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最后一世:阿难的心思,“一切有佛呢”
等阿难从他所应斋的地方赶回来,大家都已经应斋去了,而且祗园里也没有斋饭,阿难就只好按照佛制,托钵乞食。
这个时候,阿难的身边没有一个资深的比丘陪伴,也没有亲教师指导,独独一个人入城乞食。
阿难本身的长相就非常英俊潇洒、人见人爱,再加上阿难托钵乞食的时候,把佛所教导的威仪发挥的淋漓尽致,因此就有了被女子纠缠的基本因。有了因,缘是什么呢?
阿难自己的缘,就是他一直多闻,听佛讲过各种法门,但是法是法,自己是自己,从来没有用正法的道理指导过自己。他只希望自己是佛的堂弟,佛已经成佛了,那么在佛的提携下,自己也应当不费吹灰之力地就能成道证果。
因此,阿难也就从来没有真正地明白过世间的道理。
这就有点儿像现在学佛的有些人,一心寻找有神通的大家所传闻的成就者,而且找到之后,那真的是非常恭敬,师傅说东,那就是东,师傅说西,那一定是西,一心指望着能够在师傅的加持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可是却从来不明白,真正的诚敬师傅的方法,并不是这样,而是如法思维修行,以法供养师傅,以法和上师相应,和本心相应,和智慧相应。
阿难就是本着“一切有佛呢”的心态,给自己奠定了遭受尴尬的基础。
所以,当他在下面遇到外部的女性的缘,尤其是有着五百年夫妻情份的缘的时候,什么经文咒语都不起作用,差点儿一败涂地。
这个阿难,在沿街乞食的时候,还能按照佛的教导约束自己,把自己的僧服整理的服服帖帖。因为佛的要求是,比丘一天最多只能到七户人家去乞食,如果这七家过了,也没有乞到任何食物的话,这一天就只能饿肚子了。
因此,在阿难的心中,还祈求着千万要在最后一家之前能够乞到食,否则佛连同所有的菩萨罗汉,甚至初发心的出家人都去吃好的去了,我却饿了肚子。
而且按照佛的要求,在乞食的过程中,不能对前去乞食的人家有所拣择,应当本着平等之心而乞食,不论这家人是名门望族,还是屠夫奴仆。
为什么这样要求呢?因为曾经有迦叶尊者,因为上祖是仙人,身带极大光明,以至灯光都看不到了,因此号称饮光氏。迦叶尊者在释迦牟尼佛的出家弟子中,是头陀行第一之人。
当迦叶尊者在乞食的时候,为了给现在贫穷的人家增添福根,因此就专门到贫穷的人家去乞食。而须菩提尊者,则是考虑到不让现在富裕的人家福报变差,因此就专门挑选富裕的人家乞食。
对于这两个对乞食的人家有所拣择的尊者,大居士维摩诘都劈头盖脸教训了一顿,批评他们心不平等,才有贫富的区别。学佛,就是要解决有所对的二元相对的种种概念,只有彻底没有了二元对立,才能够谈得上智慧。
而维摩诘的智慧,也只有文殊菩萨能够应对,所以,即便有那么多佛的弟子,也只有文殊菩萨,能够代表佛去探望生病的维摩诘大居士。
经过维摩诘教训迦叶和须菩提之后,所有的乞食,就不能挑挑拣拣了,只能沿路经过不论贫富的七户人家中去乞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