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法显的故事:石头纹丝不动,人们都叫它“金刚座”
(接上文)
只见,贝多树周围有一圈青砖砌成的围墙,树下有一块大石,顶平周圆。
石块呈紫白色,万物不能摧,其上端露出地面,下端立在地之中心金轮之上,任凭山摇地震,这块石头纹丝不动,所以人们都叫它金刚座。
求恕接过求诃的话题,说道:“释迎牟尼佛到了贝多树下后,在金刚座上铺下吉祥草,然后背西面东而坐……”
“得道成了正觉。”道整接口道。
“不,在还未得道时,魔王前来扰乱释迦牟尼佛的心志。魔王自己从南面逼近释迦牟尼佛,又派出三个窈窕美女从北面来倒诱释迦牟尼佛。”
“佛陀用怎样的手段对付他们?”道整等不及地追问道。
“释迦牟尼佛微微一笑,用手指指着地,只听得上至天实,下至地狱,有六种震动,声音绝响,惊人耳目。这时魔王无力地退逃,三个窈窕美女一下子变成了三个丑陋的老太婆,退散而去。”
“佛陀终于可以得道了。”道整喘出一口气。
“佛陀在此得了道,这贝多树就该称为菩提树了,这围墙之中也就成了菩提场了。”法显猜测地说道。
“正是,天竺人都是这样叫的。时间长了,将来人们只知道有菩提树,而不知有贝多树了。”求恕答道。
菩提是梵语,意思就是“觉悟”。
“释迎牟尼佛成佛以后,在座位上继续入定七天。他起身后,又在菩提树北散步七天,由东而西,又由西而东,往来不止。随着他的足迹,地上就生出莲花。直到现在,莲花的痕迹还留在地上。”
求恕说着,便把地上的花纹指给法显和道整看。
在菩提树的西边,有一座大精舍,前面有一块奇异的石头,青色,有各色的纹理。从求恕那里,法显和道整知道了,这一块青石是帝释天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佛建造的七宝台,佛陀坐在上面沉思了七天,身上放出神异的光圈。
星移月转,光阴流逝,七宝台变成眼前的这一块石头。
向东南方向望去,有几座搭,最靠近尼连禅河的那座塔,记载了一群商人供养佛陀炒麦粉和蜂蜜的事迹。
释迦牟尼佛出定之后,来到河边,想找点水喝,吃点东西。这时正好有一群商人路经此地,见释迦牟尼佛头上笼罩着彩色的光环,知道他一定是一个圣人,就问他在找什么。
释迦牟尼佛说他在找有什么可吃的植物,于是商人们就拿出了自己的炒麦粉和蜂蜜,供养给佛。
释迦车尼佛接受了商人们的供养,但他手中没有容器来盛装炒麦粉和蜂蜜,于是他左顾右看,寻找容器。
这时候,四天王从四方向这里聚来,手里都拿着金钵。释迎牟尼佛认为出家人不应该使用这样的东西,就既不出声,也不接受。
四天王又换了银钵,又换了琉璃、玛瑙、赤珠等制的钵,释迦牟尼佛始终不接受。
最后,四天王又拿来了青紫色牛透明状的石钵,释迦牟尼佛这才接受了石钵。
石钵有四个,而释迦牟尼佛只需要一个,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天王失望,他把四个石钵统统收下,依次迭起,然后运用神力,用力一压,四个钵就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是,佛钵的外面有四条边。
在弗楼沙国,法显在佛钵寺曾经见过有四条边的佛钵,那是一件神异得令人不可思议的宝物。
塔旁边不远处,有一片名叫尼拘律树的林子,林中有一块淡色的方石。释迦牟尼佛面郭东坐在方石上,这时,大梵天王自天而降,在释迎牟尼佛的面前恳请他对世人宣讲佛教教义。
这块地方就是“劝佛转妙法轮处”。
最靠近菩提道场的一座塔,是佛陀度迦叶兄弟师徒千人的地方。
迎叶三兄弟,老大叫优楼频罗迎叶,老二叫那迦叶,老三叫伽耶迦叶。迦叶三兄弟原先为拜火教。
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迦叶的弟子们就向迦叶三兄弟请求,去接受佛的教导。
老大优楼频罗迦叶不仅同意弟子们去,而且他自己也要与弟子们一起到佛那里去改邪归正。佛告诚他们,要像样地做一个人,要永远离开邪门外道,就要脱去身上穿着的兽皮,扔掉祭祀火的各种用具。
优楼频罗迦叶和他的徒众就照佛所说的话做了,他们把兽皮和祭火用具全部抛进尼连禅河里,表示他们改邪归正的决心不变。
优楼频罗迦叶的两个弟弟,见河的上游漂来兽皮和祭火用具,便知道哥哥已饭依佛教。
于是他们也像哥哥一样,脱去了兽皮,抛弃了祭火用具,追随哥争,一同饭依佛教,修习消净无欲之行。
在释迦牟尼佛得道的地方,附近有三座寺院。寺院裹僧众顶礼皈依,花香供养,昼夜燃灯,自有一种起坐威仪,戒律法度。
经法显打听,得知这些都是从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一直沿袭到今天的。
法显不由地赞叹道:“菩提道场,古风犹存!”
明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