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念的“南无阿弥陀佛”到底啥意思?译成中文,才知很多人读错了

时间:2024-06-01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便在中国扎根生长。国人也对佛教的诸神抱有敬畏之心。

不论是佛教教徒,还是一个普通的香客,都愿意去佛门净地感受一次精神的洗礼。

寺庙作为佛门重地,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清心静神的场所。直到现在,寺庙不论是在乡村亦或是闹市,仍然香客不断,余音不绝。

我们会发现小沙弥或者其他佛门中人,常常会说“南无阿弥陀佛”,这几个字有何含义?

直到翻译成中文,才知晓原来很多人都读错了。

佛教源起

佛教并非人类社会产生之际就存在,它是由释迦牟尼创建的。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的儿子。当时古印度种姓制度极为严格,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以及首陀罗四大姓氏。

其中,婆罗门是最高种姓,掌握着国家权力以及财力。刹帝利主要负责军事和税收,守护婆罗门。吠舍从商,供养婆罗门和刹帝利。首陀罗为贱民,从事最为低贱的职业。

释迦牟尼为刹帝利姓氏,由于身份特殊,从小接受婆罗门教育。

他接触这些理论后,并不认同那些道理。

他认为不论是什么人都会面临困顿,面临生老病死,都生活在痛苦之中。他感慨众生皆苦,为一些低种姓的人感到悲悯。

在他29岁时,他舍弃了别人羡慕的王室生活,出家悟道。

他一路苦行,参禅悟道,辗转多地传教,建立僧团讲授自己的感悟和经历,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和皈依,渐渐的形成了早期的佛教组织。

相传他弟子有500人,其中有很多人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遗憾的是释迦牟尼作为创始人,他的言行因为缺少记载工具并没有被记录下来。

等他去世后,他的弟子整理了他的所言所行,编纂成了如今的佛教经典,如《释迦谱》《佛所行赞》《释迦氏谱》等。

佛教建立后,开始在世界各地传播。早期在印度,后来开始在亚洲等地。

但是随着释迦牟尼的去世以及各地文化传统的不同,各地的佛教已经与最初的佛教有所不同,分离成许多教派。

佛教传入

佛教在西汉时传入我国。

相传汉明帝有一天夜里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一个金人从西方而来,在天空中盘旋几周后落在他的庭院中变消失了。

要知道,当时上至帝王,下到百性都很信鬼神一说。有大臣上书说那个金人很可能是西域的佛。

汉明帝深受震撼,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于是,他便下旨派使者到印度请佛。

待到他们回来后,汉明帝将他们带回来的僧人和佛像安置在建造好的房屋内,供其讲学和研究,那个场所也就是如今的白马寺。

从此之后,来中原传教的梵语僧人越来越多,信奉佛教的信徒也越来越多,佛教开始在中国迅速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

不论是经典教义的汇编和各国僧人的交流学习,还是各种佛像、雕塑、寺庙,都是那段时期佛教蓬勃发展的见证。

隋唐时期,佛教在我国分化为多个派别,并且传播海外。两宋时期到元明清,佛教延绵相续,理论不断完善。

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历史悠久,很多教义都是从梵语中音译过来的。

这种传入并非完全照搬照抄,而是从一开始传入便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在绘画上,我国的众多佛像不具有狰狞的面目和尖锐的獠牙,而是呈现出一种慈祥温煦的面貌,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和寄托。

在教义上,我们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是魏晋时期的“三教合流”,将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融会贯通,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的内涵。比如禅宗强调的顿悟与道家的无为而治有着相似之处。

那么,人们常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是否也是音译过来的?人们的发音正确吗?这几个字又代表着什么意涵?

词中意境

事实上,“南无阿弥陀佛”这几个字就是从梵语翻译过来的,为了读起来方向,就用一些读音相近的字来表示,但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读错了。

尤其是在有些地方人们口音比较,发音不是很清晰。在口口相传中,这几个字便也失去了原本的正确发音。

其中,“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音应该为“nā mó”,意思是对诸神应该持尊敬或皈依之心。

“阿弥陀佛”是一个佛教术语,又名无量佛等,代表着无量的功德,光明和寿命。这四个字是梵文“Amitābha”的音译,读音应该为“ē mí tuó fó”,

阿弥陀佛是众多佛中的一个,他曾经立下誓言要建立一个极乐世界,普度一切众生。

《无量寿经》等经文中对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人们将这两组词结合在一起,意思便为“向阿弥陀佛归命”,以求早归净土,必得往生。

