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法显的故事:“如来本生塔,如来涅槃塔”

时间:2024-03-06

高僧法显的故事:“如来本生塔,如来涅槃塔”

(接上文)

迦毘罗卫城是释迦牟尼佛的出生地,在迦毘罗卫城东面不远的拘尸那揭罗城,则是释迦牟尼佛的涅槃地。

迦毘罗卫城在祇园精舍的东面。

法显和道整上了路,祇园精舍的僧人们将他俩送出一里路,然后施礼作别。

施曼向法显介绍了路上的情况,让法显心惊的是越向东行,人烟越稀少,而猛兽越多。

法显意在求法,不在舍身饲兽。果然,上路后的第一天夜晚,法显和道整就难以成寐。野兽的夜嘷令人毛骨使然,黑黝黝的野地里不时地浮现出两颗鬼火似的兽眼,在瞪着法显和道整,若不是道整燃起的一堆筹火,那些野兽也许早就不客气地走了上来。

法显睡了前半夜,道整睡了后半夜,而野兽等了一整夜。

第二天上午,法显和道整上路不久,就见到极远的地平线上有一座大塔,塔周围隐约可见一些房舍。

两人后悔昨天少走了几步路,弄得一夜不得安宁。

不久,遇到一个农夫,法显问:“施主,请问前面那是何搭?”

农夫行色匆匆,走过头才抛下一句话:“如来本生塔,如来涅槃塔。”

两人一听,觉得奇怪,怎么这路程并不远啊。

走进村子一打听,法显和道整才知道误会了。

高僧法显的故事:“如来本生塔,如来涅槃塔”

这里在佛陀时代是一个城邑,叫都维,是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就已成佛的迦叶佛的诞生地和涅槃地。

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之前已有六佛,前六佛加上释迦牟尼佛,称为过去七佛。

那座最大的塔是迦叶佛的舍利塔。

农夫讲的“如来”,指的是迦叶佛。如来是佛号,“如实道来”的意思,是佛的异名,所以释迦牟尼佛,可以称作释迦牟尼如来;迦叶佛,也可以称作迦叶如来。

法显和道整挂在嘴上的如来,习惯上就是指释迦牟尼如来,并且他们追寻的也是释迦牟尼佛的踪迹,无怪乎农夫的一句答语,就让他们误会了。

过了都维,又遇两塔,一是拘留奏佛塔,一是拘那含牟尼佛塔。两佛都是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成佛的,与都维的迦叶佛并称为过去三佛。

道整说:“法显师兄,过去三佛的舍利塔看来已很少有人供养了。”

“你怎么知道的?”

道整说:“无人打扫嘛,垃圾成堆了。”

“听施曼法师说,佛的从弟提婆达多在祇园精舍下了地狱之后,他的门徒并不服气。提婆达多门徒这一派人就是专门供养过去三佛,不供养释迦牟尼佛。施曼还说,这一派人代代相传,至今仍有,只是人数极少罢了。天竺诸国,过去三佛的遗迹肯定不少,少数几个提婆达多派僧人如何供养得过来。”法显不无推测地说。

高僧法显的故事:“如来本生塔,如来涅槃塔”

道整走着走着,突然又想起一个话题,便问法显道:“释迦牟尼成佛之前……不,出家之前,听人说,他还是一个王子呢,王子出家,在我们汉地可从来没有过这种事,荣华富贵不享受,却要出家受苦受累。做了王子干什么还要出家呢?”

“这么说,如果你是王子,就不会出家喽。”

道整急忙否定,“不!不!我只不过是说说而已,不落实到自己身上的。”

“释迎牟尼佛的真名是悉达多,姓乔达摩。牟尼是圣人的意思,他是释迦族的圣人,所以叫释迦牟尼。他的父亲净饭王是迦毘罗卫国的国王,母亲是摩耶。摩耶夫人生产前,依据这里的风俗,要回娘家去,结果摩耶夫人走到蓝毘尼园时,在树下生了释迦牟尼佛。”

道整道:“蓝毘尼园我们一定要去,应该离迦毘罗卫城不远。”

“摩耶夫人产后不久便去世了,佛由他的姨母波闍波提夫人养育长大。释迦牟尼佛从小就跟婆罗门的学者学习,知识很广博。净饭王见他天资聪慧,便准备让他继承王位。”

道又道:“他为什么不继承王位呢?”

