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高僧慧可大师:辞别恩师,赶往白马寺
接上文:
次日清晨,慧光辞别恩师,赶往白马寺。
慧光一面赶路,一面想起师父说的关于白马寺的故事,便一点儿也不觉得旅途的劳累了。
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佛寺,大有来历。
据说东汉明帝夜寝南宫,梦见一位身长丈六的金甲神人,项背显现日月宝光,飞绕殿庭。第二天早朝,明帝就把梦中所见的景象对众大臣叙说了一遍,并问他们这是什么征兆。博士傅毅出班奏道:“在遥远的西方有个伟大的神人,他的名字就叫做佛陀,他的形象,正如陛下梦里见到的那样。”
明帝听了,龙颜大悦,便于永平七年(公元六四年)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十多人出使天竺,求取佛法。
当他们行经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正好遇上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当地传教,便礼请二位高僧于永平十年以白马驮载经书、佛像回到洛阳。
汉明帝请二位高僧暂时挂单于鸿胪寺,于次年敕命在洛阳城西阳门外,三里御道之北修建僧院,其形式仿照印度祇园精舍。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所以将此新建僧院命名为“白马寺”。
白马寺内保存有当年摄摩腾、竺法兰亲自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是最早的汉译佛经;另藏有三国时中天竺律学沙门昙摩迦罗所译的《僧祇戒心》,为第一部汉译律典,中国佛教授戒度僧制度也是由此发端的……
慧光想到这里,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风和日丽,天朗气清,鸟儿在高空翱翔。
一路上,慧光心情欢快,脚不停步,一连走了三个时辰,直感到浑身大汗,饥饿难忍,方才在路旁一块石头上坐下休息。
吃罢干粮,身上的汗也渐渐干了,慧光便背起书箱继续赶路。又走了一个多时辰,终于过了洛阳桥,不久便来到白马寺山门前。
慧光向守门沙弥说明了来意,请他向宝琛禅师通报。
过了一会儿,寺内出来一位约三十岁左右的僧人说:“有请。”
慧光随他走入寺内,来到客堂,见宝琛禅师已在等候。
慧光进入客堂,恭敬行礼,向师叔请安后,呈上书信。宝琛禅师弯腰接过书信,连忙说道:“请起,请起!”
慧光应声站起,乘着禅师看信的机会,仔细打量这位师叔。只见他身材魁括,浓眉大眼,方脸关嘴,约有六十来岁,一副豪爽气概。
宝琛禅师看完信,说:“师侄尽管放心,一切由师叔为你安排。你走了一天路,一定又累又饿,用过药石,早点休息吧!”
慧光连声道谢。
宝琛禅师叫来刚才那位慧和法师吩咐了几句,慧和便引领慧光前去用药石。药石过后,天色已晚,便又引着他来到一间寮房前。
慧和打开门,对慧光说:“这是我住的寮房,师父说你刚到此地,不熟悉情况,就将你安排在我的寮房,以便有个照应。”
“那就多有叨扰了。”
当晚,慧光又在宝琛禅师的引领下,拜见了寺主大智禅师。
听了宝琛禅师的介绍,大智禅师对慧光勉励了一番。
第二天,按照宝琛禅师的安排,上午由慧和带领慧光参观白马寺。
白马寺坐北朝南,按南北中轴线依次分布数重殿阁。其中大佛殿高大巍峨,最后排的毘卢阁雄踞高台之上,直耸云霄,古柏参天,清静幽雅。
周围环绕配殿、寮房,自成院落,东西二配殿分别供奉摄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塑像。台基高约二丈,东西长约二十三丈,南北宽约十六七丈,据说当年汉明帝曾在此读书乘凉。
寺的东南,释迦舍利塔巍然高耸,据说兴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六九年),堪称“申国第一搭”。
东南角和西南角的钟鼓楼旁,翠柏森森,青烟袅袅,各有一座用弧形青石镶砌起来的圆形墓塚,东边的一座,墓碑上镌刻着:“汉啓道圆通摄摩腾大师之墓”,西边的一座,墓碑上雕刻着“汉开教总持竺法兰大师之墓”。西南还有两处高大的黄土高台,一方石碑以隶书撰写着:“东汉释道焚经台”。
慧和指着石碑说:
“当年白马寺刚刚落成,就有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向明帝上表,力陈佛教虚诳,意欲与之比试高低。明帝便命令于白马寺山门外筑二高台,道士捧道经登东台,佛教徒捧佛经登西台,用火焚经,以校验真伪。结果道经顷刻化为灰烬,而佛经不燃,且呈现五彩祥光,因此佛教大兴于世。”
参观了白马寺各处殿堂景观,再加上慧和的精彩介绍,慧光增长了不少见闻。
明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