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最后一世:心、目的概念
阿难对于佛陀所提出的,“心目何所在”,这个问题,潜意识中感觉到可能并不是那么简单。
于是他在回答的时候,不但把所有众生都拉来陪绑,甚至还挑战性地把释迦牟尼佛也拉了进来,他回答说:
“佛啊!据我所知,一切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众生,不管是十种异生中的那一个,全部都有一个识心在身体里头;而我所能够看到的眼睛,就连佛也是一样,你的犹如青色莲花一样的眼睛也都是在你的脸上。因此我说:作为眼睛这样的根,这样的器官,存在于我的脸上,而我的心则在我的身体内部。”
在阿难地回答中,所有的众生,心都在身体内部,而眼睛都在脸上,这不对吗?谁敢说我的眼睛在桌子上,在空中,反正就是不在我的脸上?!
是我的心,那当然只能属于我,而属于我的,必然不会离开我,况且是我的心呢,当然就在我的身体里喽。
这样看起来,阿难的回答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佛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大很深的坑,这个坑,可以装下所有的众生。
这个坑就是:心、目的概念。
首先,心和目这种概念,在佛的究竟意义上的见地中,仅仅是个名词而已,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心和所谓的目。
如来说心,即非心,是名心;如来说目,即非目,是名目。
在佛的究竟意义上的心和目,不存在任何的实法,只是为了方面交流和沟通,而说有心存在,有目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佛的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用回答,直接棒喝喝茶去即可。
可是阿难并不明白这个道理,而佛也不指望阿难明白了这个道理,因此,在佛的这个问题中,是假设了这个名词概念所对应的存在,看看阿难是否在降低了要求的情况下,跟得上来。
可从阿难地回答中,可以非常明确的知道,阿难真的是差得很远,他直接把心和眼睛当成了活生生的人体结构的一部分。
因此,他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会,直接回答了眼睛在脸上,心在身体内。也就是说,在阿难的实际中,他对心恰恰是最迷糊的,他那么多年的多闻,根本一点儿作用都没有发挥出来。
佛听了阿难的回答,暗道:“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小子啥都不知道,我还是得慢慢引导他。”
佛就对阿难说:“阿难,你现在正坐在讲法堂中,那么你说一下,花园树林在那里?”
阿难心想:“佛今天是怎么啦?怎么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刚刚问我眼睛在那里,现在又问我树林在哪里?这么简单的问题,把我当成三岁小孩子了。”
心中虽然这么想,但阿难还是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和佛,以及这么多的大众,现在都在这个精美的精舍讲堂中,这个讲堂位于祗树给孤独园中,那些数目就在精舍讲堂之外。”
佛又问他:“那么,阿难,你在这个精舍中,往外望出去的话,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阿难回答说:“因为我在精舍之中,因此当我向外望去的时候,最先看到的是佛威严的身体,然后看见了各位在座者,然后才看见了精舍外面的树林。”
佛接着问阿难:“阿难,你能够看到树林,到底你是怎么看到的?因为什么才看见的?”
阿难回答说:“当然是因为这个讲堂的窗户打开着,因此我才能坐在讲堂里面,也能远远地看见外面的树林啊!”
经过这几个往来的问答,佛已经彻底清楚了阿难的问题根源,并且已经把坑挖得更深了一些。为了给阿难一些安慰,佛先没有对阿难上述这些答案给与评论,而是伸出手来,在阿难的光头上慈爱地抚摸着。
这个抚摸,隐含的意思,就是阿难的回答我不满意,但是阿难实在是所有众生的代表啊,虽然他们什么都不懂,作为佛,还是要尽量引导他们解脱,不能让他们产生失望自卑的心理。
摩摩顶,安慰安慰,加油啊,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