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高僧慧可大师:马承那出家
接上文:
在返回旅店的路上,与马承那同行的其他几位学士,仍然忍不住称赞慧可的博学多才和佛学的博大精深,只有马承那一路低头思考,不说一句话。
一位叫李年财的学士心直口快,终于忍不住,对他说:“承那,你有什么心事?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
一句话唤醒陷入沉思中的马承那:“啊?我,我在思考我们何去何从的大问题。”
“什么何去何从,请你讲明白一点!”
众人听说“何去何从”,知道事关重大,纷纷聚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
“你们说说,我们十个人是因为什么而聚集在一起的?”
“这还用说,当然是为了探求大道啦!”李年财迳直回答。
“是啊!那么大道在哪里呢?”马承那这么一问,各各都沉思起来。
他们这十位学士虽然都是东海郡人,但除了马承那和李年财是安流城人外,其余都来自不同的地方,共同探求大道的志趣,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在此之前,他们觉得,人生在世志当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如何做到治平呢?
儒家著作中讲求以仁义治天下,以礼教来规范人的行为,以教化为手段,这确实使他们激动过一阵子,令他们热血沸腾。然而,这难道真的就是“大道”吗?
历史上的腥风血雨,现实社会中的尔虞我诈、刀光剑影、贫富悬殊,百姓的疾苦等,都使他们对儒家的美妙梦想进行深刻严肃的反思:什么时候真正出现过治平的社会呢?
不但儒家不行,而且其他各家也同样值得怀疑;法家的严刑酷法行得通吗?道家的“无为而治”能治理好这个多难的世界吗?
因此,每当聚会之时,他们都要为探求大道研讨、争论,但每次都毫无结果。争论时,他们偶尔也尝试从佛学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只是,他们对佛学虽然有一些了解,但毕竟涉猎不深,并且认为佛教是外来的,解决不了这个现实人生的大问题。
然而今天晚上,慧可的一席话,竟然一洗他们往日的纠结,令他们豁然开朗。
借助佛学修为彻底解脱自己,再去彻底解脱别人,最终达到普渡生的目的,这不就是大道吗?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闯珊处”啊!
大道就在眼前,岂可错失良机!
想到此处,马承那坚决地说:“我看,我们已知道什么是大道。现在看来,要求得大道,就只有随慧可法师出家!你们以为如何?”
“承那说得极对,我李年财第一个赞成!”
“我也赞成!”
“我也同意!”
“我看,这是最好的办法!”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都热烈地响应。
可是,这时马承那反而冷静地说:“不过,这出家之事,非同小可,一旦出家,就意味着远离尘俗,与父母兄弟、亲人朋友只能以道情相待,所以大家要考虑妥当后再作决定不迟。”
“马承那,你怎么事到临头却反而迟疑起来?”李年财心直口快地指责道。
“我不是犹疑!因为这关係到今后人生的去向,当然得从各方面认真考量。否则,匆匆忙忙作出决定,难保今后不反悔,到那时就悔之晚矣!”
听马承那这么一说,李年财觉得有理,也不好再说什么。
经商量,他们一致决定,用三天时间让大家各自分开,静静地仔细考虑一番,三天后在悦来客栈门口汇集,确定各人的去向。
在这三天里,马承那审慎思量,各方面都作了考虑。
他想到从小父母就希望自己光耀门楣,将来能官居高位,名垂靑史。自己也的确努力学习,少年时就名满全城。可是一场天灾将家宅烧成平地!想起父亲在大火中惨死,母亲被烧得体无完肤,惨不忍睹。
想起十九岁那年有人因他的才华学识而推荐到朝廷,却因自家门第不高,所以落选而归;他想起自己在东海讲学时,有位学生问他究竟大道何在,他一时吱唔难答,窘迫万分……
左思右想,他还是认为唯有皈依佛陀,自度度人,才是最好的归宿。
决心已下,他第一个回到悦来客栈,借来了纸张笔墨,给他在东海的数十位弟子写信道别。
明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