实上,这四尊菩萨早已证得佛果,只是为了度化众生,在行迹上示现为菩萨而已。在《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中说:当释尊示现在摩竭提国,菩提树下成等正觉时:
“有十佛刹微尘等他方诸佛,为欲庄严毗卢遮那佛道场众故,示菩萨形,来在会坐。其名曰:观自在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词萨而为上首。”
文献载,唐代有新罗国(即今朝鲜)王子,名金乔觉,二十岁出家,法名地藏比丘。于唐贞观四年,携其爱犬航海来中国参学,到九华山,栖止山中。
闵老认为一袈裟之地,所占几何?于是慷慨答允。谁知地藏比丘,撇开袈裟,竟盖尽九华山峰,闵老见地藏比丘有此神通,惊喜不已,即将九华山地,全部送出,发愿为地藏比丘护法。并命儿子,随地藏菩萨出家。
新罗国王闻知地藏比丘率众在九华山苦修,时遣派人送粮食来供养。
正如文殊、普贤与毗卢遮那佛并称“华严三圣”一样,观世音、大势至与阿弥陀佛并称为“西方三圣”,导引众生前去西方极乐世界。
“娑婆”是梵语的音译,也译作“索诃”、“娑河”等,意为“堪忍”,我们所居的地球便属于娑婆世界。此地众生罪业深重,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被称为“五浊世间”。
《地藏十轮经》卷一言:“我今学世尊,发如是大愿,当于此秽土,得无上菩提。”这便是地藏菩萨的伟大精神:越是浊恶世界越要去,越是恶业深重众生越要去度化。
一般寺院塑像中,观音菩萨、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均现头戴天冠、身披璎珞的天人相。唯地藏菩萨不然,据《地藏菩萨仪轨》,画地藏像,须作声闻形,身披袈裟,覆右肩,左手执莲花,右手施无畏,坐莲花台上。或有幢幡,左手持莲花,右手持宝珠。
《十轮经》说:出家的僧相,是秽土世界的清净幢相,可使大家见闻熏习,达到身心清净。地藏菩萨既发愿度化娑婆众生,便要令他们“尊敬三宝,深信因果”,因此化现为出家比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