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法显的故事:“佛陀在世时,就特别关照我们国家”
(接上文)
在摩头罗国的街道上,法显和道整遇到一位老人,道整说道:“我二人由汉地至此,路经许多国家,从未见到像贵国那样,民风淳朴,百姓乐业。”
老人便得意地接口道:“是啊,老夫虽然平生未出过远门,但听到不少过路人都这样说。佛陀在世时就特别关照我们国家,所以国王供养佛陀、供养僧众都是很恭敬的。”
“从佛陀在世直到现在,每一代国王供养僧众还要脱去王冠,有僧众在场,国王只能在地上铺一块毡子,坐在地上。国王如此,百姓岂能不尽心尽力避恶向善?”
法显道:“施主所言极是,此正合我们汉地的一句话,叫作’上为之,下效之’。”
摩头罗国遗风犹存,很让法显和道整赞叹。
上自国王,下至百姓,仿佛都有一种善良的品性,生活在这个国度里,就好像生活在极乐世界里一样。法显和道整,尤其是道整,都想留居在这里,不再前行,也不回返。
这里的寺院,为僧人所用的田宅、园圃等等,都是摩头罗国历代国王布施的;众僧的被褥、饮食、衣服也从来没有匮乏过,这些都是由国内的居士和百姓布施的。
僧人衣食住行的条件好,但寺院的戒律规矩却极严。
法显和道整刚到,就去国内最大的寺院舍利弗寺挂单住宿。还未进寺门,就见里面出来两个知客僧,帮法显、道整背行包,担衣钵。安顿下来之后,又替两人打洗脚水,涂抹脚油,送吃的喝的,一切都是井并有条,有规有矩的。
让法显吃惊的是在晚上睡觉之前,来了一个知客僧,进门致礼后便问法显和道整的“腊数”。
腊数就是夏坐的次数,因为夏坐既叫坐夏,也叫坐腊。每一个僧徒,依照佛的教诫,每年都要坐夏一次,所以问了一个僧人的腊数,便能知道这个僧人出家时间的长短,也就知道这个僧人的资格深浅。
法显和道整并不知道知客僧的用意,便把自己的腊数告诉了知客僧。
法显自幼出家,其腊数是道整远远不能相比的。结果知客僧将法显和道整安排在两处睡觉,两处的房舍差别很大。
第二天,法显问知客僧,同是佛门弟子,为何有这样的等级差别。
知客僧恭恭敬敬地回答说,这是摩头罗国寺院的规矩。的确,这么严谨的规矩,法显和道整还从未遇到过。
法显、道整住在舍利弗寺,寺中有许多塔,最大一塔就是舍利弗塔。以塔起院,最大一院也是舍利弗院。
舍利弗原是婆罗门教的一个大学者,有一天,他在路上遇见了一个名叫马胜的比丘在托钵行乞,舍利弗见他容貌威仪,不同几人,便问他向何人学道,教义如何。马胜比丘便念了一首偈: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舍利弗听了这首偈,很是喜欢,又问大沙门是谁,马胜比丘便说出了释迦牟尼佛的名字。舍利弗回去向他的朋友目键连说了,于是两个人便一起皈依了佛,后来又都成了释迦牟尼佛最亲近的弟子。
这个故事,法显早就熟悉,但是,法显不明白的是,舍利弗寺中的僧人,并不是全都供养舍利弗塔。
一段时间下来,法显就发现,寺僧各有供养之塔,每到供养之时,众僧分头而去,各供各的。看似纷乱,其实极有秩序规则。
法显和道整在摩头罗国住了十多天,便想继续向东南而去,据说僧伽施国离此地不过一百多里路程。但两人又听说过两天就是八月十五,寺院要举行说法大会,会后要供养寺院诸塔,又有种种布施,于是两人打算过了八月十五再启程。
十五这天,舍利弗寺极其热闹,善男信女,祈福之家,纷至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