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之人,这个缺点你千万要规避掉!
缘起
我们学戒,要对自己,千万不要去说别人,不要轻慢天下的丛林、出家人。
但是往往众生的习气就是容易看别人的缺点。
看到对方的缺点了,就生不起恭敬心,就会轻慢,会错过这些圣贤。
培养九百九十个好习惯,就是为了最后遇到一位圣贤,但是如果你看到九百九十个都是不如法的人,就没有办法再生起恭敬心。
对他们生不起恭敬心,就有业障了,到真正有圣贤来的时候,你也会生不起恭敬心。
所以我在出家的寺院,只要我有钱就供斋,那时做早晚课随堂普佛,我就亲自拿钱供僧。
他们也觉得很奇特,“我们都是出家人,都吃的一锅饭,你为什么要供养我们呢?”我笑笑,说:“我恭敬你们,我供养你们,我给你们结欢喜缘。”
01、不要轻慢看似没道心的人
有时候优点就是缺点。比如你有向道的心,你对祖师恭敬,你对有道心的人恭敬。
有可能会有另外一个缺点,有可能会轻慢那些没有德的人,讨厌那些有业障的人。这叫缺点,一定不要犯。
如果犯了这个,前面的优点都不足以填补这个缺点的漏洞。
为什么呢?你主观上很有道心,也未必有多大的功德,因为这是凡夫的主观诉求。
有道心的人跟没道心的人,差距未必有多大。
更何况人还有前生后世,你若觉得自己很有道心,也可能别人前世的修行就已经超过你多少倍了,这一世对方表面看似没道心,但是有可能他骨头缝里的功德、汗毛孔里的功德都比你多。
功德是一个客观现象,有道心只是你的主观愿望,你以为你有道心,一定功德很大。
别人看似没道心,别人功德比你小?不一定的。
02、谁更接近大道
所以我们不要自我感觉很好,虽然学佛了,也是一个凡夫,也没有多大功德的。
别人虽然看似是一个没有道心的凡夫,你们两人都念《佛说阿弥陀经》,放出的光还不一定呢?为什么?
因为别人也没有装模作样,他倒是坦荡荡的。
你觉得自己很有道心,然后高不成低不就。
可能他也不信,但是他就念了,佛法很奇特,他以这种直心的状态念,有可能还有很大力量呢!
关于这点我思考了几十年,因为师父特别点化我,他说国清寺外面有个地方经常出车祸,后来有人到国清寺随意请了几位出家师父去洒净,并没有挑很有道心的出家人,但是后来那里就太平无事了。
师父很少专门讲什么,所以师父讲任何一个,我都要放到心里去琢磨再琢磨。
所以佛法是很奥妙的,我们如果真的有道心,从主观上刻苦地修行,最后有结果了,你是贤圣僧了,当然不一样。
世界很奇妙,虽然看似他没道心,他就普普通通,自自然然地生活,虽然这本身不是道,但是一个很有道心的人,修到最后、最佳状态炉火纯青的时候,就像一个看似没道心的人一样,天天那样生活。
你跟他说“道”,“道”之一字他不愿闻的,他显现就很普通的,但是这个普通其实并不普通。
孔夫子说,“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世间人就是随心所欲,虽然他们心中没有大道,但是另一方面,他的从心所欲,放松自在,也类似一种近道的状态。
所以我们也不要去轻慢别人。
03、不要用主观的尺子去量他人
人要想体悟大道是非常不容易的,倘若你很有善根、有道心,还需要很多很多的时间。
我们虚云老和尚,闻思各方面都是全才,四十多岁时候,出家已经二十多年了,三步一拜朝圣五台山,还要文殊菩萨亲自来救才行。
否则这么大一个菩萨,他的命就会丢在娑婆世界啊!
我昨天看虚云老和尚的年谱看到很晚,这是他老人家亲自叙述的,加持力非常大,每次看都很感动。
这些大祖师,像佛一样的。
虚云老和尚烧出来的舍利,就像佛的舍利一模一样,晶莹剔透,像玉一样,这是很少很少的。
我们常常去忆念祖师大德,会让我们珍惜现在。
虚云老和尚经过整整三年拜到五台,我们要通过虚云老和尚这么艰难困苦的朝拜,来补我们这一份朝圣之心啊。
虚云老和尚怎么感慨、赞美五台山的,虽然用字不多,字字含金量特别高,他对五台山的赞美,不是旁处可以有的,这是五台山所具有的功德加持。
他晚年在云居山,结夏安居的时候,他就讲,我都这把年纪了,我也不会这些活计了,你们当家的弄吧。
你能说老和尚不参加结夏安居,他没道心吗?所以我们现在刚学,头脑热热的,就觉得自己特别有道心。
所以好好学,学了也要小心。不要拿着这个尺子到处去量,量到后来,你量了普通人觉得不行,量出家人也觉得不行,最后量祖师都不在话下,这就不对了。
04、内在的蜕变
我们现在学佛,首先就要归到一种平淡的、平常的状态,用宝贵的佛法充满着我们的心胸,同时还要平衡自己。
我们学佛就要内在消化,要有平凡的状态。
所以我的师父走到哪儿都能容,他就像水、像空气一样,我跟着师父到现在,我想不起来师父叫我怎么样。
不仅师父不会跟我说什么,别的老和尚说我,师父都不让他讲。
你看我们就在师父的这种护念中,在这个佛光里成长。
我们精进勇猛地学,也要收敛,要内化,要把它消化到内部去。
这个地球上能幻现出诸多因缘,不可思议因缘中显现了我们现在的状态,比昙花都还要宝贵,一定要珍爱。
我们学所有的,都要把虚荣心拿掉,真正的当成佛陀的甘露,好好地去饮,去滋养我们的身心。
把我们生命里面的很多的业障、杂质,慢慢地驱除、过滤。
早期看那些佛国影像,每一个出家人都静静的,后来知道那叫六根都摄,内在寂静,连佛陀都叫寂寞能仁。
这是一种内在的状态,外在你看不出什么的,在内心里面有慈悲的胸怀,能仁。
我们大多数的修行人都是没有多的话的,就静静地,心安于道,享受着法喜禅悦,然后从肉体到精神世界,到业力的世界都在默默地蜕变,生命境界开始突破。
寂静是极其尊贵、奢侈的。由环境的幽静延申到内心的宁静,就不怕外在的噪音。
一个内心宁静的人在十字街头都可以参禅,在火车、飞机上都能入定。要养成内心的宁静,需要借助外在的环境。
当一个人内在的宁静形成了,外在环境怎么噪动都不会打扰到他。
当内在的寂静产生了,形成体性了,就能抵抗外在的聩闹,统领外在的无序。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就是这个意思。
初发心的那种热心,像黄金一样的,你要沉淀下来,才能跟这金色界相匹配。
有句话说,“世间攘攘皆为利往”,喧喧嚣嚣,表面看好像特别热闹,实际上是败絮其中,像泡沫一样。
成为修行人了,能够回归了,生命越来越充实,含金量越来越高,越来越从这个业报的堡垒里面突破出来,然后再进入我们更深的生命状态,佛性开始解放,继而再无内无外、无大无小的周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