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高僧憨山大师:“当和尚还要什么福气呢?”
一天,母亲叫德清拿出书本来,德清忍不住要问母亲:“娘,有个问题,问了之后,你可不要骂我。”
德清鼓足了勇气道:“娘,你一天到晚叫我读书读书的,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中国古代是个极端轻视经商的社会,所以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只因普通人家的孩子只有读了书,才有可能做官,才有可能出人头地,正如蔡洪氏接着说的:“从小官做起,将来有可能做个宰相,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
“做了宰相......”这回蔡洪氏回答不上来了,对于做宰相的权势、威风,都不是一个十岁孩子能理解的,而且一生都在偏远小城的蔡洪氏也说不清楚,她大半的官场知识都是来自戏台和丈夫的一些讲述。所以蔡洪氏答道:“那就是做官的顶点,也就是那么回事罢了。”
母亲道:“哪里有你这样不长进的孩子!”这句话像是在责备德清,但其实蔡洪氏自己对德清将来是不是要走仕途,也把握不准,这句话倒有一半是鼓励德清。于是蔡洪氏戏言道:“那你将来要做什么?总不能当个游手好闲的人吧。”
蔡洪氏道:“僧人是佛的弟子,你可以游历天下名山大川,自由自在,不受人约束,也不用担心衣食起居,到一个地方,总会有人供养饮食。将来成了佛,一家人都沾了光。”
蔡洪氏一听德清真的有出家的心,倒急了,道:“儍孩子,那里说出家你就能出家的,这还要看你有没有缘分,福气够不够。”
蔡洪氏笑道:“这是当然的了,你想,状元经常会有人考中,而出家成佛岂是经常会有的?我看你还是别胡思乱想,死了这条心的好。”
蔡洪氏心里突然一阵酸楚,她好像有一种什么预感,心想:“天哪!难道我的孩子真的有一天要离家舍我而去?”但她长年供养观音,礼佛思想根深蒂固,而且自己话已出又,却不能骗德清,便道:“孩子,如果真有这么一天,那是你的福分,做官、为僧都是缘分,缘分已在,为娘舍不得也要舍了。”
——
“阿弥陀佛,这位小施主,可能为远行的僧人行个方便吗?”为首的一僧道。
德清道:“娘,这些人好像走了许多路?他们到我们家来干什么?”
这些僧人见有大人走出来,将担子放下,靠在树上,向蔡洪氏恭恭敬敬地道:“女施主,能否赐远方游僧一顿斋饭?”
德清在母亲身后,将僧人的一举一动看得十分清楚,尤其是为首僧人的举止、风范,更让小德清心仪,正看得高兴,众僧人已吃罢了斋饭,准备上路了。
僧人对此也是习以为常,并不多礼,出门远去了。
蔡洪氏用手括住德清的嘴,不让他说下去。道:“你知道什么?行脚僧看得起我们家,才到我们家来化斋的,想必也是我们家平常乐善好施,礼佛之名远播,方才引得僧侣前来。这是我们家的福气。如果刚才我受了他们那一谢,福气也就没有了。”
这一念头在他十二岁那年终于得到了实现。在这里,德清的母亲可以说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明日更新。