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真正的答案就在这里!
儒家文化中,关于人性的善恶一直存在争论。孟子坚持“性本善”,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提出“性本恶”,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只是在社会环境的制约下逐渐向善转变。
不同的观点,成就了千百年来哲学的辩论。然而,佛教对此又有着怎样的见解?禅宗的智慧又是怎么说的呢?
佛教认为,人性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而是缘起性空的。
缘起,意味着一切事物、一切状态都是由无数因缘相继而成,“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人的心灵中并非刻有永久的善或恶的标签。
如果心中种下恶的因子,则烦恼随之而生,轮回不止;反之,若人们培育心灵的善念,坚持慈心与智慧,就能够走上解脱。
善与恶,如影随形。心中的贪、嗔、痴、慢、疑是造成我们在苦海中轮回的恶因;而慈悲、喜舍等善法,则是解脱之钥。
2
在禅修的路上,我们会不断遭遇善恶冲突,苦与乐的考验。重要的是理解缘起的本质。
既然是缘起,就意味着变化无常,故而人人皆有成佛的可能。
这也与西方哲学中的“成为”相通,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
因此,在禅修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明白,培养和强化善念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一生的修炼。
即便周遭环境再困难,心中的善念若如灯塔一般闪烁,便总能指引我们走向光明。
改过迁善,不是一次成就的勋章,而是每一日都要经历的磨砺。
在生活中,懂得感恩。当我们心怀感激时,积极的情感会如同阳光般驱散内心的阴霾。
感恩的心能够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平和,即使面对挫败也能够坦然接受,从而减少怨恨与抱怨。
3
面包里的金币
曾经有一年欧洲闹饥荒,大家都饿得很厉害,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面包店的店主很有慈悲心,他就选了全镇上最困苦的二十个小孩子,每天下午免费给他们提供一个面包。
那个时候最富有的人就是面包店的店主,因为他家有粮食,粮食储存最丰富。
店主每天把面包放在一个篮子里面,让那些孩子每个人自己拿。有些孩子很贪心,专门挑拣最大的面包拿,每天都这样。
其中有个五岁的小女孩儿,她每次都是主动等到其他人都拿完了,篮子里只剩下最小的一个面包时才去拿,从不跟人家争抢。
而且每次她拿了这个小面包以后,都会礼貌地去亲吻一下面包店主的手,以表示感恩,天天都如此。
这个店主注意到了这个小女孩儿,于是就留心观察她。
有一天,他刻意做了一个特别特别小的面包,但是在里面放了一枚金币。
像往常一样,其他孩子一哄而上把那些大的面包拿跑掉了,只留下那个比平时最小的面包又小了很多的小面包在篮子里。
但是,小女孩儿毫无怨言,她很感恩的拿起那个最后的、最小的面包,像往常一样亲吻了店主的手,高高兴兴回家去了。
回到家,当她准备跟母亲分享面包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一枚金币。
母亲马上跟她说:“可能是那个店主叔叔不小心,把这个金币落在面包里了,你不可以偷盗,赶快给他送回去。”
小女孩儿马上返回去,把金币还给店主。
店主非常高兴,他告诉小女孩儿:“我是故意把金币放在最小的面包里的,我并不是刻意要奖励你,或者要送给你,而是要奖励那个最懂得谦让的人,最有感恩心的人,面对一切的境况内心都充满欢喜的人,这样的人要奖赏他,所以这个是你应得的奖励。”
4
在世间喧嚣与繁忙之中,我们需要随时警觉自己的心境,常怀感恩之心,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以一颗平静而纯净的心去体验生活,去对待一切。
《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身外的财富和地位虽然重要,但这些终究是暂时的、外在的。
唯有心灵的解脱才是最根本的,才能让我们在转瞬即逝的人生旅途中,获得真正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