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高僧慧可大师:回到白马寺,听高僧达摩的事迹
接上文:
当晚,慧光回到白马寺,与师叔等人相见,歇宿一晚。次日天一亮,便动身赶往香山寺。
回到香山寺,慧光与师父、师叔及师兄弟们久别重逢,免不了一番秋歔感慨。
经师父同意,从第三天起,慧光便将自己的寮房改为禅房,禅定静虑,浸润在佛学的海洋中。
他从小乘到大乘教义主张的相同与差异,至令人目不暇给的各个宗派和见解;从令人崇拜的释迦成佛行道,到崇高悲壮的中外着名高僧的求法、弘法历程从儒学、道学的不同旨趣到三教的混融与差异;从亘古时空、宇宙洪荒,到当代社会、现实人生……
慧光对一切的一切,都进行了仔细的思虑分析、斟别梳理。
慧光虽然明白了许多道理,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是不能豁然贯通,身心难以解脱,总觉得心灵底层仍有一层无形的茧,束缚着自己,使自己观照宇宙、人生、自我,总是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感。
窗外的梧桐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真是花开花又谢,春去春又回。转眼之间,慧光在洛阳香山寺的禅房里已经度过了八个年头。
在长达八年的岁月里,慧光除了日中二食及少许必要的活动外,整个身心都沉浸在禅定冥思之中。八年中,他一会儿恍如天清地澈,一会儿又似雾里看花,他的心显就在这种似悟未悟、忽迷忽悟的状态下不停地摆动……
这天晚上,慧光用过药石后,顺道去看师父。
走近门口,听见屋里传出师父与宝义师叔交谈的声音,似乎在讲“达摩禅师”的事迹。
这几天用斋后,老是听到师兄弟们在谈论这个名字,只是因为自己专注于禅思,没有留意。
正好,现在可向师父请教一番。想到这里,慧光便迈步跨进屋内,向师父、师叔请安。师父说:“你来得正好,我正在向你师叔介绍西域高僧达摩的事迹,你也听听吧!”
“是!”慧光依言在蒲团上盘腿坐下。
宝静禅师便开始讲述了。
达摩禅师原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第三子,婆罗门种姓(一说为刹帝利种姓)。原名菩提多罗,后遇禅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至本国受王供养,即拜其为师,遵师命改称菩提达摩。
达摩师事般若多罗四十年,般若多罗圆寂后,达摩便遵从师命,开始演化本国,先后说服有相宗、无相宗、定慧宗、戒行宗、无得宗、寂静宗六个宗派抛弃异说,饭依门下。又派波罗提去点化反对佛教的异见王。
因此有“化被南天竺,声驰五印度”的赞誉,经过十余年,度化了无量众生。
当初般若多罗曾嘱咐达摩,待他圆寂六十年后,当往震旦国(即中国)传法。并且留下偈语:
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悽悽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这天,达摩屈指一算,师父园寂已满六十多年,便决意南行。
国王挽留不住,只好命人建造大船,准备好物资后,亲率群臣至港口送行。
达摩乘船远渡重洋,历经磨难,三易寒暑,终于在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五二〇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日到达南海。
南海是梁朝的领地,梁武帝带领全国百姓学佛,他经常口诵《放光般若经》,起寺度僧,支持佛教,人称“皇帝菩萨”。特别是当他四次舍身同泰寺,让朝臣们用亿万金钱替他四次读身后,上行下效,举国人民学佛的风气尤为浓烈。
当时担任广州刺史的是萧昂,他听说有西方高僧获海到来,连忙备礼迎接,同时写表章一道,派人飞马赶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上奏梁武帝。
梁武帝阅过奏章,知道白南天竺来了一位高僧,龙心大悦,立刻派使者前往广州迎接。达摩随使者到达金陵,来到宫中,与梁武帝相见。
梁武帝问达摩:“脱自从即位以来,起寺、写经、供僧、造像不计其数,不知有多少功德?”
谁知达摩竟答道:“并没有什么功德!”
“为什么没有功德?”武帝一脸迷惑。
“如果做善事而希求果报的话,那么就成了有为之事。而有为之事,就如影子随身一样,虽然是’有’,却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不是实在的功德。”
“那么,请问大师,什么才是实在的功德呢?”武帝快快地追问。
达摩脱口吟道:
本源心性应清静,自证自悟能圆满;
如此才是真功德,何须再向世间求!
达摩说的道理太深奥了,武帝一时不能明白,沉吟牟晌,又问道:“什么是佛教真理的第一要义?”
达摩说:“廓然无圣,哪有什么至尊!”
武帝这下好像抓住了话柄,又追问道:“你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至尊,站在我面前的你,不就是尊贵的人吗?”
达摩回答说:“我连自己也不认识。”
达摩回答的,正是第一要义。
如果一个人彻彻底底明明白白认识了自我,那么他也就证得菩提智慧,成为佛陀了。禅宗的根本大法,就是认识自我,明心见性的啊!
可惜武帝到底不能领悟禅机,觉得与达摩话不投机,满腔热情顿时化为一盆冰水,沉下脸来,冷冷地说:“退朝!”当下与达摩不欢而散。
达摩一眼就看穿了梁武帝行善而欲人知、贪求福报的心理,本想用无上大法来点悟他,却因武帝俗心太重,难以醒悟。达摩知道自己的机缘不在这里,便在十多天后的一个深夜,暗地离开驿馆来到江边。
江风猎猎,波涛汹涌,星星渔火,似流光碎玉。
达摩随手折下一枝芦苇抛入水中,芦苇落入水中,随即漂浮在水面。只见达摩专注凝神,飞身跃向江中,轻轻落在芦苇之上。
芦苇藉助风势,如一叶扁舟向江北驶去,须与便到达岸边,达摩纵身跳上江岸,飘然而去。
这一幕,被一位打渔人无意中看见了,当时以为天神下降,跪在地上膜拜不起。等他抬起头来,早已不见了一苇渡江的天神的身影。渔人当下把这个消息四处传开,第二天就传到了金废城内。
有人报告梁武帝,武帝派人往达摩佳处查看,果然已人去室空。武帝内心快快,正好皖公山高僧宝志禅师在旁,便将与达摩的问答情形告诉了他。
宝志禅师听了,急忙问:“陛下不知此人吗?”
“不知道。”
“他是观世音菩萨,是来弘传释迦牟尼佛心印的。”
武帝大感后悔,立即要派使者火速把他追回。宝志禅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不要说陛下派区区的一个使者去请,就是让全国的人去请他,他也去志如山,根本不会回来的了!”
武帝沉吟良久,怅憾不已,只得作罢。
达摩先在洛阳城里游历,看到洛阳城内滔滔善辨、竞事浮华的佛学现状,觉得有悖佛陀本怀,就来到了嵩山少林寺五乳峰,在那里面壁修行。
宝静禅师说到这里,停下来,喝了一口茶水。慧光乘机问道:“这位达摩禅师来我国究竟传的是什么法呢?”
宝静禅师说:“他是来传释迦牟尼佛心印的,他所传播的佛法要旨是:廓然无圣,非圣非凡,非心非佛,非有非无,超越言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据说,他的禅法是以’壁观’为中心,讲究’二入四行’。二入即理入、行入,四行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
慧光听了这些,顿感耳目一新。虽然他还不明白“二入”、“四行”到底是什么内容,但他听了师父所述的达摩事迹,就已对达摩产生了饭依崇敬之情。
他有一种直觉,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归宿就在达摩那里。
明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