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菩提心是根本界限
时间:2023-08-20
“乘”是运载的意思,比喻着能运载人到达不同果地的教法。佛教中有“八万四千法门”,这是一个虚拟数字,形容法门的无量,但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大乘”与“小乘”两种。
许多人以为金刚乘是第三乘。事实上,大乘分为般若乘和金刚乘两种,般若乘即人们通常称的大乘显宗,而金刚乘即大乘密宗。
菩提心乃是判断声闻行者(小乘),与菩萨行者(大乘)的标准,简单地说,一个只是厌恶轮回的利己,另一个却是为了广利众生的度人。
由此可见,发起菩提心便是大乘人。而世人以为的“法”,却并不是抉择大小乘的标准,如修学汉地大乘经论,或者念诵金刚乘的仪轨密咒等,尽管这些法是大乘的修法,但若内心深处只想利益自己,这又岂能算是大乘人?
只有发起菩提心,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佛子。
刚生起菩提心的行者,便连阿罗汉也要顶礼,因为他已是如来子。正如太子虽幼,耆年大臣也必礼敬磕头,因其承袭王室血脉,乃是未来之国君故。
声闻迦叶为此事向大师佛陀抱怨,佛陀却夸奖文殊的善巧方便。这是因为闻得大乘法,纵然生起邪见堕入地狱,也要比入小乘道证阿罗汉成佛要快。
舍利弗与目犍连感慨其他的声闻乘人,说“已成焦种败芽,对此已无可奈何。”所以说,对成佛而言,小乘行者的“唯自利”之心有着极大的障碍。在小乘所有教法中,只有“惟自利之心”才是大乘要舍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