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玄奘传:他病好之后,把《心经》教给了玄奘
玄奘在四川求学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浑身长满了恶疮的病人,僵卧在路边,奄奄一息。
于是,玄奘大生慈悲之心,把他抬到了庙里,帮他治病,并且悉心照料他。这个病人会《心经》,他病好了之后,就把这部《心经》教给了玄奘。
不曾料想,就是这部《心经》,在玄奘的西行旅途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帮他驱除了心灵上的畏惧。
玄奘进入莫贺延碛大沙漠之后,这里虽然再也没有守卫,也不可能有人去捉拿玄奘,但是这个环境却更加险恶。
根据史书记载,玄奘在走了一百多里以后,忽然发觉迷路了。
在沙漠里迷路是很正常的,因为没有沿途参照物,唯有仰观星象,靠天吃饭。
沙漠的气候又是多变的,经常会看不到天上的星辰。再加上沙漠的地貌变幻不定,一阵狂风就会把原来的沙丘变成平地,或者把原来一个坑坑洼洼的谷地变成几十米高的沙丘。
所以,玄奘在这里迷了路之后,心里非常急躁。
然而祸不单行,正当他火急火燎,准备从马背上解下皮囊喝水的时候,一失手把整个皮囊都打翻了。
这个结果可想而知,皮囊里的水打翻在干旱无比的沙漠里之后,流失的速度肯定比水银泻地还快,一下子就被沙子给吸干了。
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玄奘只剩下一个活命的办法,那就是“原路返回”。他只能回到离这里一百多里远的第四烽,再去找王伯陇帮忙。如果佛祖保佑一切顺利,不再出现任何意外情况的话,那就是一天一夜或者两天的路程。
能走回去,总比渴死在沙漠里强。
这时候,玄奘也的确违背了他“终不东移一步,以负先心”的誓言,决定往东走了。
然而玄奘对于佛教的虔诚毕竟不是普通人能比拟的,就在他向着东方走出十多里地以后,又后悔了,他想到了自己曾经立下的誓言,他不断地问自己:“我是因为什么来到这儿的?”
想着想着,履行誓言的念头逐渐占了上风,他再次下定决心:宁愿向西而死,绝不往东而生!
于是,玄奘往东折返了十多里以后,又掉转马头,继续坚定地往西走去。
要知道,在既找不到水源又迷了路的情况下,如果还要继续往沙漠深处走的话,基本上就等于把自己的性命托付给了上天。
玄奘此刻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准备凭着自己的一腔诚心,闯过这一难关,万一失败,求仁得仁,也毫无所怨。
僧人在遇到苦难的时候,往往会念诵观音名号,玄奘当然也不例外。
当时周围全是一眼望不到头的黄色流沙,人鸟俱绝。
更可怕的是白天常常会遇到沙尘暴,这个时候,被狂风席卷的黄沙就会像下雨一样漫天飞舞,让人无法喘息。
而到了晚上,乌黑一片的沙漠里面,好像有很多妖魔鬼怪在举火点灯,这些灯火就像清晨的星空一样灿烂。这里的“火”应该是磷火,就是人或者动物死去以后,尸体腐烂时分解出磷化氢,并自动燃烧的现象。
然而独自一人处在这样恐怖而恶劣的环境之下的玄奘,心中并无恐惧之感,他可能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彻底“身临绝境”了。
此时的玄奘起码有四天五夜滴水未尽,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大概就快要结束了。极度困乏、再也走不动的他,只能任凭自己躺倒在沙地里,默默地念诵救苦救难观世音的名号……
玄奘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他一方面觉得生命正在渐渐地离自己远去,另一方面,人本身的求生欲望又让他无法彻底放弃。
于是,虔诚的他对菩萨做了一番特别的禀告:
“玄奘我此行不求名声,更不考虑财宝利益,我只是为了追求无上的佛法,菩萨你是应该救苦救难、佑护众生的,我如此艰难困苦,难道菩萨您不知道吗?”
这段乞请词很特别,因为这里面隐隐含着对菩萨的指责,和对菩萨法力的置疑。表面上看来很哀怨,但事实上,这是玄奘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所表明的态度:他把自己完完全全地交付给了佛祖和菩萨。
玄奘就这样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向菩萨诉说着。
到了第五天的夜里,气候出现了变化。原本沙漠里闷热得像蒸笼一样的天气,突然出现了转机,吹来了阵阵凉风,它不仅能使人清醒,还能使疲惫不堪的精神得到改善。
当时的玄奘本来已经由于严重缺水,眼睛几乎看不出东西。但是这阵凉风吹到身上,让他顿时感到清凉爽快,简直如沐寒冰,视力也渐渐恢复。
而一直跟随着他的那匹久经严酷环境考验的识途老马,原本一直奄奄一息地趴在他旁边,这个时候居然也站了起来。
此时此刻,沐浴在阵阵凉风中的玄奘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安静地睡一会儿了。在他睡得正香的时候,做了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