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教的兴盛与灭佛运动看佛教的韧性和包容性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兴盛和发展。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全国曾有多达3万多座寺院,佛教僧人尼姑至少300万人以上。而当时的人口最估计只有1100到1500万,最多估计也只有2000到5000万人口,取个中数按3000万计,则十人中就有一人是僧人尼姑,可见佛教兴盛到何种程度。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中提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虽是文学夸张,但也反映了当时佛教寺庙之多。
佛教在南朝受到历代大多数皇帝崇信,如宋文帝、宋孝武帝、梁武帝等都对佛教给予了很多支持和重视。他们不仅建造寺庙,还亲自参与佛教活动,甚至让僧人参与政事。梁武帝更是把自己三次舍身寺庙,要朝廷每次拿一亿钱来赎买。
南北朝时期,大量的佛经被翻译成汉文,译经工作达到了一个高潮。而大量佛教用语被引入汉语中,这是佛教汉化最有具体的体现。其中求那跋陀罗、僧伽婆罗和真谛等译师对佛教经典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的载体不只有大量的寺庙,更有许多佛教雕塑和壁画。所以在南北朝时期,特别在北魏统治期间,佛教雕塑和壁画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著名的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都是这一时期佛教艺术的代表和象征。
由于通过佛教翻译的汉化,使得佛教教义和思想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属于中国本土的净土宗、禅宗等佛教宗派也开始形成并发展,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趋势日渐明显。所以在南北朝时期,不仅统治阶级,普通百姓、文人学士乃至妇女都广泛信仰佛教,佛教成为社会各阶层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也让佛教节日、斋戒、礼佛等活动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佛教出现了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一面。其结果就是佛教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北朝时期,中国与外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十分活跃,许多外国僧侣来到中国传教和学习,同时中国僧人也前往印度等地取经求法。因而在中外佛教交流上出现了一些十分有名的僧侣。
鸠摩罗什,他是后秦时期的著名译经大师,来自西域的龟兹国(今新疆库车)。鸠摩罗什将大量佛经翻译成汉语,极大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对后世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佛图澄是来自印度的北魏时期的高僧,对北朝佛教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昙无谶是来自中亚的北凉时期高僧,翻译了多部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求那跋陀罗是来自印度的南朝宋时高僧,翻译了多部佛经,对佛教的传播有重要贡献。
法显是东晋时期的著名僧人,以西行求法而闻名。法显于公元399年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到达印度学习佛法,并带回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安是东晋时期的高僧,对佛教的传播和佛经的整理有着重要贡献。他提倡佛教与国家政权结合,认为佛教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扶持。慧远也是南朝时期的高僧,庐山东林寺的创始人,对南方佛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些人物通过翻译佛经、西行求法、讲经说法等方式,促进了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表现共同构成了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生动画面,对后世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迅猛发展时,也引起了统治阶级的警觉,中国历史上四次有名的灭佛运动,其中有两次就发生于南北朝。
44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崔浩等人的建议下,下令废佛,焚烧佛经,捣毁佛像,坑杀僧尼,导致佛教遭受沉重打击。北魏武帝灭佛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宗教迫害事件。
拓跋焘即位之初,对佛教还持宽容态度,礼敬沙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受到一些道教信徒和政治势力的影响,开始转变态度,特别是受到寇谦之和崔浩的影响,逐渐弃佛从道。特别是445年,卢水胡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起兵反叛,响应者众多。太武帝亲自率兵镇压,抵达长安时,在一座寺院中发现藏有兵器及大量财物和匿藏的妇女,拓跋焘怀疑僧侣与叛乱有关,因此下令诛杀全寺僧人,并焚烧寺院。
随后太武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灭佛行动。他下诏禁止佛教,焚烧佛经,毁坏佛像,并强迫僧侣还俗。这场运动导致大量寺庙被毁,僧侣遭到迫害,佛教文化遭受重创。
尽管太子拓跋晃(后来的文成帝)极力劝阻,但灭佛行动仍在北魏全境展开。不过,由于太子的影响力,一些僧侣得以逃脱,部分佛经和文物得以保存。太武帝驾崩后,文成帝即位,他下诏复兴佛教,佛教逐渐恢复发展。
但这次灭佛事件对佛教的影响深远,许多佛教文化遗产遭到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次灭佛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宗教和文化冲突的复杂性,也显示了宗教势力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紧张关系。
57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在卫元嵩、张宾等人的影响下,下诏废佛道二教,没收寺院财产,强迫僧尼还俗,使佛教再次遭受灭顶之灾。
宇文邕即位之初,虽然循例事佛,但更重视儒学。由于寺僧日多,国库收入骤减,加之一些僧侣行为不端,滋生是非,武帝逐渐对佛教产生了不满。
567年,还俗沙门改宗道教的卫元嵩上书请删寺减僧,此论深合帝心。武帝为制造舆论,多次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辩论儒释道三教先后。574年,武帝下诏禁佛道二教,经像悉毁,并令沙门、道士还俗,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予王公。当年六月,设置通道观,选佛、道名士120人为“通道观学士”,并置官吏统管。
577年,北周灭北齐后,武帝在原齐境内推行禁佛之令。
北周武帝禁佛后,北方寺像几乎灭绝,僧众多逃奔江南。
但武帝死后,宣帝、静帝先后继位,佛法又兴。
武帝灭佛的根源在于视佛道为虚妄,认为其组织不纳赋税虚耗国力,欲重振儒家传统,方便其励精图治之意图。
灭佛运动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和政治效益,但从最终结果来看,佛教在之后隋唐两朝又再次发展起来。
历代史学家认为北周武帝灭佛是出于国家发展的考虑,试图通过打击佛教来解决经济和政治问题,因而对武帝灭佛行为颇多赞扬,但是灭佛对于虔诚的佛教徒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特别从佛教在每次劫难后都能在很短时间内又兴起,足以看出它已深刻的影响到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同中国人的世俗生活与精神生活融合在一起。
从另一面佛教的兴灭也说明佛教具有顽强的韧性和包容性,并在中国文化中已扎下深根,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