“释迎牟尼佛好沉思,世间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都会让他想好一阵子。譬如说,田里辛苦耕作的农民,挨着鞭打还负重拖犁的牛,蛇虫鸟兽弱肉强食的情景,还有生老病死,欺诈狡猾等等。这些事情,说到底,只让他想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脱人世间的种种痛苦。”

“婆罗门的学问不能帮他解决问题,未来的王位和权力也不能帮他解决问题,于是他就不准备继承王位,打算出家。”

高僧法显的故事:“如来本生塔,如来涅槃塔”

道整道:“他父亲是有权有势的国王,必定会想一切办法,不让儿子出家。”

“是的。国王想了一个办法,阻止儿子出家。在释迦牟尼佛十六岁时,净饭王为他娶了邻国王女,还生了一个儿子,就是我们在摩头罗国的舍利弗寺见过的。”

道整经法显一提,立即回想起来,说:“小沙弥供养的对象。”

“终于有一天,夜深人静之时,释迎牟尼佛出城去,到森林中,削髮换衣,成了修道人。”

“以后呢?”

“国王百般劝说无效,只好在亲族中选派了五个人做他的随从。这五个人是侨陈如、跋提、跋波、摩诃男和阿说示。释迦牟尼佛四处求道,最后还做了苦行僧,都没能解决他的问题。他终于悟到了苦行是无益的,于是他去尼连禅河沐浴。”

“洗去六年的积垢,又喝了一个牧羊女供养的羊奶,这才恢复了力气。五个随从见他放弃了苦行,以为他也放弃了信心,便离他而去。”

“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走到一棵菩提树下,铺上了吉祥草,面向东方凿腿而坐,发誓说,如果证不到无上正觉,宁可死,也不起身。终于在一个夜里,他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的觉悟,成了佛陀。”

道整叹道:“这真不容易。不知我们这次来佛的故乡,还能不能见到这些圣迹?”

“施曼说过,佛有四处地方被确定是最重要的,应该都还在。”

道整问道:“那四处地方?”

“佛成道处,佛转法轮处,佛说法论议伏九十六种外道处,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而下来处。”

道整疑道:“怎么没有佛涅槃处?”

“施曼所说四处,与我听说的四处也有些不同。另一说四处是佛生处,佛得道处,佛转法轮处和佛涅槃处。”

道整笑道:“这样说来就对了,两种说法加在一起,四处就成了六处。这六处地方最为重要,我们既然已由汉地走到天竺,不妨走遍这六处地方,这才算不负我们的苦心和苦行。”

“到目前为止,我们才走到两处,还有四处待去呢。”

道整叫道:“瞧,师兄,到了,也许又到了一处。”法显举目望去,远处的确是一座城。

进了城,法显和道整才感到十分惊讶,好大一座城,却几乎是一座空城。

明日更新。

高僧法显的故事:“如来本生塔,如来涅槃塔”

RECENT POSTS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微笑,气质会越来越好 爱笑的人,无论是放声大笑,还是梨涡浅笑,都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甜美。 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就都乱了。 爱笑的人,独有自己的一份气质,这份气质逾越年龄、...
2025-06-24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 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 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
2025-06-24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人生在世,业力无处不在。嘴能造业,也能积福。 嘴上喊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命运一定悲苦;嘴上有德的人,善缘会越广,人生自然越来越顺利。 千万不要因为说话,无意间漏掉了自己的福气。...
2025-06-24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何为上供 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 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 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 尤其...
2025-06-24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很多游客来到寺院, 都会对师父们和居士们 穿着的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公众号后台也常常会收到 一些已经皈依三宝, 或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 居士们这样的问题: 师父们和居士们所...
2025-06-20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普佛 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 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 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 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德智慧、...
2025-06-20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现象,因果法则早已深入人心。 但在肉眼看不见的层面,人们对于因果是否存在则动摇起来。 有些人颇为聪明地...
2025-06-12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 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
2025-06-12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真就能吃苦的人特别能吃苦?” 周围空荡荡的工位让小红分外不快 “你看看隔壁小明!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懂事!” 看着儿子空白...
2025-06-11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佛珠”,即“念珠”,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 佛...
2025-06-11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