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法显故事:佛门混乱,僧人心忧

时间:2024-03-06

高僧法显故事:佛门混乱,僧人心忧

鸟云密布,天色昏暗。

狂风阵起,枯枝败叶夹带着尘土沙石,在高高低低的地面上东走西窜,不时地打着旋儿

这是没有风向的乱头风。

在通往张掖镇崎岖不平的砂石路上,不时地可以看到散落无序的破损兵器的头盔战衣。远处有不少新起的坟堆,坟上偶有一两根白布条随风飘动,一股凄凉悲惨的象。

这里不久前有过一场战事。

自古逢秋悲寂寥,这正是一个寂寥无比的秋天,也正是公元五世纪的第一个秋天。

这一年是东晋隆安四年,也就是十六国中的后案弘始三年(公元400年)。

昏暗中远远走来五个人,身上穿着的长长的衣袍狂风吹得忽上忽下,忽前忽后,他们步履沉重蹒跚,显得十分疲乏。

高僧法显故事:佛门混乱,僧人心忧

“佛—陀——慈— 悲。”其中一人拖着长音诵念着。

“普——济—众—生。”有几人跟着诵念。

不知他们是在为死去的战士和灵魂而荐,还是在向佛求助,帮他们走完这一天最后的路程,也许两者气而有之。

独有第一个人沉默不语,只顾走路。看起来他有六十岁上下,双眼炯炯有神,尽管岁月已在他的额头眼角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眉宇之间隐隐地透露出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神气。

此人就是法显。

其余四人是他的同学,慧景、道整、慧应和慧嵬。十多年前,法显还在山西平阳参学佛法时,就常与慧景、道整等人辩论戒律问题。

原来公元四世纪时,汉地佛教发展非常迅速,入寺僧人剧增,寺院佛塔也如雨后春笋,在中国各地纷纷出现。师徒数百人,同居一寺,其中免不了要生出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

高僧法显故事:佛门混乱,僧人心忧

僧人人数多了,也免不了混进一些心地并不怎么善良的小人,所以寺院附近也常有一些偷鸡摸狗、惹是生非的事情发生。

佛门混乱,僧人心忧。一些德高望重、学养较深的高僧根据直觉和经验,制定了较简单的寺院纪律和规范,以此来约束僧众的行为。

当时有一位法号道安的高僧名声较大,他在襄阳檀溪寺制定了三条戒律:一是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是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三是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当时天下寺舍普遍遵行。

住在长安的一个外方僧人,叫曼摩持,他译了一本由西域带来的佛经,叫《十诵戒本》。另一个外方僧人竺佛念则译出了《毘奈耶律》。这两本佛经专论佛教戒律,在当时影响较大。

法显从这些戒律中得到启发,但又感到不满足。

“既然经法戒律可由西域传来汉地,何不能经西域去天竺寻求戒律?”法显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同学慧景、道整、慧应和慧嵬听,颇得同学们的赞许,于是五个人就抱着这样的信念上了路。

高僧法显故事:佛门混乱,僧人心忧

天竺是印度的古称,从中国到天竺,路远得无法用言辞来形容。

他们在路上停停走走,已用去一年时间。

他们走过长安,走过乾归国,走过耨植国,如今已走近张掖镇。夜幕低垂,风力已弱。从早晨走到傍晚,法显一行只吃了一点干粮,喝过几口水。

五人之中,法显年龄最长,道整和慧应、慧嵬年龄相近,约在四、五十岁之间,慧景最小,不足而立之年。

法显感到很疲劳了,他盼望着老天爷能慷慨地赐下几滴雨水。

拖着疲惫的脚步,踏在荒凉的野地上,使法显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长安。

西行求法,长安是第一站。

高僧法显故事:佛门混乱,僧人心忧

长安是西汉故都,西陲重镇,东晋时十六国中的前秦、后秦都以此城为都,历代人文荟萃,物产凑聚,实在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地方。

法显等人到长安时,正值后秦皇帝姚兴在位。

五年前,姚兴调兵遣将,巧用计谋,一战击败了军事实力远胜自己的秦主苻登,斩下了苻登的头,自己登上了皇帝的龙座。

高兴之下,姚兴又感到自己在战场上过于残忍,损了不少阴德,现在极有必要行些善事,积些“善德”,于是极力祟奉佛教。

有上行,便有下效,一时间,长安寺院中香火极盛,百姓排着队儿拜佛布施。寺院里多了不少外方来的挂单和尚,街头上也常能见到许多提着鉢杖的云游僧人。

法显等人也在其中,但法显和一般的游僧人不同,他想的是如何见到曼摩持或竺佛念,如何与他们交流思想,并向他们讨教和了解天竺国佛教律藏的情况。

高僧法显故事:佛门混乱,僧人心忧

律藏是佛教经典“三藏”中的一藏,里面谈的都是佛教戒律问题,梵语叫做毘奈耶藏,它与“经藏”和“论藏”合称为“三藏”。

“中土所传经法,得之于西域诸国;西域诸国所传经法,得之于天竺国。如今经法虽传,戒律未关,而我辈所译戒律,自当为补中土佛教之未备,然译文所本,亦非得之于天竺,乃展转得之于西域诸国也。……”

法显十分清楚地记得一年前曼摩持所说的话。

“与其求经于西域诸国,不如直接求经于天竺;与其求得两三部戒律,不如多多益善,遍求佛国之戒律。”当时法显言辞坚决,曼摩持听了以后,脸上也露出了钦佩的神色。

然而现在连张掖镇都还没有走到,人就感到疲惫不堪。

高僧法显故事:佛门混乱,僧人心忧

走在最后的慧嵬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说:“还远着呢!歇脚吧。”大伙儿都默不作声,脚步未曾放慢。

乌云似乎正渐渐散去,西边天际的残阳透过云块间的缝隙,把最后一抹夕照投射在苍苍凉凉的山冈之上。

这一线光亮给行路人带来了一阵不小的喜悦。

“法显师兄,那边有一个塔尖!”紧跟在法显身后的慧景惊喜地叫道。

远处有一座不高的山冈,远离山冈之后的地方确有一座佛塔,佛塔所在的地方正是张掖镇。众人不由地加快脚步,朝山冈方向走去。

高僧法显故事:佛门混乱,僧人心忧

RECENT POSTS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微笑,气质会越来越好 爱笑的人,无论是放声大笑,还是梨涡浅笑,都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甜美。 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就都乱了。 爱笑的人,独有自己的一份气质,这份气质逾越年龄、...
2025-06-24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 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 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
2025-06-24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人生在世,业力无处不在。嘴能造业,也能积福。 嘴上喊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命运一定悲苦;嘴上有德的人,善缘会越广,人生自然越来越顺利。 千万不要因为说话,无意间漏掉了自己的福气。...
2025-06-24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何为上供 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 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 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 尤其...
2025-06-24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很多游客来到寺院, 都会对师父们和居士们 穿着的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公众号后台也常常会收到 一些已经皈依三宝, 或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 居士们这样的问题: 师父们和居士们所...
2025-06-20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普佛 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 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 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 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德智慧、...
2025-06-20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现象,因果法则早已深入人心。 但在肉眼看不见的层面,人们对于因果是否存在则动摇起来。 有些人颇为聪明地...
2025-06-12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 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
2025-06-12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真就能吃苦的人特别能吃苦?” 周围空荡荡的工位让小红分外不快 “你看看隔壁小明!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懂事!” 看着儿子空白...
2025-06-11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佛珠”,即“念珠”,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 佛...
2025-06-11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