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佛经里的“精舍”吗?

时间:2024-03-28

在《金刚经》《阿含经》《佛说阿弥陀经》等多部经典中,都有记载当年佛陀在舍卫国祇园精舍弘法讲经的盛况。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中国佛教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佛教道场——寺院。

佛世时,古印度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和拘萨罗国一带,是佛陀从事传法布教活动的重要地方。

摩揭陀国的“竹林精舍”和拘萨罗国的“祗园精舍”,都是佛陀经常居住与讲说佛法的地方,也是最早的佛教僧园。

“竹林精舍”的全称是“迦兰陀竹林精舍”,在摩揭陀国的都城王舍城外。

起初,迦兰陀听到佛陀讲法,极为叹服,皈依了佛教,就把这片竹林献给了佛。

摩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又在竹林里面建造了屋舍,供佛陀和他的弟子们居住,这就是“竹林精舍”。

“祗园精舍”的全称是“袛树给孤独园精舍”,在拘萨罗国的都城舍卫城南郊。

这里原来是一处园林,景色宜人,清雅幽静。

须达长者因发愿要迎请佛陀带领弟子们来舍卫国说法,想要在国中启建精舍,以供比丘们住宿,觉得此处园林是理想的地点。

然而这处园林属祇陀太子所有,须达长者即与太子商议,请他让渡。

太子心中不愿,于是为难他说:“只要你用黄金铺满园子,园子就属于你的。”

须达长者丝毫不以为难,全心诚意照办,终于使祇陀太子感动而献出树林,由长者捐资兴建精舍。

由于须达长者生平乐善好施,常常赈济贫困孤独,国中的人都尊称他为“给孤独”,这座林园也就因此定名为“祇树给孤独园”,这就是“祗园精舍”。

有了“竹林精舍”和“祗园精舍”以后,一部分僧人开始迁入屋舍,佛教僧园才有了“伽蓝”,意思是“僧众所居住的园林”,梵汉并举可以译作“僧园”或“僧院”。

佛入灭后,佛弟子为纪念和供奉佛陀,开始建藏有佛舍利的佛塔。因此印度佛教的寺院,以佛塔为中心,围绕佛塔建造佛殿和僧房。

佛教传入汉地后,早期佛寺是仿照印度佛教的样式建造的,后又结合汉地沿中轴线布置主要建筑的传统,形成有中心轴的对称布局形式,佛塔与佛殿并重,在佛塔后面建造佛殿。

作为佛教弘扬佛法、安僧护教的场所,随着佛教的兴盛、寺院的增多,渐渐形成了以佛殿为主的形式的寺院。

至于为何我们普遍称佛教道场为“寺院”,是因“寺”原为我国古代官方接待四方宾客的官署,如鸿胪寺、太常寺等;

所谓“院”者,原亦指官舍,后因唐高宗敕建大慈恩寺作译经院,于是成为佛教建筑物称“院”的滥觞。

佛教寺院是安置佛像经卷,供僧众修行弘法的地方,更是佛教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RECENT POSTS

大安法师讲法「微开示」106 忆佛念佛

忆佛就是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慈悲,忆念佛的光明,忆念佛的神通,忆念佛对我拯救的所有威神力量。讲忆,忆就是回忆,实际上忆里面包含着更深的意思。实际上无量劫以来,阿弥陀佛随形六...
2024-11-20
大安法师讲法「微开示」106 忆佛念佛

一日禅:解脱内心

放下世间诸相,解脱自己的心。缘起性空,不必执着,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心更珍贵。...
2024-11-18
一日禅:解脱内心

一日禅:最好的安排

生命中的一切,我们都无需拒绝,笑着面对,不去埋怨。遇到的人,善待,经历的事,尽心,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4-11-17
一日禅:最好的安排

一日禅:更好的自己

这一生,有荆棘、有鲜花,回过头,所有一切都是让你,一步步遇见更好的自己。这一生,有荆棘、有鲜花,回过头,所有一切都是让你,一步步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4-11-15
一日禅:更好的自己

龙门石窟为什么大多数没有佛头?

龙门石窟,这一镶嵌在中原大地上的璀璨明珠,自古以来便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与旅人驻足。然而,在赞叹其巧夺天工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为何龙门石窟...
2024-11-14
龙门石窟为什么大多数没有佛头?

一日禅:何为幸福

口渴的人,有口水喝就是幸福;饥饿的人,有个馒头就是幸福。赤脚的人,有双鞋穿就是幸福;瘫痪的人,能够走路就是幸福。我们常常觉得不快乐,是因为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而一个...
2024-11-14
一日禅:何为幸福

五百盲人被人骗取钱财,佛陀说破前世因缘以解惑

在鸠摩罗什大师所译的《众经撰杂譬喻》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当初,波罗奈国中有五百位盲人,他们到处乞食度日。正好有一年闹饥荒,他们乞讨很久都一无所获。他们就聚在一起讨论道...
2024-11-13
五百盲人被人骗取钱财,佛陀说破前世因缘以解惑

一日禅:生活是面镜子

生活是一面镜子,微笑是面对生活最好的样子。生活总是有苦有乐。爱笑的人并不是生活上万事如意,而是他们明白,能够战胜困难的永远不会是沮丧忧愁,而是乐观和微笑,因为笑容,总是能带...
2024-11-11
一日禅:生活是面镜子

忏悔之后,“恶业”会消除吗?

只有具足四对治力, 在佛菩萨面前 勇敢地发露自己的过失, 在悔恨的基础上, 下决心永不再犯。 并实际采取行动, 有针对性地以良善的言行 去对治自己身上的烦恼习气, 才能最有效地清...
2024-11-08
忏悔之后,“恶业”会消除吗?

佛教说的“三苦”,是哪三苦?

佛教经典常提到“三苦” 是哪三苦呢? 第一个是“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 也就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有生理上引起的生、老、病、死苦。 也有由社会环境...
2024-11-08
佛教说的“三苦”,是哪三苦?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