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法显的故事:僧众又陷绝境,佛再次伸出援助之手
(接上文)
新头河弯弯曲曲地流淌着,顺着山岭,由东北向西南。
一条倚崖傍水的羊肠小道上上下下地延伸着,也顺着山岭,由东北向西南。
这条通道叫陀历道,以惊险难行而着名。
其实,法显自从过了葱岭就已进入了陀历道。陀历道的前一段由于山势不险,河水不大,还不算很难走。陀历国正好在陀历道的中间,过了陀历国,这路就越走越窄,越走越险,最后几乎就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起初,路的一边是临之目眩的深沟,沟底是千折百回的急湍,一块块大大小小的圆石,参差错落地布满河道。另一边是陡峭的悬崖,垂直而上有千仞之高。
一尺余宽的石路简直就是从垂崖上开凿出来的,稍不当心,裸露的手臂,或者肩膀,或者小腿,就会在崖石上刮出血来;若脚步不稳,或者天湿路滑,那就会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了。
法显等人终于走到了路的尽头。
前面完全是绝壁。
石壁上凿有石洞,石洞分上下两排,上面一排石洞能伸手进去,当作把手;下面一排石洞能伸进前半足,当作石阶。
行脚僧们像壁虎一般,全身紧紧地贴在石壁之上,慢慢地向前移动,举手投足之间,充满着十二万分的危险。
爬过石壁,只有不大的一块平地可供歇脚。过了歇脚处,前面又是石壁!
幸好,这一块石壁上有古老的栈道,不过,这栈道是最简陋的,也是最危险的。
石壁上凿有方洞,方洞上挥着方石柱,三分之一在洞里,三分之二露在外面。说它简陋,是因为从石壁里横出的石柱上,没有铺上一块石板或木板;说它危险,是因为栈道的年代很久远,那些石柱有的已经分化断裂。
众僧手拉手,从一根石柱上跨到另一根石柱上。
宝云在前面开路,每向前跨一步,都要用脚重重地踩一下,试探一下;而跟在后面的人每走一步,都是轻轻地落脚,生怕自己踩断石柱。
这一段悬空石梯整整有七百级。
众僧小心翼翼地走完了石梯路,紧张得冒出一身冷汗,大家正想喘一口气,只听得一人叫道:“你们看!”
众僧抬起头来,不由地全部发出惊异的叫声来,“啊—”
众僧看到的是,前面还是垂直不可攀越的石壁!
这次石壁上完全没有路。一根晃晃悠悠的绳索从此岸横到对岸,对岸也是一片壁。
两岸的绳索处只能容一人站立。
两岸相去约八十步。
绳索飞越新头河,绳索下是奔腾呼啸的河水,流水冲击着河里的巨石,激起白色的水花。众僧全都感到心寒了。大家心里非常清楚,这是一条独一无二的道路,即使退回去也找不到别的岔路。
法显望着悬在空中的索,心里想着:“论年岁,人中数我最大,如果我没有信心爬过去,必然对大家的心理都有影响;如果我能过去,那么他们也都能过去。但是,光靠手脚的力量我是绝对到不了对岸的,怎么办?”
法显心里这样问自己,同时,也用一双询问的眼睛扫着众人。
僧景、慧应沉默不语。
慧达道:“若能将腰吊在索上,然后靠两只手攀过去,也许会轻松一些,也安全一些。攀不动时,可挂在绳索上休息片刻。”
法显赞许道:“这个办法甚好!”
慧景问道:“我们用什么来捆住腰?我们没带绳来。”
慧应分明在埋怨弥勒寺的住持,“为何当初在弥勒寺时,他不告诉一声,好让我们有一个准备?”
宝云嘻笑着提议:“此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除了我们这一群和尚,更无人迹。我们为赶路之计,不若脱尽了衣服,用衣服结成绳,或许可行。”
道整比别人想得更细密,“光着身子过河倒也无妨,只是过了河去,绳又可变成衣服,但这些行李怎么办?以后的吃用怎么办?若把行李也绑在身上,还需多少绳子呢?”
法显的头脑渐渐地清晰起来。
他又想到了敦煌千佛洞的佛像,想到了在大漠流沙的绝境中,佛给了他智慧,这智慧是在一刹那间实现的。
如今,法显和僧众又陷绝境,法显预感到佛又要伸出援助之手,又要给法显以智慧的佛光。
法显看到了枝枝蔓蔓挂在岩石上的藤条,心中一亮,喊道:“有办法了!”
慧景、道整问道:“有什么办法?”
慧应和僧景也站起身来,用询问的眼光看着法显。说实在的,他们也不想走危险艰难的回头路,更不想一辈子就留在这条河边。
“诸位法师,那岩石上的藤条极多,我们去探了来,然后在绳索上编成一个套在绳中的环,要结实。再用藤条结成一长绳,绑在环上,一头留在此岸,一头由第一个渡河的人带到彼岸。余下的东西和人,都可以由此牵拉过河,每过一人,此岸便可将空环拉回来。”
法显说完,已看见僧景和慧应的脸上没了愁容,有了笑意。
宝云又是嘻嘻一笑,道:“不必赤身裸体丢人现眼了。”
宝云、慧达等人去岩石上採藤条了。不一会儿,众僧结的结,编的编,完成了准备工作。
宝云还多编了两个藤圈。人钻进藤圈,一个在背部,一个在臀部,一个在腿下,极为安全,也较舒服。
慧景只用一个藤圈,钻了进去,试试结不结实,然后就用双手一前一后地攀着绳索,向对岸慢慢地移了过去。
终于成功了。
慧景在对岸摆着手,众僧兴奋极了,感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愉快过。
过了河,翻过一座不高的山岗,眼前出现一片农家的乐园。
明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