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融禅师:世寿六十四,僧龄四十一
四祖道信为法融开示,说:“佛诸多法门,都以我人方寸为归宿:无数妙德,总以人心为源泉。”
“一切戒门、定门、慧门,以及各种神通变化,你心都本自具足,都不离你心。人生的一切烦恼业障都本来空寂,世间的一切因果亦皆如梦幻,又哪里有什么三界可跳出?哪里有什么菩提可求觅?”
“人与非人性相上是平等的,虚旷的大道是禁绝思虑的。”
“这样的佛法,你今已悟得,你不再缺少什么,你与佛无殊。除心之外更无别法,你只要任心自在,不必去作什么观心的修行,也不要生起澄静心的妄念。”
“不要生起贪瞋,不要心怀忧愁思虑,坦荡荡无所挂碍,所行纵横自在。”
“不起善恶分别,行住坐卧中所触动的缘境,都是佛的妙用,能快乐无所忧虑,这就是佛。”
法融问:“心既一切具足,那么,什么是佛?什么是心?”
四祖说:“非心不问佛,问佛即是心。”
法融再问:“既不许作观心的修行,那我如何克服心境的生起?”
四祖说:“境本无好坏,好坏起于心;心不乱纷纷,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生起,真心纵横自在。你只要随心自在,自然会荡荡无碍。这就是所谓常住法身。我受三祖僧璨大师顿教法门,今传付给你。”
四祖以此山为道场,开禅门,传心法。并告诉法融:“日后自会有五位通人达士,相继来你这里受教,绍你玄化,续你法脉。”
四祖把法传给法融之后,仍回双峰山,安度晚年。
法融自此大开法门,广济众生,法席颇盛。唐永徽年间(公元六五〇至六五五年),法融师徒缺少粮食,为饥饿所困。法融去丹阳化缘,在离山八十里的地方,化得米一石八斗,亲自背负,朝去暮归,供养了三百僧众。
永徽三年(公元六五二年),受当地宰官萧元善礼请,法融在建初寺讲《大品般若经》,听者云集。当讲到〈灭静品》时,大地为之震动。讲经完毕,仍归牛头山居住。
显庆元年(公元六五六年),宰官萧元善力请法融禅师出山,住建初寺。
法融婉言推辞而无济于事,即把法印传给入室大弟子智岩,叮嘱他次第相传。
临下山时,对徒众说:“我法既得传人,我将不再来此山了。”
徒儿们听师父这样说话,都悲叹不已。据说,当时山上鸟兽亦发出哀号之声,历经一个多月而不止。
法融所居庵前有四棵大桐树,在仲夏季节树木葱龙之时,忽现出秋天萧瑟的气象,枯叶飘零,此乃不祥之兆。
后法融禅师果然在次年,丁巳岁闰正月二十三日,在建初寺圆寂。世寿六十四,僧龄四十一。
正月二十七日葬于鸡笼山,前来送葬者多达万余人。其牛头山旧居,金源虎咆泉、锡杖泉以及金龟等池和其禅坐的石室,现今都还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