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女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出家,45年苦修,称可以与佛祖对话

时间:2024-03-10
终南山女隐士王芝霞:中年顿悟出家,45年苦修,自称可以与佛祖对话

在终南山的一处幽静之地,生活着一位名叫王芝霞的女隐士。她已经度过了90个春秋,却依然身体硬朗,行走如飞。王芝霞面容红润,笑容纯真,双眼清澈透亮,仿佛映射着她内心的宁静与深邃。

王芝霞选择了终南山作为她的隐居之所,这座位于陕西秦岭中段的山峦环绕着白云,山水相依,美景如画。终南山被誉为"草药王国",不仅是珍稀动植物的乐园,更是道教和佛教的发祥圣地。山上点缀着各式各样的奇花异草,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王芝霞已经在终南山隐居了整整45年,这期间她未曾离开过山林一步。她的修行方式包括诵经、念佛、打坐、参禅,与山间的自然和动物为伴。她建了一座小庙,独自在那里修行与冥想,与世隔绝,与心灵对话。

终南山不仅是王芝霞的修行之所,也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隐居或觅胜。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将终南山的美景永远地镌刻在人们心中。

2018年,更有数万人向往终南山,注册成为隐士,追随着王芝霞这样的先贤。在这片山野间,人们寻求着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追求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王芝霞的生活虽然与世隔绝,但她却拥有着健康长寿、内心宁静的幸福。她的修行与坚持,让人们看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理想,也启示着现代人追求内心平静与生活意义的重要性。

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中,人们追求的是快节奏、便捷的生活,然而,城市的钢筋水泥却让人感到束缚和冷漠。

于是在假日,人们纷纷离开城市,走进深山,远离尘嚣,拥抱大自然,让心灵得到解放。

山路蜿蜒曲折,令人遐想无限;山间泥土散发出清新的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人们向往着自然的宁静与和谐,渴望远离喧嚣,与自然为伴。

在这里,日出日落交替,山峰巍峨挺拔,白云飘荡在空中,使人心神舒畅,忘却尘世的烦恼,与自然融为一体。

终南山,成了人们心中的理想世外桃源。

而王芝霞与其他隐士不同,她心怀一片虔诚,追求心灵的宁静,在深山中修行,唯愿斩断世俗的羁绊,寻找内心的平静。

王芝霞,1932年诞生于陕西省长安县。她自幼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候,她常因生病而苦恼,频频啼哭,村里老人都说她是被鬼神缠身。幸好,她家附近有一座寺庙,每当她来到寺庙,奇迹般地,哭声便止。她会双手合十,向佛菩萨深深鞠躬,那时的笑容洋溢着纯真和喜悦。

随着年龄增长,王芝霞表现出与同龄人明显不同的特点。

她热爱阅读佛经,尽管佛经古文难懂,她却对其充满兴趣。寺庙也成了她心灵的净土,只有香烛和佛像的清静空间让她感到平静与安宁,她常常流连忘返。

渐渐地,王芝霞向父母表达了自己想要出家的愿望。

然而,作为农民的父母,并不认为出家是可取的选择。他们劝告她说:“你是那么聪明、那么美丽,应该好好读书,将来嫁个好人家,过上幸福的生活。出家生活孤寂艰辛,你难道不知吗?”在乡村社会,出家被视为不被接受的选择。

为了不让父母受到乡亲们的非议,王芝霞只好暂时放弃了出家的念头,选择了普通的生活,嫁人生子,过着平凡的日子。

尽管如此,她心中对佛法的喜爱和对寺院修行生活的向往依然存在,只是被亲情所阻隔。

在婚后的日常生活中,她像其他普通的家庭妇女一样,默默地承担着相夫教子的责任。

她白天忙碌于田间地头,勤劳地耕作劳作,而夜晚则照顾着孩子,料理家务。

岁月如梭,儿子渐渐长大成人,而她的发丝中也逐渐染上了斑白。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经历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对世间的一切已有了深刻的体会。

