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识|财源滚滚是何因,看完就明白了
佛法看来,世间种种物质财富皆是无常之物,通过守持不偷盗,便能让个人乃至家庭财富充盈增长,不会轻易流散。
01
我们修行生活禅有四句口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这四句话可以说是我们修行的根本法门。
当一个人的生命不受到威胁,最关心的就是赖以生存的财富,私有财产的安全,是最基本的人权,因此在五戒、八关戒斋,十戒、十善戒,以及大乘《梵网经》十重戒中,不偷盗戒都于第二位。
02
不偷盗就是不非法得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进而施舍济世、普利有情,如果社会所有成员,都能遵守这条戒律,我们就无须再为自己的财产而担忧,社会自然就会安定繁荣。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不与取。即是施与一切众生无惊无怖。无有热恼。
亦无扰动。于自所得如法财利喜足而住。终不希求非法财利。由此善根速得成熟。
所有前际轮转五趣没生死河。因不与取。造身语意诸恶业障。诸烦恼障。诸有情障。
一切法障。诸财宝障。自作教他。见闻随喜。由此远离不与取轮。皆悉辗坏。摧灭无余。不受果报。
于现身中。诸人天等皆共亲爱。无所猜虑。身心安乐。财宝具足。将命终时。身心不为忧苦逼切。所爱妻子眷属围绕。临命终时。
不见可怖剡魔王使。唯见可意成调善法具戒富德真实福田为善知识。身心欢悦。深生敬信。。
这是十善业道的第二个,不偷盗。“不与取”就是没有给你,你却拿了,这就是盗。
你要是能够从闻法了之后“尽形寿”不偷盗——“形”就是这个身体,寿命是无形的,形体是有形的,就是到了你命尽的时候、一直到死亡,从不犯这个“不与取”戒,也就是不犯偷盗。
03
我们受五戒的时候,只要不偷盗就是了,不犯这个戒,就是清净的。所得的功德,就是不被人家偷盗,乃至于在这个戒上,你不犯错误。
偷盗,是不偷一切人的物质,不偷有主物。这个物品,有主的,就犯盗戒。
无主的物,很难说。要是山林,我们认为是无主的,其实那是有主的,那是国家的。
这个国界里头的,就是这个国家的,都算有主之物。
在马路上走,人家掉的东西——我不是偷的,是他掉的,我是看见东西,或者钱、或者什么,你捡起来了,这个在我们受五戒时,不算犯盗戒。
但菩萨就不行——这个世界没有无主的,说那个众生掉的,我捡到的,菩萨也犯“不与取”戒。
同时菩萨必须得观想,自己不偷盗,也愿意一切众生不偷盗。
不偷盗,我不但不偷,还要布施给众生,布施什么呢?布施使他不要害怕,不要恐怖,不要热恼。
我们要是偷了他的东西,或者拿了,他丢失了,他一定会热恼;或者这个东西跟他生命有关系的,他就生起恐怖感。
讲盗戒的时候,戒相非常地详细,微细得多,但是在这个经义上没有讲。
04
佛讲的是菩萨摩诃萨“尽形寿”不能去偷盗,人家没有给的,不能拿。
如果我们做生意不顺利,或者财源不顺利,资生的工具不充足,你不怨天、不尤人,就怨你自己过去造了这些业,所以你有些障碍,对一切法你都不能入,障住了。
财宝,你也没有具足。因此就产生了这种障碍,不但自己偷,或者教人家偷,“自作”就自己去做,“教他”就是教他去偷,教他去做;
乃至于看别人偷盗了,你高兴欢喜、“见闻随喜”——这个随喜不是善业,而是随喜恶业。
如果你现在远离这些罪障了,“远离不与取”了,不偷盗了,你不偷盗,不会受穷的,你感这个果,“财宝具足”。
05
虽然现在我们生活在物质富足的时代,但并不意味着不会产生盗业。
因为新鲜事物的不断出现,我们也要在奉行不偷盗善业时,将新的内容与善法的根本精神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奉行善法,也与世间互不相违。
想要多财,除了布施,我们还应该怎样做?对于我们在家居士来说,应该首先从五戒十善开始做起,其中持好“不偷盗戒”尤为重要!
不偷盗,可获十种功德:
一者、可以获得大财报。
二者、财物不共他有。
三者、财物不共五家。
四者、众人爱敬不常厌舍。
五者、远游十方无有疑虑。
六者、行来无畏。
七者、常乐布施。
八者、不求财宝而自然速得。
九者、得财不散。
十者、得生善道。
以是“远离偷盗”之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不久可证得无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