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玄奘传:国王听从玄奘的劝告,免去纵火者砍手之刑
玄奘离开碎叶城后,又经过了好几个小国家,然后来到了位于西域中部,信仰拜火教的飒秣建国,这里有用火驱赶佛教僧人的传统。
玄奘在这里会遭到什么样的待遇呢?
玄奘在离开碎叶城后,继续向他的目的地行进,在经过了好几个小国家以后,玄奘的脚步又停留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国家,飒秣建国。
玄奘到达飒秣建国,也就是大致今天撒马尔罕的时候,这个地方正处于鼎盛时期。在那么遥远的一个地方,居然这个城市的内城东门叫作“中国门”。
这里应该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停留之地,可以让玄奘停下他疲劳的脚步,调整他远途跋涉后疲惫的身心。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飒秣建国虽然很强盛,又有那么多异方宝物,出产骏马和勇士,周围各国都要向他学习,但这个地方从国王到百姓都不信仰佛教。
他们信仰什么呢?“事火为道”,他们跟突厥可汗一样,崇拜的是拜火教,崇拜火、崇拜光明。这里的人都不是佛教徒,有两所寺庙,但却没有僧人居住。
当地有一种非常怪的传统:如果有信仰佛教的僧人到来,住到庙里的话,他们就要放火驱赶你,因为在他们心目当中,佛教是愚暗,于是要放火驱散邪恶。
在这样的情况下,玄奘当然不可能从这个国家那里,得到他一路上几乎已经习惯了的热情接待。当玄奘刚刚到达的时候,国王的接待很简慢,不把他当事。
尽管这样,玄是从突厥王朝的叶护可汗那儿来的,可汗还在自己的军队里找通晓汉语和西域各国语言的人才,让他们一路护送玄奘往前走,所以飒秣建国虽然厉害,但看在叶护可汗的面子上,这个国王还是见了玄奘。
放在今天,玄奘绝对是一个公关高手,他非常善于寻找朋友,更善于化敌为友,善于把一切不利于他求法事业、弘扬佛法的力量,转化成对他的事业有帮助的力量。
在来这儿之前,他处理和突厥叶护可汗的关系就非常成功。叶护可汗原本不信佛教,也是一个拜火教徒,但最终受到玄奘人格的感化,开始支持玄奘,并派人护送他西行。
到了飒秣建国,玄奘利用国王款待自己的大好时机,对这个国王展开了强有力的弘法工作。
最终,飒秣建国国王被感动了,被眼前这位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求法僧的风范、魅力所折服了,国王“欢喜请受斋戒”,待玄奘的态度逐渐变殷切和尊重起来。
尽管玄奘折服了国王,但仍然无法改变飒秣建国整个国家的信仰,而此时的飒秣建国却发生了拜火教徒与佛教徒的冲突。
玄奘巧妙地化了这件事情,这不仅证明了玄奘对国王做的思想工作对佛教的弘扬有好处,也展现了玄奘人格的另一方面:他仅仅是一位僧人,作为一名社会人,他在处理问题、摆脱困境、化解矛盾方面,有着超凡出众的能力。
原来,跟玄奘同道而来还有两位僧人,这两个小师父不像玄奘那样有宗教敏感性,而是按照佛教的老规矩来办事。
他们到了飒秣建国,一看那里有两座庙,就去烧香礼佛,结果被一帮拜火教徒放火驱赶。这两位小师父又惊又怕,赶紧跑来跟玄奘,让他向国王反映这件事件。
前面已提到过,按照拜火教事火的佛法来驱赶僧人,是这个国家的传统习惯,就算国王没有提倡这种行为,最起码也是默许的。
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飒秣建国国王受到了玄奘的感化,所以闻报大怒,下令把放火的人给抓起来,然后国王召集都城的百姓,下令要砍去这个放火人的双手。
这在一向崇尚拜火教的飒秣建国是前所未闻的,估计当时给民众带来的震动的很大的。
在这个时候,一般人也许会认为这是继续推广佛的好机会,至少不会去阻止国王的处置。
但是,宽宏大量的玄奘却没有这样做。
首先,玄奘是虔诚的佛教徒和得道的高僧,这种血淋淋的毁人肢体的刑罚他不会认可。
第二,他有自己的考虑,劝说国王不要对这两个放火的人施以如此严酷的刑罚,将使得在场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佛法的宽宏大量和慈悲为怀,这也是宣扬佛教非常好的机会和方法。
于是,国王听从了玄奘的劝告,免去纵火者砍手之刑,就每人打几棍子,然后赶出都城了事。
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玄奘不劝了,他处理事情是非常有礼有节的,因为同时也要考虑国王的权威,顾及国王举动的象征意义。
况且,他已经做到移风易俗了。由此可见,玄奘在处理这种世俗事务方面是非常精明能的。那么这样的一种处置,带来的是什么效果呢?
自从这件事情以后,国中上下肃然,大家再也不对路过的僧人采取这种放火驱赶的激烈行为,而且开始度僧居寺,就是国王开始剃度僧人,让他们居住在这两座寺庙里。
佛教在里面当然站住脚了,没有人去驱赶僧人,而且剃度僧人,居住到这个寺里面,佛教的住持、僧团在当地扎根了。
明日更新,“人伦的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