另外,经常念这六个字,在佛教中有很多益处。

比如一些恶鬼、夜叉、毒蛇等忌惮阿弥陀佛,便不会再出来害人。

诸佛也会昼夜的保护信徒,关照此人使其心情愉悦,健康长寿,没有烦恼。

而且,人们以前所做坏事也会消除,良心得到慰藉。最重要的是,在信徒弥留之际不会畏惧死亡,他将得到诸神的指引,早登极乐。

莲池大师曾说,“专持阿弥陀佛名号,犹胜持往生咒”,强调这句话的重要性。

结语

佛教的起源悠久,内涵深刻。在传入我国后,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呈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宗教特点。

但是不论佛教如何发展变化,其本质核心都是引到人向善、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心灵的解脱。

人们信仰佛教,或者参与一些宗教仪式,是为了超越固执和贪欲,净化心灵,追求简朴、淡泊的生活。

正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对于虔诚信仰佛教的人们来说,信仰的根本是内心的虔诚和真诚,而并非一些形式上的细微差别或者其他外在的表现。

无论是读音是否清晰,还是可能出现的错误,这些都不会影响到他们内心的信仰与奉献,这些错误也就无伤大雅。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阿弥陀佛”向会话程式语的语用化》——张秀松、张爱玲.当代修辞学. 2016(02)

RECENT POSTS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微笑,气质会越来越好 爱笑的人,无论是放声大笑,还是梨涡浅笑,都会让人感觉非常的甜美。 心情好,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一切就都乱了。 爱笑的人,独有自己的一份气质,这份气质逾越年龄、...
2025-06-24
坚持这七件事,你会越来越好!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首先要粗衣淡饭,知足常乐。不重金银名誉,因而无争能静。 以清淡无争的生活去降低自己的欲望、贪念、妄想。 心要长存“知足”,因为知足就是“无所求”,在修...
2025-06-24
为何念佛时,不要计算念了几遍?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人生在世,业力无处不在。嘴能造业,也能积福。 嘴上喊穷的人,会越来越穷,命运一定悲苦;嘴上有德的人,善缘会越广,人生自然越来越顺利。 千万不要因为说话,无意间漏掉了自己的福气。...
2025-06-24
这样的嘴是漏财嘴,很难发财!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何为上供 上供是指在诸佛、祖师圣像前,用鲜花果物或其他物品供养,以表示虔诚礼敬。 上供是寺院中经常举行的活动,无论是初一、十五、佛菩 萨圣诞,还是施主供斋,都要先供佛。 尤其...
2025-06-24
寺院中的“上供”,你知道多少?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很多游客来到寺院, 都会对师父们和居士们 穿着的服装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公众号后台也常常会收到 一些已经皈依三宝, 或是受了五戒菩萨戒的 居士们这样的问题: 师父们和居士们所...
2025-06-20
在家居士受三皈五戒后的“穿搭指南”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普佛 是一种祝愿、荐亡回向的佛门仪轨 以礼敬诸佛、忏悔业障、供养三宝 而达到吉祥如意,超荐亡灵的目的 普佛分为两种:吉祥普佛和超荐普佛。 吉祥普佛是为生者祈求福德智慧、...
2025-06-20
寺院“普佛”有什么用处?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对于自然界中肉眼可见的现象,因果法则早已深入人心。 但在肉眼看不见的层面,人们对于因果是否存在则动摇起来。 有些人颇为聪明地...
2025-06-12
因果人人都说,却非人人懂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我们看现在世间的众生,残酷无情地杀害生灵,引取无厌地贪著酒肉,长恶病的非常多。 我们到医院里就可以看到,有的动手术被开肠破肚,有的被截肢等等,这些痛苦的场景,不正是厨房景再现...
2025-06-12
学佛之人,这些场所你千万要警惕!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为什么加班的总是我! 真就能吃苦的人特别能吃苦?” 周围空荡荡的工位让小红分外不快 “你看看隔壁小明!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懂事!” 看着儿子空白...
2025-06-11
与其抱怨诸事不顺,不如接纳因缘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佛珠”,即“念珠”,念珠梵名“钵塞莫”,汉译为数珠,也叫“诵珠”“咒珠”等,是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 佛...
2025-06-11
108颗、54颗、18颗佛珠……带你“解锁”捻在手里的秘密!

网站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