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高僧慧可大师:“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接上文:
这时的神光,神智非常清楚,像一尊雕像似的,冷静而清醒地观照着雪景。
地上的积雪已经埋过他的双膝,他的头上、身上积了一层厚厚的雪,如同一个雪人。
其实,洞内的达掌并非无动于衷,自从神光第一天前来待立时,达摩便已开始注意他了。
他来中土的目的就是要寻求能够荷担大法之人,以使自佛陀以下一脉相承的禅学得以在中土弘扬。
然而,自从踏上南中国的那一片土地,与梁武帝机缘不契的那刻起,他就大感失望,贪求人天果报的“皇帝菩萨”,禅学素养原来竟是如此之差,其他一般人更是可想而知了。
于是,达摩遵循自己师父的遗教,一苇获江,来到北地行化,却发现洛阳佛学竞逐浮华,偏执义理,滔犹不绝,对于真切的证悟却毫不讲求,与南朝佛教相比,不过相去不远罢了!
达摩这才知道,这里流传的佛学与自己的主张有别,自己的修行方法更难为一般人所接受,所以绝不能轻易开门纳徒,否则必会招致一些僧侣的反对。
对这种现实状况,达摩大感失望,但他坚信自己在天竺时的预感:“中土有大乘气象。”自己的预感绝对不会错,那个能担荷如来家业的人一定会到来!
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达摩来到了嵩山五乳峰头,面壁观心,静静地等待那个伟大因缘的到来。
虽然与他未曾谋面,但达摩对他的心性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勾勒:
“他一定是个资质好,悟性高,心志坚的人,才能将本派在中土传播下去,发扬光大。”
自从三天前洞外人影肃立的那个时候起,达摩已经有一个预感,这个人就是自己等待已久的法器!
虽然他没有回过头去,但从洞口丝微光线的变化,达摩已经感受到彼此心灵的接近。
因此,达摩观人,平常根本不用回过头来,只要感应石壁上光线的明暗变化,即可了知洞外之人的心性。
不知有多少次,洞外来了一个又一个拜师者,从那些来者的影子,就可以感受到求道者的毅志如何,若非根性不足,就是定力不够,后来一个个知难而退,再也没了音讯,留下达摩心底一声声绵长的叹息。
而这一次,却截然不同了,那个影子是那样坚定,一丝不动。
达摩好几次很想回过头来,看看这个有缘人。
但在中土因缘的失望,使他一次又一次告诫自己:“不要着急,要再等等,再等等!直到大雪纷飞的时候,达摩终于有了一个令他难以置信的发现:这个影子几乎变得透彻纯明了!已经与自己的身影融为一体,印至石壁上了!”
然而,他一咬牙,又坚坐了整整一个晚上。
直到看到白雪几乎埋没了洞外的人,达摩终于觉得机缘已经到了。他转过身来,微闭双眼,冷冷地问道.
“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明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