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高僧慧可大师:“好一个乌牛古石!”
接上文:
次日一早,慧可身背包枕,手拄锡杖;僧璨身负数十斤粮食和衣被行李,离开了山谷寺,引领师父西行而去。
一路上,师徒俩缓步慢行,道不尽的山川景色。
夜半时分,二人终于爬上了仰天窝,师徒俩又累又饿又渴,便迳直来到一处天然石洞内。
放下行李后,僧璨连忙从行李内取出鉢盂,放在一个“叮咚、叮咚”滴个不停的泉眼下,过了一会儿,便滴满半孟泉水,端过来递给师父。
慧可接过来一口气喝了半鉢孟的水,只觉得清泉甘冽,浑身有说不出的舒畅之感。
这时,僧璨也用双手捧起地下石窟内蓄满的泉水喝个饱。
透过从洞口射进的月光,慧可仔细打量这个石洞,只见每洞大小有如一间房屋的面积,高度过人,洞顶呈穹隆形,地下平坦。
只在洞角天然泉眼之下,有一处石窟,泉水正好滴入窟中,发出有节奏的“叮咚”之声,水花四淀,水珠又滚落石窟之中,慢慢渗入石洞之外,所以石窟虽注满一泓清泉,却并不漫过洞内的其他地方。
看过这一切,慧可由衷地赞叹道:“这真是鬼斧神工、天然凿就的仙家石室啊!”
这时,僧璨已取出干粮放在师父面前,又取来半盂甘泉,师徒俩就着甘泉、干粮吃了起来。
吃过干粮后,僧璨草草地收拾了一下,便打开行李,取出铺盖铺好,二人疲困交加,很快便入睡了。
由于旅途的辛劳,慧可这一觉直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之时。
慧可一觉醒来,觉得两眼还有些酸痛,他翻身坐起,揉揉双腿,见桧璨翻个身,又沉沉睡去,于是他轻轻地爬起来,又弯腰将僧璨身上的被子盖好。
之后,慧可便步出石洞之外,和煦的春光、美丽的景色使他的精神为之一振。
朵朵白云轻轻托起一轮红日高悬在东方的天空,和风轻拂着他的脸颊,阳光透着暖意沐浴着他的全身。脚下的仰天窝方圆数里,平坦无垠,唯有判棘片片伴着绿树丛丛,芳草萋萋,野花点点,小鸟啁啾唱着轻快的歌,两隻松鼠在枝头上跳动嘻戏,万物充满生机。后人有诗赞道:
高山平川司空原,峰峦飘渺白云间;
萋草妆成鹦鹉绿,野花乱点鸪斑。
石室天开丹崖耸,经台风啸虎生寒;
红尘隔断三十里,清风丽日老僧闻。
见此美景,慧可兴起了游兴。回顾石室背后极顶悬崖拔地突起,刺入太空,崖顶呈丹色,笼罩着一抹云霞,泛映红光。红光闪耀,或明或灭,神秘莫测,一棵又一棵虬松顽强地将根部扎入陡峭如削的岩壁之中,欣欣向荣。
慧可内心若有所动,他感到似乎这悬崖就是那上天入地的天梯,似乎这岩下的石洞自亘古以来就一直在汇聚着天地的灵气。
慧可再回头遥看对面,只见一山形如鉢盂,有一巨石平整如台,慧可知道这就是僧璨所说的鉢孟山讲经台。
台畔,松林拥翠,草色迷空。岩上有一黑色巨石,其形如牛,盘卧横眠,鼻垂路侧,藤萝穿之,鲜苔为毛,不喘不趋。慧可惊歎道:“好一个乌牛古石!真是天造地设,如此奇巧!”
他又走到仰天窝的前沿,俯视山下,但见银河环绕,波光粼粼,中汇一滩平沙,远望恰如一弯新月,横挂于银河之上。后人有诗赞道:
匹练横铺白似银,乘槎日日往来频;
沙明星聚虚生亮,岸夹溪迥曲作轮。
水月只刚留半面,玉蟾何必露全身;
寒光不照子孙屋,只为具经了佛因。
看到这里,慧可似饮甘露,如痴如醉,心中一片祥和,旅途的劳累,往日的艰辛,全部消逝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一颗虔诚清净的佛子之心。
“啊呀!师父原来在这里,让我找得好辛苦。”
慧可回头一看,僧璨正从身后走过来,笑着请自己回去用早斋,直到这时他才觉得腹内“咕咕”作响,飢饿难忍。
明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