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高僧慧可大师:“了却一下尘缘”
接上文:
张昌进门后,一眼看见盘坐于蒲团上的僧那,再也忍不住感情的冲动,只见他三步并作两步,哭喊着扑上前去:“老师啊!”
一下子跪倒在僧那面前,泪水决堤般地哭了起来。
僧那见是自己心爱的弟子张昌,也禁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在场众人,无不为这种师生间的真情所感动。
过了一会儿,僧那突然脸一板,说道:“张昌,我信上不是教你们不要枉加劝阻吗?为什么不听老师的话!”
张昌委屈地边哭边说道:“我们哪敢违抗师命呢?我们知道就是劝阻,也是枉然。”
“知道这样,为什么还大老远地跑来?”
张昌见老师一再追问,渐渐停止了哭泣,掏出手网擦了一把脸,回答道:
“我们师兄弟听说老师突然在此出家,都很悲痛,想想老师今后再也不会为我们讲学了,人人心如刀割。大家忍泪含悲再三商议,决定让我和王成兴、卞修堂等八人代表大家到邺城来和老师相别。我们十天前就来到邺城,找遍了城内各处寺院也没找著,几经多方打听,才知道有位高管居此说法,猜想老师一定在此处,所以先派我来打听。”
听到这里,僧那很感动。他出家一个月来,对俗世真的已无所眷恋,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群学生。
虽然自己是他们的老师,但其实和他们的年龄相差无几,平时相处亲如兄弟啊!
眼前的这种情景,果真证实慧可觉得僧那尚有俗缘未了的感觉,慧可当下说道:“僧那,既然他们千里寻师已到邺城,你就去看看他们,也算是了却一桩尘缘吧!”
僧那此时心中已有此意,听师父慧可这么一说,正中下怀,便立即毕恭毕敬地起身,应道:“是!”
之后,就随着弟子张昌暂时告别师父和诸位师兄弟,前往城里。
半个时辰后,师生俩来到城东的悦来客栈,老远就看到卡修堂正在店门口张望。
卞修堂看见老师后,急忙招呼店内的汪成兴他们,然后飞奔地迎了上来。店内的汪成兴、谢成东也一个接一个跑了出来,迎接马老师。
僧那一看这八位弟子,一个不少,全都围绕着自己,涕泪沾襟,“老师、老师”地叫着,问长问短,心里也不由得感慨万千。
当晚,八位弟子代表全体学生在一间净室内摆下素斋与马承那话别。僧那怕过分委屈这批情深义重的学生,特地向店家要来一罈酒请他们饮,自己以茶代酒相陪。
八位学生起初因老师需遵守戒律,执意不肯饮酒,后来又深怕辜负了老师的善意,只好饮酒。
师生相叙别后之情,僧那对他们一再勉励,他们也向僧那表达依依不舍之意。
斋饭用毕,张昌回房间捧来一个包裹,打开后,取出一件袈裟,双手递给僧那,说:“今天与老师话别,无法表达我们的心意,只有献上这百纳袈裟,聊表弟子们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僧那将手中袈裟摊开一看,果然是由上百片布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
又听得卞修堂说:“请师父再看里面。”
僧那翻开一看,见每块布的反面都工工整整地写著每个学生的名字,字是红色的,还隐隐透出一点血腥味。显然,这是每个人咬破指头,用自己的鲜血写成的。
看到这里,僧那再也忍不住激昂的情绪,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嘀嘀哒”地落下,唏嘘哭泣。
见老师如此落泪,八位学生悲伤之情犹如闸门被开啓似的,一个接着一个嚎啕大哭起来。
哭声响成一片,在这寂静的夜晚,传得很远,很远。
就这样,哭着诉着,诉着哭着,一直过了很长时间,仍然控制不住如潮水一般奔放的情感。
这时,僧那突然忆起师父慧可让自己“了却一下尘缘”的话,心想自己既已出家,怎么还这样牵挂不下。像现在这个样子下去又怎么能够彻底解脱,求得大道呢?
他连忙收敛心神,止住哭泣,劝慰他这几位情深义重的学生不要悲痛。就这样又经过一段时间,大家才渐渐止住悲伤,平复了心情。
师生九人整整谈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晨才挥泪道别。
僧那了却了最后的尘缘,返回慧可身边后,内心已毫无牵挂,难舍能舍,与师兄弟们一起勤修参弹。
后来,僧那一直是一衣一鉢,身无长物,一心一意专修达摩禅法,兼奉头陀行,所到之处,不参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