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寺、庙、精舍、庵,越大越灵吗?

“在上班和上进之间,我选择上香”,随着社会压力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上香祈福。
而去哪里祈福?寺、庙、精舍还是庵?这些祈福场所规模越大越灵吗?
已成为了年轻人们新的疑惑,而想要消除疑惑,知道以上问题的答案,就要先了解寺、庙、精舍、庵究竟是什么意思。
01、寺
《说文》记载:“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可见“寺”最初用于指代宫廷的侍卫人员,而后衍生为寺人所属官署,例如唐代的“九寺五监”和明代的“五寺”,而隋唐之后,以“寺”为官署命名的方式减少。
“寺”逐渐演化为佛教建筑专属名称,据《魏书》记载:“后孝明帝夜梦金人,项有日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
帝遣郎中祭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愔仍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
中国有沙门及跪拜之法,自此始也。愔又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像。
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经缄于兰台石室。
愔之还也,以白马负经而至,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
摩腾、法兰咸卒于此寺。”自白马寺之后,“寺”逐渐开始指代供奉诸佛菩萨的场所。
02、庙
庙:庙是用于祭祀祖先的地方,《礼记》载有:“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而汉代之后,庙的内涵逐渐扩充,成为民间信仰的建筑物的总称,一般来说,庙的规模较小,供奉的是民间信仰的神明或者祖先,通常是民间自发建造,而庙的名称也往往与其内部供奉的神明有关,如孔庙、关帝庙等。
03、精舍
精舍: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供佛陀讲法及僧团常期居住的地方为“精舍”。
例如设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与舍卫城的祇园精舍,可以说是佛教最早的寺院,《晋书孝武帝纪》也载有:“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
两者结合可以得知,精舍更多指代的是佛教勤修精进的行者所居之处。
04、庵
刘熙《释名·释宫室》:“草圆屋曰蒲。蒲,敷也。总其上而敷下也。又谓之庵。”
可见庵在古时特指小草屋,而汉代之后,随着佛教和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庵也逐渐引申为佛教中的小庙宇,一般而言用于供比丘尼居住。
那么这些祈福的场所是越大越灵吗?并不,“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若心不正,拜佛也是枉然,若人心向善,自有善神庇佑。
可见烧香拜佛拜的也是在拜自己的心。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心中有佛,佛便无处不在,只要正心正行,诚心恭敬的祈福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