在她内心早已埋下的佛法种子日渐生根发芽,她的信念变得愈加坚定。

在某个偶然的机缘下,她来到了香积寺,童年的记忆涌上心头,再次激起了她出家的愿望。

43岁的她决定,已经过了半辈子,是时候追随内心的呼唤,追求心中的佛法了。

于是,她毅然踏上了出家之路,在香积寺剃度为尼,感到心境无比轻松。

在香积寺,她日复一日地打坐、念佛,承担着斋堂的日常工作,平静而安详地度过每一天。

然而,对家人的思念和愧疚却时常萦绕在她心头。她每天都为他们祈祷,祝愿他们平安喜乐。

随着时间的流逝,她觉得自己需要更深的修行,于是决定搬到终南山。

在这个修行圣地,她建起了一个简朴的茅屋,静心修行。

夜晚,她点燃蜡烛,阅读经书,享受着烛光带来的温暖和宁静。

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她几乎不离开自己的茅屋。

即使是儿子的婚礼,她也选择留在终南山,默默地为他祝福。

在终南山度过了45年的苦修生涯后,王芝霞已经高龄85岁,她连续打坐108天,声称自己能够与佛祖对话。

王芝霞的生活极其简朴,她的饮食只有简单的馒头和米饭,常常搭配着咸菜。在夜晚,寒风中只有微弱的烛光闪烁,而她没有任何照明设备。冬天来临时,终南山上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王芝霞只能用塑料布遮挡寒气。

她坚定地决心要效仿古人,认为苦难是最好的老师。她相信,艰苦的环境更能够磨练一个人的心志,使道心更加坚固。

与其他隐士不同的是,王芝霞乐于与人交流,分享她的修行体验。她在山门口放置了一个小板凳,供过路人和游客歇息。她骄傲地向游客们宣称自己已经85岁,并且最长一次连续打坐达到了108天。

每一天的修行,王芝霞都在倾听佛祖的教诲,她认为这些声音来自内心深处,旁人难以理解。游客们称她为“佛门使者”,她借助佛学智慧,独自修行,努力普渡众生。

在清苦的山间生活中,王芝霞逐渐领悟到了内心的宁静。她直率自在,身体健康,即使已经90岁高龄,依然头脑清晰,精神饱满。她始终不断地念诵“阿弥陀佛”,无论是行走、休息、打坐还是睡眠。

王芝霞的修行生涯不同于古代隐士,她并不将隐居视为通往世俗成功的途径,也不同于现代人偶尔隐居以寻求世外桃源。她一心向佛,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身心,45年的苦修之后,她获得了健康的身体和心灵的宁静,这也是她对另一种意义上的修行的追求。

RECENT POSTS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微笑,气质会越来越好 爱笑的人,无论是放声大笑,还是梨涡浅笑,都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甜美。 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就都乱了。 爱笑的人,独有自己的一份气质,这份气质逾越年龄、...
2025-06-24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 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 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
2025-06-24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人生在世,业力无处不在。嘴能造业,也能积福。 嘴上喊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命运一定悲苦;嘴上有德的人,善缘会越广,人生自然越来越顺利。 千万不要因为说话,无意间漏掉了自己的福气。...
2025-06-24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何为上供 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 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 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 尤其...
2025-06-24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很多游客来到寺院, 都会对师父们和居士们 穿着的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公众号后台也常常会收到 一些已经皈依三宝, 或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 居士们这样的问题: 师父们和居士们所...
2025-06-20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普佛 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 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 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 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德智慧、...
2025-06-20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现象,因果法则早已深入人心。 但在肉眼看不见的层面,人们对于因果是否存在则动摇起来。 有些人颇为聪明地...
2025-06-12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 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
2025-06-12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真就能吃苦的人特别能吃苦?” 周围空荡荡的工位让小红分外不快 “你看看隔壁小明!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懂事!” 看着儿子空白...
2025-06-11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佛珠”,即“念珠”,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 佛...
2025-06-11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